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替换妙解地理高考试题

2016-05-30 07:57周文玉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湖南衡阳421800
地理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等温线磷酸盐淤积

周文玉(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湖南 衡阳 421800)



图像替换妙解地理高考试题

周文玉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湖南 衡阳 421800)

摘要:地理高考试题的图像出于各种考查目的的需要,往往比较隐晦,信息有所隐藏,考生需要能够灵活应对,进行图像替换,包括不同空间尺度图像的替换、平面图立体化、作示意图、作对比图,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符合自己的思维习惯,顺利准确地解答高考试题。

关键词:图像替换;解答;地理高考试题

一、把小尺度的区域图放置到大尺度区域图的背景下

高考试题的综合题以世界或中国的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做题时需要把该区域放置到全世界、全中国这样的大范围背景下,用以观察其在全球、全国的地位,分析其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I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1)。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图1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答案: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评析:从高考阅卷得到的反馈是:考生主要依赖直接信息(磷酸盐资源、石油)得分;间接信息(交通区位、资金)得分低。这反映考生视野局促狭窄,挖掘隐性信息的能力不够。沙特阿拉伯属中东国家,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联想纷纷涌来:中东是“三洲五海之地”——便于产品输往世界各地;是“世界石油宝库”——沙特阿拉伯是富裕的产油国,资金雄厚。得出答案要点可谓水到渠成。

二、平面图换为立体图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一环,高考试题涉及地形地势的情形很多。地形地势对区域地理环境有着重大深刻的影响。为了直观地感受该区域因地形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考生不妨把试题呈现的平面图像立体化,这样做能让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例2:(2011年海南卷)读图2,完成(1)~(3)题。

图2

(1)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 )

A.南北 B.东西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

(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3)甲河流域处于(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1)B (2)D (3)A

评析:局部地区的气候受地形尤其是山脉的影响很大。图2中岛屿(实为波多黎各岛)中部有一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将岛屿的自然地理环境分隔成北部和南部两个部分。作出立体图的示意图(见图3):

图3

结合这里的纬度位置特点可知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会因为山脉形成差异的是冬季有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北信风,山脉北侧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南侧地处背风坡降水少。即北部与南部受大气环流的不同影响,北部形成的是雨林,南部形成的是草原。

三、等高线地形图换为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试题中极常见的图像,用它来反映某地的地形变化。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地把平面图转换成地形剖面图,通过这种还原,直接显示该地的地势起伏状况。

例3:(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完成下题。

图4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C

评析:解答本题仅仅知道桥梁处的海拔介于300米至200米之间还不够,范围太大,需要缩小范围进一步知道桥梁处的确切的海拔。必须联系“水往低处流”这一原理——河流越往下游地势越低,作出桥梁所在河段的地形剖面图(见图5):

图5

由图5轻松看出瀑布的底部低于228米,而桥梁位于瀑布的下游,因此桥梁的海拔会低于228米,即桥梁处的海拔确定为(200米,228米),山顶海拔为580米,故两者的高差为(352米,380米),选C。

四、作示意图

高考试题有的图像与相关原理之间的关系比较隐晦,考生的思维遭受障碍,不能拨开迷雾准确把握,以致犹豫难决。考生需要把它转绘成符合自己理解习惯的示意图,让问题得到简化。

例4:(2015新课标I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6,完成下题

图6

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答案:D

评析:从图6不难看出,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起始点的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可是,这种距离的变化与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抑或淤积之间的对应关系,考生一时半会难以理清。作出相应的示意图:

图7

该示意图事物间的关系就比较明了:甲处从海岸(海拔0米,海平面)开始,水深很快达到2米,可知此处海水较深,应为侵蚀;乙处从海岸开始,要到离海岸很远处海水水深才达到2米,可知此处海水较浅,应为淤积。

综合上述,1975年至1978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起始点的距离扩大,表明淤积;1978年之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表明侵蚀。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五、作对比图

当遭遇未曾见识过的奇特情况的图像时,不必惊慌,可联系与之相似、相关的、平时熟悉的图像,通过对比、对照,一定会获得启发,甚至直接获得答案。当然,需要真正理解“熟悉的”图像的来历以推及陌生的新图像。

例5:(2013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下题。

图8

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答案:B

评析:图中等温线是一条直线,沿纬线分布。这与很多考生的原有认识形成很大冲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温线应该是弯曲的呀,这是什么情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反证的办法来解答。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14时陆地气温最高的时候,温度显著高于海洋——等温线弯曲,如图9;夜晚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日出前后(6时左右)陆地气温最低时,气温显著低于海洋,等温线弯曲,如图10。而12时的时候已经是正午,陆地温度早已比海洋高了,等温线弯曲。答案就是9时了(此时陆地海洋温度相同)。

图9

图10

猜你喜欢
等温线磷酸盐淤积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A close look at Nauru’s ecosystem
AZ91D镁合金磷酸盐转化膜的制备与表征
淤积与浚疏:清朝时期福州西湖的治理史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突破等温线判读中的难点
沸石与γ-氧化铝吸附氟离子等温线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比较研究
磁性Fe3O4@SiO2@ZrO2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研究
玉米吸湿特性及其等温线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