《周易》结构研究文献述评

2016-05-30 10:48孙鸣晨
北方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易文本结构

孙鸣晨

[摘要]结构是理解《周易》的关键,它不仅体现在卦象、爻辞之中,同时也是其思想意义的生成因素。所以,《周易》结构的研究既是其文学研究的重点,也应是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周易》本体结构研究、历史结构研究、思想结构研究、语言艺术结构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不难发现,古今学者对《周易》结构的研究有限,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入。

[关键词]《周易》;结构;文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4-0005-06

《周易》文本内容最初带有浓烈的卜筮色彩,《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云:“《易》则寓于卜筮。”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周易》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卜筮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地都得到了理性的变更,当它们聚合成今本《周易》的时候,其思想性哲学性得以突现,同时,其文学性质和时代特征也处处彰显活力。而各方面强烈突出的表现与其文本形式和思想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克莱夫·贝尔把艺术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哲学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周易》独特的符号体系、丰富的象征及诗意的表达方式,构成了承载“意味”的“形式”,不仅仅是意味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意味。因此,当我们关注语言内容、阐释哲学意味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周易》的结构形式。

一、《周易》本体结构研究

《周易》为卦形符号和语言文字共同构成的一部特殊著作。每卦的六个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蕴含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哲理,而六十四卦之间相承相受展示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周易》的哲学思想和深层意义就是通过这样的逻辑结构表现出来。

《周易》本体的爻位结构范畴甚广、内容繁复,这是理解《周易》的根本。“以六爻立卦,本身六爻已就存在着爻位上的一定范式,而到了《易传》,也赋予更多更为明确的爻位观点,至两汉以降,特别是苟爽、虞翻等易学家,连缀前人之说,显其繁琐庞杂”。实际上,象位立说,以爻位立论,阴阳变化,是《周易》极为重要的内容。六十四卦每卦为六爻,爻位具有明显结构特点。爻位不同,代表了不同的位置、过程、层面、角度、方向、领域的流变,从初到上分别象征事物的发展过程,各自具有含义。当组合为一卦就出现一个内外部均完整的体系,遵循着既定原则。《说卦》:“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此外,爻位的结构还有同位、尊贵之位、阴阳之位、刚柔居尊位、阴阳得位与不得位、刚柔相应、乘承比应,不同层次结构出现不同的吉凶和义理。六爻在一定规律内阴阳变化,在上下浮动内外交替的结构转换中,各成章法,也是影响意义的内在根本。《周易》卦爻间本体结构内涵丰富,层次多元,既有静态结构,在运动过程中也有变幻的特点,极具张力。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徐芹庭《易经卦爻辞之形成与律则》非常明晰地阐释了爻位的相关律则,将其三才之位、阴阳正位、变通与变动、始终贵贱之位、吉凶之位、中正中行之位、乘承据应比隔往来、非覆即变等基本结构关系一一梳理,论述深入浅出。廖明春在《二二相偶,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中认为,六十四卦的卦爻不仅仅是“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也是相反为义,以“对”的形式出现,并且这种结构形式决定了两两之间的意义规律。这种观点是有助于多方面斟酌易学研究。

