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摘 要] 为了实现大学书法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重视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此展开论述,以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大学;书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89-01
现在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书法课程,笔者所在的高校也是如此。书法的形式有全校公选课、专业限修课、专业必修课等,不论是哪种形式,笔者认为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中国书法文化,通过书法奠定中国艺术的基本审美修养;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毛笔的书写实践,培养含蓄优雅的心性。
要想达到上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在课时量较少时,最好是能够以点带面,形成发散效应。每种字体选择2~4家进行精讲,知识与实际书写、讲授与自学、教师主讲与学生主讲结合。教学内容力求抓住重点,饶是如此,在具体教学中仍要作灵活的变通。理论方面,不论是教师主讲还是学生小组发言,宁要深一些,也不要面面俱到。书法经典作品的欣赏可以根据字体来分类,可以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实践方面,针对初学者,要以正体字的书写为主,其他字体为辅,注意不要囫囵吞枣地贪多求全。
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为:
(一)项目承包教学法。全班学生分6个学习小组,分别承包6个项目进行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以苏州书法景观或书法史时段进行划分。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小组成员均要登台讲解。以此训练信息搜索、书写临摹、口头表达、沟通调研等职业能力。
(二)问题讨论法。难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在課前精心选择具有探讨价值的可供学生研讨的书法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明该观点成立的依据。在课堂上组织问题讨论,激发学生充分思考,使學生在主体思想互相沟通和碰撞中,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发展自己。
(三)启发式讲授法。教师主讲中要讲要点、重点、难点。针对学生项目操作、课题解读或案例讨论中表现出来的认识上或理解上的模糊和分歧,教师要结合教学的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启发式精讲,力图讲深讲透。
课内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观看以书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专题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课,这些偏重于理论方面。实践书写是,讲解基本技法,书写示范,观摩视频或录像培养观察力及相应的表达力。作业点评,教师与学生结合、宏观与具体相结合。课外依赖苏州丰富的书法资源,以调研考察的教学方法为主,以兴趣小组为单位,以学校提倡的研究性课程成员为骨干,进行实地的考察观摩,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独立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举办各类书法活动、现场教学等,把一些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融会到实地的探研中。
各项教学中要突破教学难点,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课内外、校内外相互延伸,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锻炼社会调研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形式力求多元结合
(一)课前自学。读帖,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研读范本,独立思考,作课上讲解准备。
(二)小组学习。分组研究历史上的名家名作进行课题讲演、案例分析等,要求小组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均要登台讲解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在校内多媒体教室进行综合性学习,师生互动,挥毫示范,问题讨论等。
(四)调研学习。结合相应的学习内容,在校外艺术场馆、古典园林进行书法实地调研,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社会活动和人际交流能力。
方法形式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可进行网络教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选择资料,进行项目研究与拓展学习。
四、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为考核课程。以素质能力目标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学生提高素质训练能力。重视平时表现,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涵盖当堂书写、课题研究、课堂讨论、课程总结等学习任务全过程。平时学习表现成绩比例为20%;项目研究情况成绩比例为40%;课程学习总结成绩比例为40%。
总之,笔者提出的三类核心素养是培养健全的、有灵性的人格心理的途径,三者相互支撑,在教学中要随机变通,绝不可贪多求全,如果能够在短短一学期的课时中在学生的心田植入一粒书法艺术的种子,已经是一项不错的成果。这粒种子会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生根发芽,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到那时,传统上有些空泛的教学目标自会水到渠成地实现,而笔者强调的后两种核心素养也自不在话下。
参考文献:
解学晖,朱东海.《大学书法》课程中的教学与实践初探[J].2011(8):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