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
[摘 要]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怎么把创新教育带入进去,是要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112-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学内容改革,突出新思路、新技术、新应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摒弃陈旧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突出新思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与行业紧密结合,及时掌握新信息、新动向,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到企业实践。
二、教学方式改革,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改革课堂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大胆想象,敢于质疑。
1.教师精讲,学生多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今,广大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努力改变并有意识地减少讲授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应该更加精心地选择和组织讲解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组织讨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学会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广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为创新提供基础与条件。即要求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依靠自身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探究学习。教师不要急于追求让学生掌握知识或促成学生得到最终的答案,而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根据课程特点,少设或不设标准答案,解放学生思想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师生已经习惯于解决问题的最终标准就是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单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追求“一题多解”,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在解决问题中探索思路与方法,实现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重点。一体化教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化、项目化。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整个过程在实践中进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
发展。
(二)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组织多种课内外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组织活动,如,在学校,由各种社团或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大赛作品制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拓展和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聘请企业行家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导师,邀请企业人员到学院作报告,介绍行业最新技术和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的要求。
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抓住市场脉搏,并且通过在企业锻炼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先进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科学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创新。
对教学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建立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奋斗的征途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天寒,郭楠.面向能力跃升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J].计算机教育,2014(23):89-91.
[2]魯丽彬.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地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电子世界,2016(15):19.
[3]张秋月.浅谈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技传播,2009(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