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然而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力和忽略传承等原因,正逐渐趋于消亡、失传。大力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采取适当措施,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当代社会继续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举。从设计视野出发,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了探究。
[关 键 词] 设计视野;汉中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18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活态流变特性,一般是通过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人际传播,通过人的继承来延续,而鲜有物质载体,因此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普遍来讲,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成效并不乐观。当前世界注重创新,保护传承非遗也是一样,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申遗、列入名录、进行资料收藏管理这些基本的手段,而需要创新的角度和方式,以更多的形式来推广宣传,以此做到保护和传承,弘扬文化精神和内涵,而以设计视野出发来探究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全新的视角,也是一个新的可行途径。
一、利用设计视野保护、传承汉中非遗的可行性
首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非遗都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历史积淀,历代传承而来,内容和形式都是传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存在发展所需的原始生态环境被破坏,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面貌,人们能接触非遗的机会越来越少,非遗也日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疏离。长此以往,非遗消亡、失传的局面可以想见。因此,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风潮。
设计是全新视角,是新的尝试。设计,涉及了包括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体现诸多元素。设计要讲创新、讲创意,可以融合几乎所有元素,形式上也要日渐多元化,为人们所熟知的形式包括有造型、图案、材料等外部形态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符合一定的设计理念,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设计产生新的展现方式。且设计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技艺,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非遗的重构,甚至在精神文化内涵上还能做到一定的创新,可以说,设计视野与非遗的现状是很“契合”的,因此,将设计视野应用于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具有可行性的。
二、汉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状
(一)申遗,普查工作普遍落实
汉中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国家级,坐拥灿烂的文化遗产。汉中市对非遗的申报、普查工作做得很好。近年来,我国开始并逐渐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倡导到民间机构的积极响应,再到民间艺人的参与配合,全民认识度与自觉意识的提升,非遗产业不断发展。汉中得天独厚,非遗工作已成体系,目前汉中市已有82个市级非遗项目,其中,59个入选省级,6个入选国家级,其中囊括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10大类非遗项目。
(二)收藏、管理体系完善
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国家和当地对汉中非遗都极为重视,汉中非遗管理早已形成完整体系,汉中市还专门设立非遗档案管理部门,对非遗资料的收藏、管理都有细致的对应措施,目前馆中已征集的具代表性的书籍数已愈二十,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有的区县对资料的收藏处理做得异常详细,除文字,图片记录外,影像、音频等方式也陆续完善。
(三)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经验
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运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大众传媒在非遗保护传承进程中發挥的功能非遗的传播多以记忆、技能,语言等为手段,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单纯的文字记录等无法展现其全貌,大众媒介利用影像、图片、音频等,视听结合,实现了非遗的原始状态的展现,规避了這一问题,目前主要以系列纪录片以及影片为载体。
其次,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是简单的数据留存,而是在建立数据库、分类编目索引、多层次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技术路径。
另外,针对非遗的传承,有人对非遗传承教育体系的建构展开了探讨,核心观点是真正实现非遗的世代相传,即传承人的培养,这不是依靠技术手段,而是切实落实到“人”的身上。
三、设计视野中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通过设计赋予汉中非遗物化载体
设计视野可以将活态流变的汉中非遗物化。设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可以从造型设计、图案设计、材料设计等方面实现对非遗的物化,也就是将非遗转化融合为某些物质载体。
