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霞
【摘 要】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容易,往往是以鸡肋比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能够尝到甜头,觉得很有趣味,但做到真正掌握却非常难,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比重非常大,不可忽视。本文总结了部分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读音 通假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53
很多学生以“可爱”来形容文言文,在很多学生眼中,学习古文可以提高自身涵养,若是能仿写出一两首唐诗宋词来,那就更好的了。确实如此,文言文有其可爱之处,学习繁忙之际,品读一两首诗词,赏析一篇优美的古文,倒也是一种调味剂。可是文言文也有其可恨之处,一篇古文拿到手,往往不知所云,想要真正的读进去,又会遇到很多生僻字,或者很多字极其常见,但又不懂得其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古文有趣,同时有难度,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有效的进行文言文教学便是能否取得学生喜欢的关键点。笔者多年以来从事文言文研究,根据经验列举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言文翻译问题
古文中的词字很多都是古代字,现在已很少使用,或者是已经简化,如此一来,阅读古文就有一定难度,正确的理解词义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题之一。
1.一词多义。古文之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实在不胜枚举,这也正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极为困难的地方。说到这里,倒有一个有趣的例子,说古时有一帝王(因是趣事,朝代已不可考,其中人物均将名字略去)经常向手下大臣询问意见,而他手下有一谋臣往往故作深沉,说话极其隐晦,经常说一些藏头藏尾的话。有一日,皇帝照例询问大臣的意见,这位大臣便站了出来,念经似的说了一段。皇帝又不愿在大家面前显露自己的无知,于是低头沉思,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问这位谋臣自己理解得对不对,谋臣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捏着胡须说了一个“然”字。这一个的字的意思实在太多了,可谓是万能句式,无论对方说什么,你都可以拿这个字接招,就像是网络语中的“呵呵”,无论对方怎么说,你都可以回一句“呵呵”。皇帝一时间也弄不明白“然”在谋臣的嘴里是正确的意思还是错误的意思,于是就退朝,回去之后冥思苦想,彻夜难眠,次日早朝,他便又说了几句自己的解释,问谋臣自己的理解对不对,谋臣不点头不摇头,又说了个“然”。皇帝气得吐血三升(这当然是夸张,不过生气自然是有的)。以上小故事仅仅是为了介绍古文之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其中略有夸大之处,但一词多义往往使人头疼,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把自己心中所想到的意思逐步进行印证,觉得不对就换下一个意思。但如果学生的古文水平已经很高,积累也很丰富,遇到这样的词自然是不会畏惧的。所以,应对“一词多义”的对策是结合上下文推敲和多积累。
2.古今意义不同。古文中,很多字词古今都有,但意义已经不同,并且变化极大,很难猜测出正确的含义。比如说“水浒传”中的那一个“浒”字,现在已经很少在用这个字了,可以把它当成是古字。“浒”指的是水边、河边,“水浒传”便可以翻译为发生在水边的传奇故事。再例如,纳兰容若的《点绛唇》中“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劳人只合一生休。”要准确翻译这句话,有很大的困难,当然,其中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知道大概意思,真正翻译起来就会发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已惯天涯莫浪愁”理解并不难,但是在翻译的时候要加入一些词,可以翻译为“既然已经习惯了漂泊天涯,又何必去为了流浪而忧愁”,这里的翻译是已经加了一些词的,并不是直译,这跟鲁迅先生提倡的“直译”有一定的冲突,但和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在古文翻译之中要灵活运用的翻译方法是一致的。“寒云衰草渐成秋”,这一句没什么难度,大概意思就是天气已经寒冷,草木凋零,秋天已经到了。尤其要注重的是最后一句中“劳人”的翻译,用现在的意思来讲,“劳人”大概就是讲劳动的人或者是疲劳的人,但在古文中,却是讲“忧人,忧伤的人,有心事的人”。
二、文言文读音问题
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读,若是读都读不通,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分析?所以正确读准古文的发音,就显得极为重要。而文言文的字词的读音极为复杂,有的是保留了古时读音,有些是为了通假不得不变读,有些是为了押韵,有些是实词变成虚词,多半都需要改读音。
1.通假字改变读音。学习古文,通假字的学习是一个必修课,也是一个难点,很容易出现完全摸不清某个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否是通假字的情况。要想学好通假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积累。比如说“毋内诸侯”中的“内”,就是通假字,应该是读“纳”的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也是通假字,该读“悦”的音。这些通假字的读音变化了,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2.保留旧读音。所谓旧读音,就是古代的读音,汉字不停在演变,很多字古代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龟兹”,现在是读乌龟的“龟”音和滋生的“滋”音,而在古代则读“邱”音和“慈”音。“滑稽”一词,现在读的是本音,意思为滑稽可笑,但在古文中,“滑”则读“骨”的音。诸如此类的词语并不少见,都需要运用到学生日常积累的知识。
3.词性的变化导致读音改变。实词变虚词,很多都要改变读音,名词变动词,也需要改变读音。“邪”现在就读其本音,而在古文中,多半是变成了虚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反问语气,这时候便是读“耶”的音。“王”是名词,在古文中经常做动词使用,做动词时,意思跟着改变,为“称王”的意思,读音也随之变化,本来是二声,现在变为四声,由平变为仄。
4.其他的情况导致读音改变。除了以上列举的三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些无法找到规律,也无法进行归类。“操行”的“行”并不读二声,古文中也要变为四声;“三思”的“三”在古文中也是读四声;“一叶扁舟”中的“扁”读“篇”的音;“心广体胖”的“胖”读“盘”的音。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情况,不是通假字,也不是词性的转变,但在古文不得不改变读音。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押韵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难点。古代的诗词歌赋都讲究韵律,而用现在的读音去读,似乎没有优美感,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古代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的差异。有时候为了押韵,意思也会改变,若用现在的意思去翻译,往往并不通顺。但文言文中的问题都是难点,本文篇幅有限,只能简单的分析古文中的词义变化和读音变化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复杂性,并非本文可以完全进行阐释,本文的目的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生的重视,也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一定的策略,列举出相应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