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广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斯在题为《我行,你也行》的著名文章中提出:多数人到三岁时都会有一种“我不行,你行”的自觉意识,在对比群体中这种意识更甚。这种缺乏自信心的人生态度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的同时,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建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理。本文的目的就是阐述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和心理规律,以期用来指导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教室控制论——为学生多准备些“盐”
心理学上的“教室控制论”告诉我们,要使马愿意喝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草料中加盐,不然,就只能是硬按住马头逼其饮水。同样,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使学生乐意为文,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盐”。这种“盐”即生活之“盐”,社会之“盐”,趣味之“盐”。
由于思维定势的干扰,我们的师生在自觉不自觉之中,都戴上了许多“别里科夫”式的作文套子。原来活泼、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写到作文就正襟危坐、“超凡脱俗”了。作文也就成了头痛的精神包袱和心理折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步骤:老师讲述自己的生活素材——学生交流亲身经历——写作理论指导。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回忆类作文时,我先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事情不大,生活中这样的小事不是太多了吗?”“原来这事情是这样容易!我也行!”学生们互相敞开心扉,诉说着生活中件件往事,倾吐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适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指导,一篇篇个性鲜明、情趣盎然的好文章就这样写出来了。
二、门槛效应——先让学生跨进门槛
1975年,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做了一个试验,他代替慈善机构进行募捐时说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另一些人则没有说这句话。结果,前者的捐款比后者多两倍。为何有此结果呢?因为类似的心理实验表明,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一般人在接受了一个小的容易做到的要求之后,会进一步接受你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进门槛效应”。
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同样要考虑“进门槛效应”。首先,作文命题时题目宜小不宜大;大容易空,容易泛。比如,初一学生第一次作文,教师可以根据“门槛”效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写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写“自我介绍”“我的家人”“我的爱好”等。
其次,在作文的篇幅字数方面,应提倡多写五六百字甚至三四百字的短文和片段。如“自我介绍”“我的寒假生活”等都可以明文规定和严格控制字数。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罗森塔尔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心理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众所周知。写作作为一种行为,靠动机来启动,而要保持巩固、提高这种行为的品质就要靠强化。所以,把罗森塔尔请进课堂,发挥心理强化的功能,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和精通的一种“磨刀”工夫。
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强化,我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目标驱使。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及时地为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写作目标,比如自己作文能够在班级“佳作园地”中展览,能够在校内外发表等。这些目标都能对学生的写作心理起到鼓舞作用。
第二、心理暗示。运用谈话、讲评、批语等手段,通过开展习作展览、佳作结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收到使学生振作精神、“越写越勇”的效果。
当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囿于理论素养、认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文中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真诚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学师生一起探索、一起呼唤:“我行,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