在卦序方面,历来研究汗牛充栋。具体而言,卦序并非卜筮自然而来的部分,是易卦在长时间的总结形成筮书后才会产生,当六十四别卦成书后才会形成六十四个单位的排列顺序,这是先民在通过语言的演绎和形式的排列,构筑一个完整的观念世界,其内涵更是包括有哲学、象数和义理等方面。钱基博认为读《易》之序态度必须审慎,因其“错综其义,言非一端”,为历代研究的难点。其中主要两项规律,一是相承相临两卦之间卦象互为倒置或者卦体颠倒;二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对与今本卦序研究,唐代孔颖达开始至宋代朱熹、邵雍、董真卿、俞琰、吴澄,降至明清的钱一本、李光地,现代的刘大钧、沈有鼎等都从象数角度进行了探索。随着20世纪易类出土文献的发现,多有研究从不同文献卦序及互相之间比较角度人手。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对象者,如濮茅左认为,楚竹书《周易》卦序是与今本不同,“存在另外一种卦序”,且“楚竹书《周易》中的红黑符号的变化,与《周易》的阴阳变化理论的历史典籍记载遥相呼应,彼此印证。红块代表阳盛,黑块代表阴盛”。姜广辉对此质疑,他认为:“楚竹书《周易》的卦序与今本《周易》的卦序是大致相同的”。此外,李尚信也赞同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与卦序有关系,“而且极可能就是今本卦序”。他对于六种红黑符号再推测,认为还有一种大红块中叠加小黑块,这样就可以将楚竹书《周易》分为七段,与姜广辉猜想相似,也为上经三段,下经四段;以马王堆汉帛书为对象者如张政煨《帛书<六十四卦>跋》、于豪亮《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邢文《论帛书<周易>的篇名与结构》、李学勤《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刘大钧《关于“图”“书”及今本与帛本卦序之探索》,虽然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但均认为帛书《周易》卦序基本准则是将六爻卦的上下卦单独视之,然后两两相叠而排。具有卦序结构意义的竹书还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其中《筮法》和《别卦》两篇,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六十四卦卦序角度看,《别卦》排列顺序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一致,应是处于同一系统。虽然今、帛、竹书《周易》卦序律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都是精心而排,凝聚了编者对于成书形式及内涵的深图远虑。不仅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卜筮之书的性质,更促使成为哲学层面的有意味的形式。

《周易》结构的本体形态,直接指向了形式结构,无论是阴阳对立、三才一体、六位成章,其中所涉猎的爻位、卦序等结构形式共同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相互影响的立体形态。而更为缜密的是,结构上的多重形态并不影响其整体性。可以说,《周易》的诸多精神也是通过易卦本体结构表现出来的,而这其中的编纂原则和结构特色,必然是统筹安排、精心构思,蕴含着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深层结构,应该更加立体和清醒地看待。

二、《周易》历史结构研究

《周易》的产生年代及过程,对于我们判断《周易》结构的历史发展、语言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上,历来研究者众说不一,传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人更三圣,世经三古”。唐颜师古引孟康注:“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就是说伏羲氏始画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文王为六十四卦编制了爻辞,孔子做《易传》以昌明《易经》,这种观点在汉代以后广为流行。20世纪20年代,《周易》的作者和时代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种种成说,未臻一致,总结起来,大概有四种说法:殷末说、西周初叶说、战国说、西周晚期说。实际上,关于《周易》产生年代的争论,都从侧面证明了《周易》的构成是个不断丰富累加的过程。

正如郭沫若所说:“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郭玉衡也认为:“实际上作者既非一人,成文也非一时,这是先秦古籍成书的通例,易卦爻辞自然也是如此。”因此,其文本的复杂结构不是具备的,也不是简单的凑合,不管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不管是卦辞还是爻辞,也不管是《经》《传》内容与关系,都不是哪一代、哪一个人单独所能创作的。而是历经几代,由多人接替不断,集体创造完成的。所反映的语言状态也是历经思索和编排,精心组合而成。20世纪以来,大批考古《易》学文献的出土成为《易》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梳理线索,对传统经学、训诂学和考据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为《周易》历史结构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

《周易》文辞必经逐步积累,绝非成于一时。潘雨廷《易学史发微》中专章《论编辑成<周易>者的思想结构》,从历史角度探究卦爻辞和爻用之变的历史进程,最终合象数义理为一而决不可分,此《周易》一书所以能有可贵的整体。李镜池《<周易>的编纂和编者的思想》中也主张从易文本身出发,将卦、爻辞作系统的研究,从整体角度理解和分析,虽然在历史潮流中很多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一些句子和整个卦之间联系不明显,“但它基本上是有组织的有联系的,或者是形式的联系,或者是内容的贯通”。吕绍纲较早在《周易阐微》中,从篇章角度分析《周易》文本的特殊结构、经传排列关系的历史变化。过常宝根据春秋文献的不同记载形式,发现《周易》同时行世的筮占文献不止一种,这样说明了《易》文献的编撰传播,之所以有多个文本存世,是因为本身的历史结构是分散的,非整齐划一的。此外,“《周易》是在多种占卜形式和文献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汇聚着西周巫卜人员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周易》文本的构成和形态对之进行分析”,这一观点对于《周易》结构和内涵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陈作飞《<周易>文本演变考论》中通过对《周易》文本演变中涉及的历史、文献、考古等线索的讨论,分析文本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并且指出了与此相关的易学问题,为《周易》历史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另,李尚信《观象系辞与<周易>古经之编纂(概要)》也为相关力作,从沿波讨源角度考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周易》结构的历史意味演进,《周易》文本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意味;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周易》结构的历史意味演进实际上是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从意味到形式、从复杂到简单、从混沌到系统的变化。

