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蕴
小王最近觉得和父亲沟通很困难:父亲最近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建议他用药,但他坚持不同意,认为自己只要少吃一点、多运动就可以了,没必要用药物。可是事与愿违,父亲的血糖并没有就此降下来,相反,人更加消瘦了。小王劝父亲用药,可父亲干脆连医院也不肯去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被确诊的病人往往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或需要终身服药,并且还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对于很多病人来讲,这些改变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调适不当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因此,要控制好糖尿病,心理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被确诊为糖尿病后,患者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哪些?这,错误的思维方式对糖尿病病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A压抑和否认
就像小王爸爸那样,坚持不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我还不是一个病人,是一个正常人,我自己能够调整”。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些重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患者的疾病初期常常见到。主要特点是不接受现实,认为疾病并不严重,马上会好的,不会有长期的并发症等等,极端的会否认生病。当然,这种防御机制在初期会保护病人的情绪体验,但长此以往会阻碍患者寻求治疗。这部分人看着满不在乎,表面上很乐观:“有点血糖高算什么,我照吃照喝……;医生都是喜欢吓唬病人的,不用太当回事。”其实,内心是对疾病的恐惧,不愿接受现实,就算接受治疗也只是接受自己认可的部分,不完全接受医生的建议,结果会造成血糖控制不佳,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时间长了会出现一些慢性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到时再后悔就晚了。
B夸大疾病的后果
被诊断为糖尿病后,有些病人会有两种情绪反应:一是出现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感觉生活顿时失去了意义,认定余生就毁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久而久之,这类患者还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会拖累家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对不起家人,甚者出现消极的想法,结果是,糖尿病没好又出现抑郁症了。二是变得异常焦虑:这类患者视疾病为洪水猛兽,害怕出现并发症,生活节奏彻底打乱,整天小心翼翼,日日坐卧不宁。
C反向思维及行为
其实,这也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把自己的欲望和动机压抑下来,并以完全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类患者压抑住对食物的欲望,对自己的饮食控制得过严,要求自己必须把血糖控制在比正常还低的范围。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因为饮食控制过于严格,运动过度,病人经常会出现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厥等低血糖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长期压抑的欲望、自责交织在一起,也容易出现悲观消极的情绪。
对待疾病,正确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接受疾病,与疾病共存,积极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呢?
1建立相对积极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
● 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接纳糖尿病。这是比较成熟的心理应对方式。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问题就在那里。在负面的情绪反应期后,应尽快让自己进入接纳期,可以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血糖高了?确实生病了?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下一步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个疾病?”把内心不愿接受的事实摆在面前,并且去寻求解决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血糖水平。
● 合理化的思维。比如可以这样想:“人总是要生病的,这个病总比肿瘤好吧,控制好了,和正常人是一样的。”
● 补偿机制:当疾病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可以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补偿。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积极学习控糖知识,还帮助其他糖尿病病友一起共同抵抗病魔,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我价值感,等等。
2接受科学管理糖尿病的知识。
无知会造成恐惧。尽可能从专科医生那里了解糖尿病的相关信息,不轻易相信偏方,多和医生探讨,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就能有效地建立对待疾病的信心。
3自我鼓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糖尿病患者要经常这样鼓励自己:虽然有糖尿病,但我也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能去旅游,能做以前想做但没去尝试的事情;虽然得了糖尿病,但控制好也可以减少家人的担心,减轻他们的负担,等等。通过这些自我鼓励,可以建立对生活的希望。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有很多形式,比如适当运动,学会放松技巧,在情绪焦虑、坐立不安的时候可通过疏泄心理压力,有效控制血糖。
4学会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良好的沟通和支持有助于糖尿病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缓解压力。还有一种非常好的寻求支持的方式:参加糖尿病病友互助团体。一方面可以分享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和病友结盟,获取情感的支持,增强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候诊时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老病友对新病友的经验传授,有时候比医生的告诫更加管用。当然,这些经验是指积极的科学的建议,要得到医生的认可。
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家人可以做些什么呢?
● 在患者否認或不接受糖尿病事实的情况下,不要生硬地责怪患者,要耐心等待患者自我接受,并适时引导,如果发现患者持续不愿面对病情,可以求助专业医生。
● 支持和聆听。聆听患者到底担心、害怕什么,是害怕疾病的后果,害怕生活方式就此改变,还是担心经济的压力对家庭造成负担?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给予支持,会比简单、表面的安慰更有效。
● 了解患者的人生经历、曾经的梦想以及将来的打算,这些都可以成为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和治疗疾病的动力。
另外,家人也要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陪伴患者与医生沟通,当患者在与病魔抗争时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形时,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