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2016-05-28 20:47包义华
考试周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历史

包义华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创设好问题情境,则有助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提问 创高情境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内在因素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符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心迅速“拉”到教学内容上,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授《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时,我利用“iphone6”的手机图片导入,手机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用品,看到图片学生立即引了兴趣。我随即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款手机都有什么功能吗?学生间相互合作,很快能答出:这款手机不仅具备通话功能,还具备平板电脑的大部分功能,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另外还有很多增值业务也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商品、理财、应用程序下载、影片、音乐、图片下载等。我追问:大家知道手机的出现是基于哪次科技革命吗?从自然引出本课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应尽可能地生动具体,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并紧扣教学主题,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关键处设计递进式问题情境,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节课的重点,即教学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事件的原因、作用、意义等,一般这些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即把较难的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层层递进、有梯度的小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而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南昌起义的部队后来到了哪里?秋收起义的部队攻打大城市的结果如何?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这些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而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时敌人的力量聚集在城市,攻打大城市对我军没有优势,而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所以起义部队应该向农村进军。可见通过几个简单的、有层次的小问题,一下化解了本课的难点问题。而如果老师一开始就直接提问:“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其结果可能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无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然,在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与问题间的梯度不应设置的太大,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并注意各问题间的衔接,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和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理解更有深度。

三、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悬念式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通过悬念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产生疑惑而又急于想要解决的心理。在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起,积极性提高,并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时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甚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的经过时,我先设置问题: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然后讲解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学到这儿,学生必然会产生疑惑,既然取得这么多成果,怎么又说革命失败了呢?促使学生急于寻求答案,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调动学生主动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知。在设置悬念式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构建起新的认知体系。

四、在思维疑惑处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思考方法等方面的不成熟,对某些问题会产生一些与书本结论不一致的思维结果。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在大家的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最初的思维结果。如在进行《美国内战》一课教学时,对于南北战争发生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为此,我组织一场学生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南方种植园主的代表,一组为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让两组代表就新扩张的西部领土该发展什么经济而展开讨论。讨论到最后,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从而得出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在互相的争论中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九上《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汽车工业的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正方观点认为利大于弊,举出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而反方观点则认为弊大于利,并据理力争,举出许多汽车带来的危害,如城市交通的拥堵、PM2.5浓度的升高、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停车位难找等。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辩论,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互相辩论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初中历史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