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浅析

2016-05-30 10:48李筱骞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管理

李筱骞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操作风险逐步上升,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各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并尝试对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提出改善建議。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经营转型的步伐,业务流程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操作风险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由此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得操作风险进一步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各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在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对于操作风险有着详细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人员风险是指管理失败、组织结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无效的风险,程序风险来源于已有程序的崩溃、违反程序及业务线响应程序的不完善。系统风险包括银行内部、外部业务系统中断或彻底瘫痪。外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和故意破坏。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到位。首先,对操作风险的重视度不足,认为操作风险与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相比而言只是一种日常的风险,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加以防范控制。其次,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中的风险,此种误解不仅缩小了操作风险涵盖的范畴,还会使人们误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商业银行内控审计部门的职责,与其他业务部门和基层营业机构无关,导致操作风险日常管理不到位。最后,认为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因而在日常管理中侧重于重大违规行为的监控,忽视了对日常操作的监管。

2.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风险管理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均建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体制,但是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管理方法相对而言仍较落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运用仍处于初步阶段,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关键环节上的过程监管存在缺失或者走形式的情况,由此引发了大部分的操作风险事件。

3.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商业银行的逐步发展,各项业务流程日益复杂,互联网金融、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等新兴业务占比逐渐增加,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在学历上未达到要求,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银行的从业人员老龄化,在接受新业务知识方面力有未逮,还有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从业人员素质是引起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操作风险管理的难点

1.操作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转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手段的逐渐更新,目前操作风险管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转变。一方面是监管流程的转变,即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转变,且多采用监督权限上收的模式实行管理,如前台业务远程授权、信贷业务集中上收审批和行政印章集中电子化管理等,大大加强了各项业务事前和事中审核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监管方式的转变,从现场检查向如今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转变。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流程和庞大的系统数据,需要通过后台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庞大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风险点。

2.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尽管操作风险管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转变,使得风险管理更有效果,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2.1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虽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大了非现场检查的力度,但是并非所有风险指标的数据都可以从业务系统后台获取,许多指标数据仍需人工统计和报送。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要求各分支机构定期将操作风险关键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和上报。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要求较高,同时因缺少对数据核对的便捷手段,对于存在误差的数据不能较快发现,给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带来了难度。

2.2迫于业绩压力,放松操作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作为其对外经营的主要主体,承担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业绩任务。当合规操作与业务推动、市场开拓发生冲突时,经营管理者虽知晓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流程,但是面对层层考核的压力,大部分基层机构选择了推动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在与客户的谈判中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使得操作风险防范停留在了表面。

2.3专业部门条块分割,信息传导不畅。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往往依据业务条线进行拆分,各专业部门根据各自分管的业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设置可以大大加强各部门的专业性,使其“术业有专攻”,但往往也会因为各专业部门在日常业务和风险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产生“部门墙”的问题,造成各业务部门间信息传导不顺畅,从而给操作风险的整体防范带来一定障碍。

2.4员工行为管理复杂性增加。随着社会金融发展形势的改变,资金交易方式和渠道逐渐多样化,员工参与社会资金交易后更难以被发现,给员工行为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员工思想动态难以掌握,尤其是青年员工思想较活跃,在价值观上与老员工相比更具有多样性,进一步加大了员工行为管理的难度。

四、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建议

操作风险不可避免,如何加强其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架构、机构职能、业务流程等方面着手,加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其余各专业部门在业务范围内各司其职,对各自的业务条线进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监测,采取向同级内控部门报送和向上级同专业部门报送的双向报送方式,定期将风险情况进行反馈。同时可以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促进各专业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消除“部门墙”现象。

2.强化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在对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加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比重,如在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合约中,将风险防范和控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让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意识到风险控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创造效益,从而使得他们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

3.扩大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务办理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通过电子化的业务系统开展各项工作,使得各项业务流程在电子信息化系统中均有迹可寻,以便操作风险非现场检查得以更便捷地开展。同时应加强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性,使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辅助,建立商业银行自身的大数据信息库,为操作风险的管理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信息,使风险管理既能定性,又能定量。

4.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产生原因中占有较大比重,员工的专业素养、工作经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道德水平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4.1规范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各岗位员工应各司其职,重要岗位人员不得兼岗,防止串岗、混岗现象的出现,防范操作风险。

4.2严格落实关键岗位轮岗与强制休假制度。确立关键岗位体系,对于关键岗位员工严格实行定期实行轮岗或强制休假,并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台账。

4.3做好员工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做好转岗人员的培训,使得转岗人员尽快掌握新岗位的流程与知识,做到人岗匹配。另一方面是加强新员工和新聘任管理人员的合规教育,帮助其树立合规从业及合规经营的理念。

4.4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通过外部招聘,引进富有经验和能力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5.引入外部监管约束机制。除了加强内部控制之外,商业银行可以引入外部监管约束机制。

5.1完善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制度,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披露风险信息,加强市场约束。

5.2引入外部审计。不定期引入第三方审查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审查,促进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探讨
浅谈统计测量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