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建宁
人们都对犯罪问题感兴趣。什么是犯罪?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社会个体对现存的不公平的社会关系的反抗。犯罪通常被界定为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做出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在量刑定罪中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处。如果个人被判有罪,它必须是有行为的动机并且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犯罪行为是个体一种自觉的应对策略而非越轨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罪行为是在某种情况下个人所发现或者认为的唯一有效的应对方式。实施犯罪可以认为是个人在不良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或者生存之道。同时,有另一些人认为暴力行为可能是捍卫尊严、自我保护或者达到个人目标的必要手段。我们不能预防犯罪,部分原因是我们困扰于理解复杂的犯罪行为。对于犯罪,心理学的解释不能涵盖全部,还需要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观点予以解释。犯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会环境、个体性格因素和认知心理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的客观性:恶劣的处境
(一)穷困潦倒的人生
拉斯柯尔尼科夫说,犯罪的一切原因是由于他恶劣的处境,他的贫穷和走投无路,他希望从死者身上至少弄到三千卢布,再靠这笔钱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由于贫困,拉斯柯尔尼科夫只能住进了令人窒息的“船舱”,空气的凝滞与人声的嘈杂都使爱胡思乱想的他陷入了思想危机的泥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船舱”是他培养犯罪动机的温床,又小又挤的空间和闷热的环境,使本来就爱幻想的他肯定了所谓的“超人理论”。物质的贫乏和住所的不容藏身,把天真又邪恶的大学生逼上了不归之路。坚信能自主命运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在遭受挫折时,表现出比那些深感生活无望的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尤其是他坚信作出决定能有效地消除挫折感。“犯罪”对他来说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合理的反抗方式。特别是置身于权利压制下,他意识到他只有扫除了眼前的障碍,才能得到获取平等社会权益的机会。因贫困而引起的生活颓废、意志消沉与思想偏激,正如他自己说的“病毒”一般,日渐腐蚀着他的心灵,“他确信,这种丧失理智、意志消沉是一种可怕的病毒,他一直搞不明白的,是这种病毒与罪行的关系,到底是谁决定谁,谁引起谁”[1]。
(二)颠倒黑白的社会
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成为一名罪犯,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从别人那里获取了经验和信息,当时的社会赞同违法犯罪的经验信息超过了反对的信息而促成了他的犯罪行为。拉斯柯尔尼柯夫的罪行即深深根源于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环境。在作者看来,犯罪问题是与那个时代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基本上都取材于现实中发生的刑事案例。拉斯柯尔尼科夫在酒馆里听到的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正是俄国当时流行的“伸张正义”的思潮。“我只不过是主持正义……问题并不在于我是否会亲自动手”[2],就连侦探波利菲尔也说,“现在在我们俄国,有哪一个人不认为自己就是拿破仑呢?”,[3]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对环境,譬如观察和倾听我们身边的人的学习,从而获得某种观念,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从某种程度上要怪罪于当时社会这种不健康的思想风潮对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二、犯罪的主观性:失衡的主体
(一)自我异化的性格
“社会的压迫不能勾销个人应负的道义责任。”[4]在犯罪过程中,客观环境并不是导致犯罪的必然因素,相反,犯罪的主体性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时的社会异常黑暗,社会不公和违背法律、践踏法律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非人的世界里,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已荡然无存。所以,虽然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本质上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当他受到压迫时,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成为拿破仑式的超人,想把那些作恶多端的统治者踩在脚下,让他们对自己卑躬屈膝,并希望拯救所有的苦难群众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思想当然与他原有的人道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本能需要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了拉斯柯尔尼柯夫自我异化、自我扭曲的人格。这宗谋杀案始于其无谓的自尊,到最后这种偏执也毁灭了他自己。
(二)超人哲学与权力崇拜
根据超人哲学与权力崇拜,杀人是被允许的,甚至是出于善意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也即杀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杀人,而是“实现理想,有时甚至是实现全人类的利益”[5]。“他实际上代表着处于社会贫困中迷惘困惑而无法自我定位的人物,代表了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们普遍的文化心态。”[6]平凡的人只能遵循历史的传统,遵循人类社会普遍的运转规律;但不平凡的人却一直在杀人。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只要犯罪动机的高尚,犯罪行为的发生就是允许的。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看来,天才就是不为世俗阻挡,善于用成千上万的好事来抹去自己的种种“小罪”。毋庸置疑,一开始,天才是战战兢兢的,在跨越的过程中伴随着良心的谴责与恐惧,但是只要到最后“推动了世界与历史的进步”,通过了历史的检验,并得到后世公众的拥护,那么这一切就是正当的,理所当然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理论”的内核,尽管也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它不仅不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的生存权利,反而肯定了少数人奴役他人、掠夺他人的权利。这种“理论”因其极端的个人主义实质而必然破产。
(三)被害者的去人性化——主体认知失调
研究发现,被害人的某些举动容易激起、诱使他人做出犯罪行为,老太婆的恶毒正是其引起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拉斯柯尔尼科夫把老太婆看成是“低等人”或具有与邪恶的动物类似特征的东西,把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和尊严特征抹去,有意无视她作为人的本质,肆意将她看做是邪恶、无人性的化身。此时,在他眼中,老太婆不过是披着人皮的狼,就像撒旦般没有人性,因此,用一般的道德行为准则对待他们是行不通的。“人类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正义之名——这一倾向通常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可恶暴行相联系,认为大规模的暴力行为(比如战争)是正当的,因为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以免遭受敌人(次人类)的残酷破坏。这实质上就是对被害人的去人性化。”[ 7]拉斯柯尔尼科夫认知性调节发生了障碍,而且用脱离道德的准则评价他所谓的“第一类人”,这是犯罪行为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行为者的内部因素在其过程中的影响。讨人厌的老太婆与认知失调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就在这么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上演了错误的一幕。
针对如何消除或减少社会犯罪,亦即恶的存在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罪恶并非只存在于社会的外部,它有更深的源头,即罪恶在人心中,“罪恶的欲念潜存在每个人的心中”[8]。一味地让犯罪者受到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恶制恶只能导致恶性循环。而且,将犯罪完全归咎于“社会基础”则是对个人责任的忽视,结果只能导致更严重的、更有“理由”的犯罪。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强调,一个人如果忽视历史与社会的传统准则,那么其自私的个人主义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堕落,与精神的沦陷。然而,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国家机器,而是道德的、人道主义的、个人良心的惩罚,这将是一部曲折的心灵回归史。
注释: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
[4]胡秋宏、黄丽娟,毁灭与救赎——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2008年第3期《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
[6]杨江平,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新论,《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总第106期),第7卷总第36期
[7](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141-145页
[8]杨江平,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新论,《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总第106期),第7卷总第36期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2]胡秋宏,黄丽娟,《毁灭与救赎——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J],2008年第3期《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杨江平,《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总第106期),第7卷总第36期。
[4]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犯罪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