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洋洋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连接和承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是,中高职衔接不畅,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江苏省为例,调查了中高职衔接现状,探究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14-02
一、中高职衔接项目建设概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积极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加快推進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5年的工作,试点项目从最初的71个项目发展到616个项目,可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种类也在发生着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3+2”分段培养仅存一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仅存两年,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专科分段培养仅存三年,始终存在的项目有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总的看来,试点项目正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从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中职起点的项目占据半壁江山,具体项目有中高等职业教育“3+2”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专科分段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其中“3+3”分段培养又是中职起点项目中的主力军。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是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3+3”项目是重中之重。因此,就中高职衔接项目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项目学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成人教育衔接。江苏省除了大力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外,还在“分段培养”上丰富和发展了中高职衔接模式。但在具体的衔接方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的衔接等方面,学校在中高职衔接项目上存在衔接不畅问题。除了这些衔接不畅问题外,项目开展中还出现了政策不连贯、多重管理、生源质量差、学生流失、校际缺乏沟通等问题。
(一)衔接方法不一致
与“分段培养”衔接模式相对应,江苏省中高职衔接项目主要采用考试衔接法,主要表现为“转段考核”,一般包括专业技能考核和学业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以职业技能证书为标准,学业考核有主干课程的考核、英语证书和计算机证书的考取,主干课程的考核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但问题是理论考核多于技能考核,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的考试压力较大,教与学的精力都集中在考试上,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能特色。与由高职院校负责的转段考核不同,“3+4”中高职衔接项目则需要参加对口单招考试,与前期要求的转段考核产生衔接方法不一致问题。根据省教育厅要求“3+4”项目学生须参加全省对口单招统一文化课考试,考试成绩须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这其中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某项目学院为了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衔接,要求2013-2015级试点项目的学生在中专阶段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基础课程,并尽量使用普通高中教材,课程考试大纲也是以普通高中教材为编制依据,这些对于将来要参加全省对口单招统一文化课考试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有所不利。
(二)培养目标不统一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属教育部和劳动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不同类型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花样百出”,自然难以达到统一的培养目标。从试点项目可以看到,有的高校与不同中职校的同一专业合作,这就需要分别与不同中职校进行沟通。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由于管理部门的不一致,试点项目的中职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当一所高职院校面向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学校开展衔接时,若没有在前期较好地进行沟通,勢必会造成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不连贯,最终影响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中等与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断层和脱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设计与整理规划。
(三)课程体系不畅通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衔接是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除“考试衔接法”之外,国外还将“课程衔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衔接方法,如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法围创立了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段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课程衔接在我国是薄弱环节,也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错位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此,试点项目学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各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通过调查,某些高职院校负责人指出,中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存在问题,部分专业课程内容有重复,无法完全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螺旋递升。也有高职院校提出,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时,由于对基础课(高职两课、军事、高等数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的要求省厅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各学校按自己的理解,自行设置,差异性很大,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贯通、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前后两个阶段教学过程的互动和评估有待很好的落实。
(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招生环节上,高职院校缺乏自主权,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包揽。招生批次靠后,社会认同度较低,学生基础差,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省内各地区、各学校的入校标准不一致,生源质量也不相同,尽管省里的文件已经规范“3+3”项目的生源不应低于当地三星级高中入学标准,“3+4”项目的生源不应低于当地四星级高中入学标准,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很难做到,调查数据表明,符合文件要求的最高比例为30%左右,有些项目达到要求的比例为0%。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对项目班学生存在多重管理的问题,如“3+3”和“3+4”项目班的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中职生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在校学生退出項目班等问题。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优化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高校、中职校分别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管理,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统筹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快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步伐。每年可召集中职、高职学校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将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
(二)推进校际间深度交流与合作
发挥高职院校在中高职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教学资源和师资的共享机制。将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教学条件。建立教学管理例会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教学质量。在管理层互动较多的前提下,建议今后还要多加强合作学校间专业教师甚至班主任之间的互动沟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QQ群,微信和系统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保持信息的对等,保持步伐一致。
(三)保证项目学生的质量与管理
提升“3+3”衔接项目中职学生的招生批次,在招生录取上加强把关,科学规范项目的最低分数线占当地中考总分的百分比,以保证生源质量和项目的可持续性。重视转段考核方案对试点项目的重要导向作用,加强对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充分考虑试点项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较弱,但是专业技能水平高),尽早制定体现试点项目特色的分段培养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尤其是后段毕业标准的设定要有弹性和针对性,突出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
“3+3”“3+4”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针对分段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并尽可能覆盖到大多数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是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需要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和体制,涉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师资培养培訓、专项课题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没有经费支持,这些工作难以高效、持续开展。
(五)建立项目预警和退出机制
加强对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使视导工作形成常态,形成试点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项目运行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达不到基本要求,如果片面地停办,会对现代职教试点项目整体产生不良影响,也有违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还会对试点项目的学生生涯和心理造成不当后果。因此,从现代职教“立交桥”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诉求以及“以生为本”的原则出发,亟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预警与退出机制,不断提高试点项目整改,从而使其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原则,还有利于保持职教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丽.江苏旅游院校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5(32).
[2]倪昶昶.江苏省“3+2”中高职衔接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11).
[3]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
[5]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4).
[6]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3(25).
[7]陈果.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思路与对策[D].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