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
【摘要】: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客观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边远县域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边远县域;文艺创作;问题对策
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秉持公正立场,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觉出发,正视现实,重点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是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边远县域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边远县域文艺创作到底存在那些主要问题呢?
一、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全国知名的艺术家。
由于地处边远,远离国家文化中心,艺术家成长不易,真正称得上全国知名的文艺家,凤毛麟角。由于地域边远,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交流缺乏,视野受限,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在其名字前边无法冠以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限制语,如“边塞”、“伤痕”、“史诗”、“乡土”、“田园”、“朦胧”、“生态”等等。人们口头上熟念的一些“知名文艺家”,实际上是“时代文艺明星”。目前,他们还无法发挥高层次、有特色的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他们的作品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淘洗,群众的评判,是否能促使他们转化为真正的“知名文艺家”,还是个未知数。
二、缺少在全国文坛上能叫响的精品力作。
鸿篇巨制的精品缺乏,气势恢宏的力作鲜见。少数作品追求长度,放弃了密度、难度,更谈不上宽度,高度了。更多的作品属于末梢思绪、瞬间感受、花拳绣腿、雕虫小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创造力匮乏。一些作品,在小区域内看起来颇创新;放在大范围内一比较,就十分“陈词滥调”了,其主旨若干年前就被人表述过了,就是一些自称为“现代”、“先锋”的作品,也是步人后尘、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作品缺少“经典”属性,具体地讲,就是缺乏“记录性(记录历史的进程)、艺术性(体验方式的扩充)、引导性(社会现象的左右引领)、补偿性(人类心灵的美好慰藉)、异质性(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教育性(选作教材——传承特色文明),无法登上真正的大雅之堂。
三、文学表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或误区。
许多作者的表达大多是自发的文学表达,而非自觉的;是业余的表达,而非专业的;还有边远县域的文学表达大都是封闭式的,而不是开放式的;是悬空的,脱离时代的,而非接地气的。边远县域域内报刊上刊出的不少作者,我翻遍全国几十家稍微有名的文学杂志,难寻他们的名字。这样的写作,就是一种局限于区域性的、封闭式的寫作。这样的作品,必然缺少价值(无论是文本价值,还是功能价值),无法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标准,没有可取性。要使作品凸显出非凡的价值,具有某一可取性(或取立意、或取选材、或取结构、或取语言),必须进行自觉创作。
四、作品一直没有进入广泛的社会流通领域。
边远县域里的许多作者的创作,是典型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一直在本地小圈子(最大限度的也就省内外作家、诗人、文艺家圈子)相传。有的看似入选了不少选本,获得了相当高层次的文艺奖,实际上那是“圈子选本”、“鼓励性奖”,没有进入广泛的社会流通领域,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在本地以外的时空(或作家、诗人、艺术家以外的时空)其作品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以前讲过如果要作品影响大,就必须上大刊、获大奖。后来思考,觉得这话不全对。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发表在国刊上的作品(包括不少获过国家大奖的作品),质量都不怎样,经不起读者的评判,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尽管有的作品进入了广泛的社会流通领域,但其影响力还是不足挂齿的,我在《冷静客观看鲁奖》(见2014年9月《广安日报。川东周末》)一文中有过类似的阐述。
五、文艺家没有参与到整个中国文坛的进程中。
说到这个话题,也许有人要问:一些边远的区区小县的文艺家,有能力进入中国文坛吗?有能力参与到整个中国文坛的进程中去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我与一些边远县域的文艺青年交谈时,经常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缺乏这个自信。作品不进入流通领域,作家、艺术家不参与到整个中国文坛的进程中去,你怎能叫进入中国文坛。有人问我,是不是成了国家级会员,就一定参与到了整个中国文坛的进程中了。我说,不一定。不是国家级会员,照样参与到整个中国文坛的进程之中。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有哪些对策来解决呢?
一是要研读讲话,把握导向。扎实研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强文艺创作的自觉性。作为文艺家,始终自觉、忠实地记录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生动刻画人民群众追梦筑梦圆梦的伟大实践,让万马奔腾的生活变成有高度、有温度的激情飞扬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图像、拨动心弦的音符、慰人心灵的节目……把文艺作品的最终完成与人民群众的口碑评价高度融合,在人民群众这杆秤的衡量中获得价值实现。
二是要发挥优势,写出独特。文艺的经典从来都深深扎根于广袤而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不少的边远县域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有着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原料。要加强对边远县域独特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充分吸收丰厚滋养中、在描绘千帆竞发的跨越式发展中、在营造不可替代的独特文本中,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浓郁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把边远县域天造地设的山水神韵和积淀深厚的人文精神奉献给亿万读者。
三是要刻意创新,力戒平庸。一切不朽的文艺经典都是创新创造的结晶。具有创新意识或探索精神的艺术作品早晚会受到关注,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大力探索艺术创新,大力推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发展,尤其是在文体形式的创造上尽量不重复别人,唯有如此,才能说文艺家真正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在文艺创作方面的运用,努力创作具有可取价值的文艺力作、精品。
四是要虚怀若谷,广泛交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由此,作为艺术家始终要虚怀若谷,不要虚怀若“杯”。“杯”是容易满足的,对创作的深入是极其不利的。要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广泛交流,开门开放搞创作,让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度碰撞,听取多元意见,反复打磨,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五是要积极进取,登高望远。艺术创作,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还要坚持这山望到那山高。要加强“德”的修炼,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讲品位、重艺德,不断提高创作的艺术品质。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别人。要驱虎上山,汇流入海,站在全国、全世界的角度,主动融入到整个中国文坛波澜壮阔的进程之中去。有了大视野、大气度、大境界,加上勤奋创作,就有可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