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2016-05-30 01:12罗达环
南北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基础知识小学语文

罗达环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努力发掘课本中的人文因素,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因素 人文素养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20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的多重特点,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在侧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完成基础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做过多要求,而是侧重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任务主要体现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即学生的识字水平和表达能力。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首要,要提高学生的汉字储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语文教材和相关的教辅材料,在深刻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前提下,展开语文的具体教学。一般的汉字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然而,课本内容毕竟有限,并且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而编写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寻找具有新鲜的教学材料,例如文学名著、优秀诗词、剧本电影等等都可作为学习的内容,赋予语文教学以新鲜感、时代感、趣味性等等。当然,教师需要把握课外教学材料的质量和数量,以适合小学生阅读为宜,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根本,通过学生广泛接触语文素材来提高识字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为下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语文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内容,其中表达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词不达意、表达错误、怯于表达自己等表达困难问题层出不穷,而通过语文学习,有望改善学生的表达缺陷。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可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合作性学习、演讲、辩论、朗读、社会实践等方式创建表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也可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如小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二、发掘课本中的人文因素

应新课标的教育要求,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因素的渗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深度研究语文教学材料,发掘课本中的人文因素,赋予语文教学历史深度的同时,也要增加当代的精神活力。

以诗词教学为例,诗词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因此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学习此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更要努力发掘诗歌的深层内涵。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的名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再如《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都是记游之作,但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人生经验的哲学性总结,教师可通过细致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哲理,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另外,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所涉及的都是有关中国的优秀文化物质遗产。教师应当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深意,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提高学生的认识,还要就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背景以及精神财富进行挖掘,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总之,语文教学应当富有活力,且具有开放性的,教师要密切关注历史、当下两个维度,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又充满弹性的教学机制,进而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教学成果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是否形成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人文素质是否得到提升等等,尤其是最后一点,成为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目的。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人文素养目标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本文拟就其中两点展开探讨。

首先,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个人行动最为稳定,效果最持久的核心驱动力,为了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保持乐观期待的学习心情,语文课程应当富有趣味和活力。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教学题材,减少学生对语文的距离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兴趣。还可革新语文的教学方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扩大参与度,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目的。

其次,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当然,自我意识的获得来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小学生来说,除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语文学习也是促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动力,自我意识包括知、情、意三个层次,即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感觉如何?”“我该怎样管理自己?”为学生的成长确定学习榜样和行为规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行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进而促使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当代的教学目的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侧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基础知识小学语文
清律的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