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通过编制问卷走访调研、电话及互联网采访等方式调查在校或近年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情况,提出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思想认识及在创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应对危机、把握机遇。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31-01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的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的范围内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激发万众的热情。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让创新的理念深入“大众”,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在这个宏观的经济新形势之下,各个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在校大学生也成了这一轮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
而近些年,高校的整体就业率能保稳中有升的主要原因是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2.3%上升到了2015年的2.9%。
一、自主创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偏差
对于创业的认知,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生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冲动,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准备便开始创业。“我们的眼光充满了好奇,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激情,我们的钱夹却空前的瘦小。”这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写照。经过对部分高校在校创业者的走访,发现在校的这部分学生,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选择,“创业”很容易变为一个新的听起来不错甚至“冠冕堂皇”的发展方向。许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理由只是认为自己很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拼搏、去失败,缺乏热情过后的冷静思考是大學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之一。
(二)大学生创业容易陷入“纸上谈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即使对自主创业感兴趣,有憧憬的学生很多,但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尤其是在创业初期,创业者会面临各种挑战。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没办法启动。另外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有就是一支高效团队的建立,单打独斗不可能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往往空抱有创业的激情,纸上谈兵的很多,半途而废的更是不计其数。
(三)大学生欠缺相应的创业理论知识
目前,高校里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之上,基本上是与创业实践脱节的,不与实践结合的创业教育对真正需要实用的创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几乎毫无实际意义。同时,市场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信息系统,没有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业信息服务。另外,大学生在校园里也缺少与务实的行业内企业家交流的机会,缺少吸收间接经验的机会。
(四)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
大学生作为青春期后期的年轻人,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危机以及心理易出问题的高发期,情绪不稳定。所以,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创业难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创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实践指导大学生创业
高校以“社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或“创业模拟”等活动,给着手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平台,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责任心、坚韧性、意志力、创新力等素质。总之,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引领者、指引者、鼓舞者。
(二)大学生需要实践与专业的双重训练
各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实践与专业学习的叠加训练,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體验专业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探索就业创业的新思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学好理论仅仅只是书面功夫,我们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实际性的问题,然后思考和探索问题。这样的话,创业便有了新起点,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发现创新创意的好项目。
(三)对大学生创业目的的修正
数据表明,选择在校期间创业的学生占23.81%,毕业2~3年的占57.14%,而选择应届毕业创业的则没有,就此来说,规避风险一毕业就创业是大学生普遍的考虑,同时,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更好地和企业的需求衔接,才能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突围而出,获取满意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而累积丰富的职场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化勋.大学生创业现状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