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赵佩华 端木传泰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普及,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成为约束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晚、发展慢,管理模式多为行政管理模式、发展委员会管理模式和市场发展模式,同美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对比的视角分析,分别从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办学美誉度、完善外部运行机制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議与措施,力图有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中美比较视角;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26-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普及,国家财政性经费的增长已远远无法解决高校扩招而导致的经费短缺问题,教育经费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获得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社会捐赠进行多方筹集资金。高校教育基金会如何健康良性地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一、概念阐述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为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由高校依法申请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作为接受各类社会捐赠的载体,高校教育基金会成立与发展的宗旨是争取并获得国内外各种捐赠与支持,并通过资金的不断保值与增值,服务于高校教育事业中的各类教科研项目,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西方世界现代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源头。得益于美国的慈善文化,1641年哈佛学院三位传教士的劝募捐款事项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募款制度开始起步,1890年耶鲁大学正式筹划并成立了史上第一个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接受并管校友各类捐赠财物,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募捐制度的真正确立,高等教育募捐理念日益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在组织结构或实践操作中,美国高校的教育基金会都已非常成熟,完全走上了市场运作的正式轨道。
美国各所高校都有专业机构和专门负责人员打理教育基金会的资金筹集、保值增值、校友联系等工作,通常由分管校长直接负责管理工作,并分设校友会、基金会、秘书处等部门。美国高校的捐赠与投资收入总规模数量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如2012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就分别获得捐款总额(折合人民币)为1906亿元、1194亿元、1079亿元。由于美国社会制度方面的大力支持,如相关立法保护和税收优惠,社会各类企业机构、社会团体、个人等都十分乐意为高等教育进行捐赠,定期为高等教育捐款已經成为美国人处理私人资产的常见方式之一。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私立高校,尽可能获取较多的社会筹款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已被世人所广泛接受。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3年底,在所有捐赠中,机构捐赠达29.96%的比重居榜首,各校校友捐赠达26.60%的比重居次位,非校友捐赠达18.30%的比重占第三位。
三、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校捐赠起步相对较晚,可追溯的真正建有教育基金会的历史约于1994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基金会,距今不过十余年。当下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405所高校成立了高校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会的建立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同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总体规模、年度增量和投资运行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高校的教育基金会管理模式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行政管理模式,二是发展委员会模式,三是市场运作模式。前两种模式基本雷同,多数附属于学校某一机构如校办、发展委员会或财务处等,下设秘书处或办公室。行政管理模式采用高校行政管理手段,因工作人员熟悉学校整体情况而有利于工作推进,但会因工作人员对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等缺乏专业化知识而不利于专业化发展。发展委员会管理模式能广泛集合社会各行业精英、校内外的优秀校友为学校发展提供智慧点子和有利政策,却因过度强调筹款工作且没有成立基金会而无法实现相关专业人士来负责社会捐赠资金的获取、投资及增值保值运转工作,不利于教育基金会事业的整体发展。第三种市场运作模式,我国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一流高校已经开始了市场运作模式的探索,通过独立于学校内部体系的管理系统来全面负责学校所有捐赠资金的运营管理。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与工作积极性,通常由理事会、秘书处组成,并下设行政部、筹资部、联络部、财务部等多部门,需要定期商讨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度计划,确立筹资规划,修改各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高效性。我国高校未来的教育基金会应尽量向市场化运作模式趋同,如此才能不断缩小与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教育基金会的差距。
四、中美比较视角下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启示
(一)通过合理的组织机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必须从管理组织机构着手,根据我国国情,应时趋势,在吸取行政管理模式与发展委员会模式的框架及优势的同时,借鉴美国高校的先进经验,争取以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内核大力提升教育基金会的内部管理效率。遵循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我们可以尝试监事会与理事会并行的平行组织框架。理事会为决策机构,由校内主要领导按照大学章程及相关制度规定任务指导,带头从事基金会的募集、投资、决策、计划等事宜。监事会则是独立于理事会的核查机构,定期按程序检查相关财务资料等,判断是否符合相关章程、法律法规及风险投资策略等,并定期将核查结果、报告及建议等发送给理事会、校友会等相关机构以供其作出更好的决策或修正等。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校友部、宣传部与投资部等机构,秘书处专门负责上下沟通、内外往来以及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分工,校友部、宣传部等专门负责与各类各级校友进行校友的资料收集、情感联络、资金使用情况报送、学校发展计划等,投资部则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由校内独立经营管理公司或委托校外专业机构进行资金的市场化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等事宜。
(二)重视各类资金运行工作,建设专业化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队伍多数是学校领导层面通过自身关系而联系的具有投资经验的校友所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性质的团队,多数人员为兼职或提建议或给指导方向而不负责投资操作的实际事宜,具体投资风险掌控还是由学校财务处负责。
事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要想取得高校教育基金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高校必须参考美国等多个海外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经验,聘请各类资金的专业人员来打理。团队成员可以是由学校人事处实行校内招聘与校外招聘相结合,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真正专家和专业工作人员,或视具体情况将小规模资金外包或委托给专业部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利润与最小化的风险相结合的投资组合,才能真正将高校教育基金会引导向健康、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校潜在优势,争取提升办学美誉度
高校教育基金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以高校良好的办学美誉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基础。从国内外所有高校来看,高校知名度大,影响力越大,其教育基金会的筹资能力和筹资规模就会越强大。而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规模越大、筹资能力越强,亦越能为此高校的良性发展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物质支持,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该校的社会美誉度与办学影响力。因此,我国高校要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大力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服务,争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卓越人才,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高校要努力探索社会所需与时代所需,根据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与人文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创新理念,努力打造高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培养出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知名度,为学校教育基金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性基础,从而形成两条良性循环线:一是教学水平高的高校—获得更多社会关注—获得更多捐赠行为和捐赠总额;二是教学水平高的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毕业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就业+更多发展机遇+更多对母校的知遇感恩心理—回馈母校进行捐赠—获得更多捐赠行为和捐赠总额。
(四)完善外部运行机制弘扬教育捐赠文化
与美国相较,我国高校的教育基金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一段相當长的路,还需进一步多方面完善教育基金会的外部运行机制。(1)当下我国的慈善文化还比较缺失,国家层面要从整体着眼弘扬培养教育领域的慈善文化,树立捐助光荣的理念,构建一整套教育领域内的慈善价值体系,并倡导社会各届人士、机构等普遍接受,唯有如此,我国的教育基金会事业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大力发展。(2)我国要从政府层面着眼认真学习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税收政策,结合我国国情大力调整税收制度、扩大税收优惠及减免范围,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政策大力鼓励实业机构、社会人士进行捐赠,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税收减免、税收优惠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吸引各实业结构和社会人士真正勇于捐赠、乐于捐赠、易于捐赠。
科学谋划并运营发展好高校教育基金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弥补和高校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应该探索当下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问题所在,认真思考国内外教育基金会运作模式的差异,积极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经验,从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建设专业化队伍、提升办学美誉度、完善外部运行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探索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途径,从而有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曉倩.我国教育基金会规范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姜璐.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邹哲慧.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2.
[4]周海英.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10.
[5]陈秀峰.当代中国大学基金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9-91.
[6]黄艾,张安富.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分析及其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2005(4):25-28.
[7]周海英.高职院校教育基金会机制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