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中
[摘 要] 加强专业建设对提升广东省技工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濟结构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SWOT分析法,将影响专业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过矩阵列出,对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关 键 词] SWOT方法;技工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92-02
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技能人才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和战略支撑。当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产业共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都迫切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充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第一线,为推动广东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种不同类型技能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加强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做强做优、内涵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用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优势)和W(劣势)是内部因素,被认为“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O(机会)和T(威胁)是外部因素,被认为是“可能做的”,即环境和威胁。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依照矩阵形式列举排列,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策。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我省技工院校根据企业、产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目前,我省技工院校招生专业共有500个,每个学校平均设置专业15个。按产业划分,与第一、二、三产业所对应的专业,分别占专业总数的3.4%、36%、60.6%,与目前广东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服务业成为广东经济第一大产业的格局相吻合。
2.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技工院校在开设专业时都设置了本专业对应或相近相关的职业资格,课程设置也融合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课,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衔接。一些专业设置虽还没有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也与行业上岗证对接。
3.各技工院校重视并加强专业建设。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统计显示,47.3%的专业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占专任教师的5.5%,主要设备设施性能93%是完好和先进的。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专业重复设置多,品牌特色专业少。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多且杂,专业设置雷同、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专业设置重复率68.7%。重复设置较多的专业依次是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和设计、汽车维修与检测、电子商务、会计等。全省技校开设专业数量多达500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专业不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相对偏少。
2.专业课程实用性较弱,教师企业工作实践不够。有的学校专业技术理论和实操课程学时不到总学时的2/3,实训和实际操作课时不到总学时的40%。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未能针对企业岗位工作流程和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学生实用性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此外,我省技工院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到1/3,企业实践的机会少。特别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的教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但技术性、技能性不强,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薄弱,由于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历,教师授课容易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各级党委党政府关注技能人才的培养。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指出“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调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这些都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职能部门重视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研究完善專业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我省技工院校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威胁(Threat)分析
1.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平衡。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逐年加大对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经费的投入不平衡,用于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在专业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学校。
2.缺乏专业建设正确的信息导向与监控。没有在全省层面上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建设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及动态监控,以此明确一段时期内鼓励、限制、淘汰的专业,为全省技工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企业参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力度不够。行业参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等方面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企需求不同步,学校很急切、很热情想与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职业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学材,共建评价标准,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共建师资队伍等专业建设方面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但企业需求不大,热情不高,难以开展。
二、加强专业建设的对策
根据对广东省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建立SWOT分析矩阵,制定了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四方面的策略。SO策略是发扬广东省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现有的优势,抓住外部机遇的策略;WO策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改善现存劣势的策略;ST策略是利用现有优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WT策略是克服现有劣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这四个方面的策略可扬长避短,化解威胁,抓住机遇,提升自我,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特色发展的激励机制
政府财政在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時,要不断优化投入方式与方向,重点关注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在全省技工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重点支持打造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品牌专业和新型前沿专业,扶持打造一批面向优势传统产业、地方主导产业的基础专业和特色优势专业。
(二)加快建立各级技工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方面,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相关的行业、企业、高校、技工院校等相关部门专家担任成员的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研究、规划、指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各校也要在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抓紧建立健全本校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本校专业的建设。
(三)建立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瞄准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优化技工院校专业布局结构,强化第二产业优势专业,积极开拓第三产业新兴专业,适度设置第一产业特色专业。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开展重点产业需求和专业预警分析,加快淘汰与产业发展不适应、就业有局限的落后专业,开设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就业质量高的新专业。
(四)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导向
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机制。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以我省现代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为导向,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要予以大力支持。要优先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优化发展与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升级相关的专业,积极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有效控制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
(五)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探索和创新多种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六)创新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创新课程体系,根據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制定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建成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建立对接产业集群、适应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以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为主线将教育教学、职业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要素融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具有一定生产(服务)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双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
(七)扎实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全体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践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规定中明确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朱晏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黄景容.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