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翠
摘 要: 分层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采取类似归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效率的最高化,达到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 分层式教学 高中数学 应用策略
谈及分层式教学,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在突如其来的教学新模式的冲击下,还不能对此理解。实施分层式教学,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不是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而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进而进行分层式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又能让学生在认知程度上有较大提高。分层式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教学规划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发展性。
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按照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案进行学习,因而要保持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协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并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差异,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逐步发展学生个性,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学目标严谨,授课逐层深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又要考虑教学的安排与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包括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是不同的,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既要有实质性的收获,又要在精神上得到熏陶。教学目标的严谨性突出体现在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上,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分组独立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能更好地进行高效学习,能更好地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通过分组时的讨论与交流,跟上授课教师的教学进度,又不耽误自己的学习,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分层能突出教学的普遍性,又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特殊性问题,能够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教学层次性,逐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毕竟是个体,需要融入学习的大家庭中,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学的层次性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个体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从而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能够得到缩小,形成授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帮互助式的学习形式。
如高中必修1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的难度之大可谓是人人皆知。授课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圆锥性质入手,使得层次较低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而层次较高的学生则直接根据提示能够解答本题。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当涉及圆锥及其方程的时候会想到的是这些性质。
4.课后巩固分层次安排,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授课教师对于不同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的作业可谓是煞费苦心,能让较差的学生在轻松学到简单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学到较高层次的知识,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这样在体现分层式教学的同时,还能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学完《立体几何初步》一章的内容之后,授课教师可以分层分布课后习题,有的布置空间几何体——棱柱、棱锥和棱台及其空间图形的展开的相关题目,而有的则布置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平面的基本性质的作业,通过这样的引导,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既学到知识,又能让这些学生认识到取长补短的道理,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结语
这样的教学模式,除了给授课教师带来较大压力之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方式不仅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要切实做到因人而异以达到因材施教,不断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芳.分层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5,12.
[2]于超玲.高中数学分组分层教学模式实践探析.求知导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