三、《周易》思想结构研究

《周易》卦象的创设,卦序的排列,以及所系的卦、爻辞,本身就闪烁着先民的智慧之光,后经《十翼》阐发,内在哲学性凸显。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纷纷从《周易》经、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资源,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秦汉以后,历代治《易》者不绝,他们体认和发挥《易》学哲学,将其中的阴阳矛盾、运动变化、辩证观念、宇宙生成说以及相关的政治伦理道德等观点,不断被阐释,使之化为一条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国哲学长河。实际上,

《周易》的意义生成,与其内外结构关系密不可分。

(一)经传结构研究

结构在《周易》中的意义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易传》是对经意的阐释和发挥,必然继承了《易经》中的思想,因此,这种经传合璧的特点不仅仅具有一定的文体、哲学意味,更是经学家们延续了《周易》结构的表现。

《易传》七种原皆单行,自汉以后被合人经文并行,后代学者多依此本研读。现代易学研究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主张“以经解经”“以传解传”,反对利用《易传》理解《易经》,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里力主此法。这一观念对当代很多学者分经传而治的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影响甚大。但近年来这一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多有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姜广辉和金春峰在考察《周易》性质时候,都主张将《周易》经文看成一个整体,把卦爻辞的显性语言和易卦结构的隐性语言相结合思考。窦可阳《作为接受文本的<周易古经>》认为,《易经》成书之时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命结构,而《易传》是其文本生命结构的呈现者。杨端志在《误读与新义——经学文本诠释刍议》中,运用西方诠释学理论,指出《易传》对《易经》存在一定的误读,但是误读并不代表完全错读,反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成就了一定的理论创新。

对于经传结构问题的研究,于雪棠的系列成果颇具代表性,如《<周易>经传结构与战国秦汉散文的体制》《先秦两汉文体研究》《<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等。她认为《周易》本经的对卦式和沟通天人的编排特点,把经传合为一体,须从整体角度来加以观照,将其诗体结构和对问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同时她又从经传结构线索入手,考量《周易》与战国秦汉散文体制之间关系,详解为对卦式结构形态、包罗宇宙式编排特点、序跋体例自觉和经传合编论说四方面。于雪棠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于《周易》经传结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将其结构特点向文学和文体学价值推进了一步,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思维结构研究

《周易》所包含的哲理是易学研究无法忽视的内容,也是《周易》思维结构的首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开始,冯友兰、王明、李镜池、任继愈、熊十力等学者都对《易》哲学进行了诸多争论。成中英通过《周易》中宇宙意识的研究,肯定了其中卜筮的合理性。也有学者将《周易》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归类,如张立文归纳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张岱年又总结出三类:本体论学说、辩证法思想和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中具体的逻辑思维。朱伯昆在《易学哲学史》中将《周易》的逻辑分为三种形式化思维、类推思维和分类思维。潘雨廷《易学史发微》中逐篇分析了《周易》的思想结构,对文字系统、符号系统和思想系统均有涉猎,对于后代易学家邵庸、王船山、陈梦雷、杨道声、熊十力的《周易》哲学思想亦均有相关观照。在易学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关于《周易》哲学的相关研究在学界层数不穷,不乏淹会贯通之作,可影响深远。但是近二十年来的相关论著也多有陈陈相因赋来引去的现象。

