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表笺定式”

2016-05-30 02:56安立志
同舟共进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字狱定式朱元璋

安立志

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穷棒子造反,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中国历史上,出身寒微,参与起事,胜利后登上大位的颇有几个。刘邦登基后,马上要面对如何处理“功狗”与“功人”、“马上得天下”与“马上治天下”的问题,朱元璋同样如此。

开始时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为延揽天下英才,决定开科取士。这本是历朝选拔人才的最佳手段,但诸位功臣却颇有异议。他们挑拨道:“陛下所云固然在理,但读书人用心歹毒,特擅讥讪,如不警觉,即受其愚弄。如张九四(张士诚原名)起初诚意优礼文人儒士,甚至请他们为自己更名,这些文士竟给他取名为‘士诚。”朱元璋不以为然道:“此名甚美,何足为怪?”诸臣道:《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士,诚小人也”。大老粗出身的朱元璋立刻命人拿来《孟子》一查,果然有此话,从此“览天下所进表笺,而祸起矣”。

明初的文字狱,大概从两条线罗织罪名,一条是从文人的诗文中寻章摘句,至于多少人死于文字狱,大概也创了纪录,此处略过不提;另一条是从请示、报告、贺词,包括感谢信、致敬电之类的官方公文中挑剔“敏感词”,史称“表笺之祸”。有个案例曾被广泛转引,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朱元璋年轻时因家里较穷做了和尚,他认为这是在借机讥讽他——“光”是说他曾经剃过光头,“圣”说他是个僧人,“则”说他是个贼,遂下令逮捕诛杀。

由“敏感词”引发的“表笺之祸”,令文臣、文吏提心吊胆,晚明宰相黄景昉在回顾前朝时,曾有“不知彼时文儒何从措笔”之叹。每遇朝廷庆典、重大节日、皇帝赏赐,一旦动笔,不知哪个字会误触龙鳞,招来杀戮。在经历了许多次的人头落地之后,朱元璋倒也开始体谅文臣的苦衷,颁布了《表笺定式》和《进贺表笺礼仪》,后又让翰林学士刘三吾等起草《庆贺谢恩表笺成式》,有了格式,有了范文。为了规避“敏感词”,“表笺定式”中要求所有公文用语,必须引之有据,出之有典。虽然这种做法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但也算是一种提醒,不用再冒掉脑袋的危险。

一位张姓官员,曾在朝廷任“翰林编修”,只因心直口快,在中央机关混不下去,被贬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担任一名基层教育官员(正九品)。他照例撰写了一份公文上报朝廷,朱元璋“御览”时,认识这个名字,见其表词有曰:“天下有道。”又赞朱元璋:“万寿无疆。”不料朱元璋倒过来理解,把“道”读作“盗”,“无疆”认为是在咒他失去疆土,即刻派人把张某抓来,亲自审问:“送法司问,汝更何说?”张某当面辩解:“陛下有旨,表文不许杜撰,务必出自经典。臣谓‘天下有道,是先圣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臣谓‘万寿无疆,乃引自于《诗经》,说臣谤讪,臣实在不服。”反倒将了朱元璋一军。皇帝听完他的辩解,无奈地说:“此老还嘴强。”遂放去不再过问。左右相谓:“数年以来,才见容此一人而已。”

后来,“敏感词”逐步由政府公文渗透到百姓生活。洪武三年,朱元璋在一份诏令中指出:“小民不知避忌,往往取先圣先贤、汉、唐、国、宝等字以为名字,宜禁革之。”礼部于是定议:“其名字有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汉、晋、唐等国号相犯者,悉令更之。”如此一来,更改户口、合同书等,可就成了大问题。

洪武二十六年,尽管朱元璋已到执政晚期,却仍对“敏感词”念兹在兹,要求礼部“禁军民人等不得用太孙、太保、太师、待诏、大官、郎中等字为名称”,这位开国君主心理之脆弱,可见一斑。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文字狱定式朱元璋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朱元璋杀牛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朱元璋与叫花鸡
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诗僧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