如汉中非遗中的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就可以加入现代设计的元素和理念,以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原型,选取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为素材,利用现代创作技法,在原有的形态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如,在泥塑的传承中,就可以在原有的象征意象的基础上,在配饰和图案上加入当代元素和象征符号,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象征意义,还真正做到传统技艺与社会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具有时代内涵,这也是非遗能够随时代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至于仅仅是一种远古的记号。材料上,由于成本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有些传统非遗,如石质粗瓷制作工艺,就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和手段进行分析和选择,制作出的工艺品在成色和质量上也可以有所突破,甚至在制作工艺上,利用当代科技,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美感,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上也是一种成功的借鉴。
(二)通过设计赋予汉中非遗新的精神内涵
非遗属于精神文化范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精神驱动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虽说作用于外在形态,但归根结底在于弘扬精神文化,否则,保护得再好,也只是空有外在的躯壳。考虑到非遗特有的活态流变属性,人们已经意识到,并有意识地把对非遗的传承由静态保护逐渐转向活态传承。设计视野中非遗的活态传承,具体涵盖的其实就是其表现方式,传播交际与传承延续等方面。既然是传承,必须在继承的先决条件下进行适当创新,这实质上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设计可以物化非遗的外部形态,受现代化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过度的情况,即现代先进技术的痕迹太重,导致人们的关注点从非遗本身所浸润的精神文化转移到工艺上,重蹈买椟还珠的覆辙。因此,现代设计应坚持客观历史的原则对非遗进行价值评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赋予非遗新的时代意义。如最便捷、受众最广的做法,可以效仿地铁文化、公车文化等,将非遗形态浓缩入人们生活,贴画、海报、邮票,立体陈列设计等,都可以展现非遗风貌,再以新的视角对内涵进行解读,通过日常渗透使非遗深入人心,实现全民印刻,实现时代精神与非遗传统的完美融合,使非遗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感。
(三)设计视野中汉中非遗保护传承的建议
1.主体应有正确的姿态
汉中非遗是全民族的财富,切实保护汉中非遗是全民族共同的使命,必须自上而下,全民参与。政府等职能部门提供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全力配合,提供技术助力,人民大众应主动成为保护与传承汉中非遗的主力军,从提高认识度和保护意识着手,首先应该明确汉中非遗对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还需要应具备愿意保护和传承的态度,能够主动接触、学习、推广弘扬,从汉中非遗的守护者做起,不懈努力,做合格的建设者和传承人。
2.务必保持汉中非遗的核心与精髓
对非遗本身的传承与保护,无论是就地封存还是采取高科技新工艺进行加工,都必须保持非遗原有的个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也体现着这样的特征,地域色彩尤其浓厚,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姿态。如工艺类非遗项目,生产性较强,在产业化发展中,要保持其真实完整。
还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许多非遗项目并不能深入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非遗的精髓,如表演类的非遗项目,以舞台表演代替实物形式呈现,具无形性特征,必须以传习方式来保护传承。
3.完善实施管理,举措要有依据
职能的划分必须明确,从申请、审查到资料的收藏、管理机制,再到具体的实行细则,都应明确有序。
第一,坚持做好分类。分类法很有条理,是统计管理工作中常用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应用于汉中非遗的管理。汉中非遗名目多,领域广,采用分类管理可以分司管理,不混杂,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突出针对所属门类进行深刻研究和特色发展。
第二,以重构的方式进行再解读。设计就是服务于大众需求的再创造,即重构。针对一定的设计理念,选用适宜的设计技术,将汉中非遗的元素重构,提炼新的符号象征,既能向人们展现非遗原有价值,又能给人们新的认识,这就将继承与发展统一于一体,这是设计本身的载體价值。另外,以设计为承载,人们在认识设计本身的同时,也会窥见设计所体现的非遗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就是设计对非遗传承的优势所在。
第三,结合融汇已有经验。适应非遗热潮,以影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数字化模式,以产业化为背景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应运发展突出,设计视野是汉中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视角,但绝不独立于其他方式,需要以其他方式及其成果为依托和辅助,如可以从创意产品中寻觅灵感,以大众传媒为媒介进行推广,以数字化为技术指导,更好地实现非遺的设计。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并将长期成为我国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词条,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许多非遗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命运,而汉中非遗在我国非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先对非遗面临的历史境遇进行了简述,又简单论述了尝试应用设计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汉中非遗发展的现状及当前各个领域非遗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汉中非遗工作的建议,概括来说,就是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重构汉中非遗外在形态,并在其中融入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利用已有经验加以推广宣传,实现汉中非遗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杰.生态美学视野中内蒙古“非遗”保护与传承:以“传统美术”类项目为例[J].人民论坛,2015(26):238-240.
[2]陶赋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