此外,《周易》思维结构并非单一,除了具有辩证思维之外,类比、形象等思维类型也被较多的挖掘。首先,辩证思维角度。叶朗认为,《周易》与《老子》是中国辩证思维传统的两个源头。李炳海的博士论文《周代文艺思想的辩证结构》中较早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黄寿祺、张善文《<周易>对立、变化、创新思维中的美学意义》从朴素辩证思维角度探讨《周易》美学思想。仪平策《中和范式·阴阳两仪·一两思维》则主要谈及了中国美学中“中和”境界的思想源头。其次,类比思维角度。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周山《<周易):人类最早的类比推理系统》《<易经>与中国的类比逻辑》,而张朋在《春秋易学研究》中从“八卦取象比类”角度更详细地阐述了春秋时期《周易》的解说方法。再次,形象思维角度。王弼早在《明象》中就对《周易》的形象思维有所阐释。侯敏在《易象论》中认为,以象表意,重视直观感悟的易象思维方式,不仅仅漫衍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之中,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的源头。从《周易》的文本入手,分析了各卦的象征意蕴,通过分析立象尽意的表现形式和观物取象的思想脉络,探寻了古典意象思维的形成过程。其中观点切中肯綮,令人信服。

深层哲学思想结构和表层语言文本结构共同构成了《周易》的整体结构,实际上就是语言和思想、形式和思维之间的互相观照,虽然自古就有人谈到和研究它们,但很少被全面纳入《周易》结构之中来讨论。并且其中卦爻结构形式之间的关联和变化所影响的整体性、衍伸性、分析性和象征性思想,更应该作为意义生成的重点来考量。

四、《周易》语言艺术结构研究

《周易》是由语言和符号有机结合的特殊典籍,其中语言存于《易经》卦爻辞以及《易传》七种十篇。《易传》虽为解经专章,但也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风貌和结构思维。

(一)语言文本结构研究

接触《周易》及易学,首先就是《周易》其书,它的文本结构本是常识的内容,也是研究《周易》无法回避的话题。一方面涉及字、词、句、章、篇的形式特点;另一方面,是各内容之间相互关系,即组成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组合形式。

1.字词结构研究

《周易》是上古汉语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一定的语言价值,也具备专书词汇研究条件。对此专门系统研究著作不多,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通过对《周易》词汇解释进行经传注疏,这也是最为常见的,虽然大部分都是从经学和象数角度进行阐发,但也可从中揣度字词结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义》,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在此方面近人高亨、朱伯昆、周振甫、黄寿祺、张善文、刘大钧等学者均有不同程度突出贡献。第二,近年来,赵振兴、任晓彤等学者对《周易》中的词性、词法进行了专项研究,对上古词汇研究和语言研究均具有一定价值。从词汇、语素、句法之间关系探讨《周易》成绩的有高怀民在《先秦易学史》中从语气、句法、解说方式角度比较了卦爻辞与《十翼》在文字上的差别,可作为参考。

2.章法语篇结构研究

《周易》在谋篇结构上,文本的章法布局、解说模式、层级关系都是无法忽视的内容。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但仍有重要成果。如邱崇的博士论文《(周易>语篇研究》比较全面地探究了《周易》的语篇结构及语篇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梳理了《周易》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语义关系所使用的手段。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为:邱崇通过对语篇结构的理解,指出《周易》的语境造成了语篇“内紧外松”的特点,其中“内紧”使卦内部具有统一的主旨,“外松”使其每一卦都可以不依赖于另外卦而单独完成占卜,而这样的结构是语篇较为成熟的体现。通过解说方式思考《周易》谋篇结构的成果,尚有严连锡的《<周易>的论理结构及其意义》、周山的《<周易)的文本结构及其言说方式》。

(二)文学艺术结构研究

《周易》作为以非文学形态呈现的典籍,却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思想原则也决定了文学创作所遵循的艺术原则。刘勰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也称:“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阮元称《周易》为“千古文章之祖”,后世文史多人向《周易》求翰墨,《周易》的文辞和结构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

首先,《周易》的诗歌性质前人很早就有所关注。南宋陈骥云:“《易》文似诗。”清章学诚亦云:“《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兴也,尤为表里。”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李镜池《周易筮辞考》、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等论述都对近代以来《周易》古歌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20世纪的学者们在追溯中国诗歌起源时,往往谈及《周易》爻辞,并取得了“《周易》卦爻辞是原始歌谣到《诗经》的过渡”的共识。

专门从结构角度对《周易》古歌分析的代表性人物是傅道彬。傅道彬在《<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中肯定了《周易》的结构是诗体的,首创打破爻辞自古以来自左至右的横读方式,而进行自上至下的竖式分析,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从整体上分析《周易》爻辞的构造,以探讨《易》爻辞与诗歌的普遍联系。他在《<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外卷中指出,爻辞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与逻辑关系,无论是从形式、韵律、内容、思维、历史,爻辞都具备了诗的特点,肯定了爻辞的编纂者是通过艺术或艺术的改造来阐述哲学的。与此同时,傅道彬清醒地指出,相较于精雕细琢的诗歌,《易》爻辞歌谣艺术手法原始,具有粗糙质朴的一面,但是粗具规模的《易》诗,对于《诗经》及其他诗歌,都具有提示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傅道彬是较早从结构角度关注《周易》文本艺术和思想内涵的学者。随后的论著《师法天地:<周易>与中国诗性智慧》《<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诗可以观》更加系统地明晰和延伸了《周易》整体结构形式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姚小鸥称其方法为“《周易》古歌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其次,揭示《周易》中包含的散文特点。清章学诚云:“《易》辞通于《春秋》之例。”已指出《周易》辞通《春秋》的特点。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刘金万《从文学的角度看<周易>》、王纯庵《<易传>与先秦散文》、周振甫《<易经>的散文》等都从《周易》中的散文因素探究了其中的文学基本特征和结构。张善文《<易传>的骈偶、排比、谐韵句式初探》一文,则通过对多种句式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易传》中呈现的先秦散文诸多特点。进入21世纪以后,也有学者从具体表述方法上解析《周易》叙事结构,如何秋瑛、韩云波《<易经>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等文均属此类,但由于《周易》本体著作性质与体例限制,对此问题并未完全展开论述。

文本结构是讲究一定逻辑的,是一种意识结构的反应。它是文学、哲学逻辑结构内各个层次、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总和的表现方式,是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联结成统一整体的思维形式。20世纪以来,《周易》语言艺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先秦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和方法。但《周易》语言艺术结构研究和语言学、文章学、文体学、哲学研究之间都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的。卦爻辞是由“观象”而得,故辞的理解要借助象才能说得更明白。然则,《周易》的语言不像是其他类典籍的语言,虽然都是线性排列的,但线性排列在一起的各句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关系到对《周易》语篇进行分析,而这一点学者们注意到的不多,很多都是像其他典籍一样去理解《周易》,也造成理解的困惑和解释的勉强。所以,关于《周易》文本结构的研究既要考虑综合,将其放置大文学角度看待,又要顾及拆分和重组,关注其中的语言学结构及相关思维方式。

五、结语

文学和哲学的思想指引着表现形式的方向,文学和哲学的意味也就从这结构中显现出来。忽视《周易》的结构很难对《周易》的语言性、文学性、艺术性,以及思想的意义有清楚准确认识。《周易》二千多年的研究史正说明了这一点:无论象数学家如何的挖空心思,训诂学家如何的殚精竭虑,《周易》给人的印象还是那样的零碎,难以卒读。因此,需要结构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产生的语境、其卦与卦之间的相因、爻与爻之间的原则、每一爻的记叙辞和占辞之间的联系、新旧文言之间的变革、汉字背后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背后的思想内涵等等;从表层结构再到深层结构力求分清《周易》的层次,再从整体意味考量。这就要探寻《周易》中的本体结构、历史结构变化、语言结构形式、结构的象征形态、结构的审美艺术蕴含,探寻形式背后的意味。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梳理《周易》的行文理路、表现形式和思想结构,使我们顺着古老的文字,探寻《周易》创作者复杂宏大的思想和文学世界,对于推动易学研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猜你喜欢
周易文本结构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甜甜的“蝴蝶茧”
论《日出》的结构
《周易》与《孙子兵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