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与直觉:基于小学海洋美术教育的研究

2016-05-28 09:41聂丹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

聂丹宇

【摘要】美术教育如何基于本体资源建立大艺术观,取决于人的当下认知与本土文化的积淀。立足当下性的学生本体教育是美术直觉能力的基础。这在理论和实践上打开了理解点线面艺术形式的新的知识格局,也打开了绘画者与自然的交互性机制。

【关键词】生活感悟 艺术形式 直觉拼接 海洋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2-01

一、教学分析

“小学生”处在一个天性活泼,自由成长的重要时期。每一个孩子到小学阶段呈现了当下学习的直觉性,但是,也具有学习兴趣的习俗性。世态习俗路径发展为人生艺术,海岛艺术情怀的书写以造像,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风物,形成民间广泛流传,上层奉为崇尚的新的文化思潮。①这就是浙东海洋美术扎根渔村的世态习尚。

就其美术的思维能力,处在一个孩子天赋绘画艺术能力培养到有意识塑造图像生活认知的阶段,从而确立美术课程学习过程的拓展——海洋渔村美术教育也是用一样的路径来推进海洋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人与社会变革,不可能是短短的三十年“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②其核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海岛是一个活跃的文化领地。海洋不仅是中国艺术主要的先驱者和推进者,而且也是缔造者和贡献者,这不仅仅是海洋丝绸之路,更是海洋文化之路。在古今文化的演进中,海洋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如何得以恢复乃至复兴,这是浙江海洋文化乃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复兴的基础工程。④

二、素材选择与训练手段

万物风华奇美,万象品格在道,所谓艺术的当下性,无论行走坐卧,无论眉目举止,体现了生活本来的艺术化,体现在特有的修养方式上。我们对家乡的情感、对渔民的认知,都是美术可以借鉴的“象”,因此,我们的学生才有了儿童的天性,我们基于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当下的静思默想而达至领悟,这和教育的说教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可以说,家乡的人民以及生活其中的状态本身就是“美术”的另一种名称。

第一,当下性体验的海洋美术选择

儿童生活的当下性是基于其风俗习尚的民间传承。一方水土一方习尚,其核心就是儿童以及女性。⑤我们教学生绘画,表达的无疑是一种美术表述的速度、质感、笔触。我们选择了当下的美术表达的功能来建立教学。⑤如何让学生建立美术绘画的体验,我们不同于一般的美术训练,注重色彩、形准、神似等抽象的示范,而是感悟到当下的艺术体验。我们让学生自己画“小企鹅找妈妈”与“小海马找妈妈”,表述企鹅与海马的不同绘画的形态以及美术风格的凝滞还是灵动。同样,我们画金鱼和画蝌蚪,都表达了不同的形态的感受。一种是静态的美,一种是动态的美。

快与慢是人类表达的基本方式,我们要学生选择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当下的认识:我们让学生欣赏动漫片,让学生揣摩美术的表达的实践模式。这样,我们完成了艺术造型及其形态的整体认知,在形态语言上找准形似的基准。我们通过动态的形象特征,学会理解带鱼的形象、墨鱼的形象、螃蟹的形象,以及水草、海带等形态的直觉特征。这样,我们开发了孩子动漫美术思维的体验,包括海滩、海水、天空的色彩认知,为今后色彩学习培养了的直觉认知的天赋。海洋认知的当下性是美术天赋的直接能力旨征。不仅如此,美术的表述是自我与海洋之间的相互性转换,因此,如何构建美术的叙述能力,是海洋文化美术的一个刚性要求。我们通过当下性认知,就进一步构建了故事。“带鱼吃小鱼”中,带鱼的快速出击是如何完成的,墨鱼遇险是如何完成快速逃逸,这样,孩子的形态绘画就转化为对肢体动作的分解以及过程体验。因此,神秘的海洋究竟如何演绎万类生机的共同认知,这就是主体与海洋的交互性认知。

在美术体悟途径上,当下的人生通过美术的造型艺术直接影响了学生文化品格的一致性。文字图像两个渠道,我们看到了其对故乡艺术的复杂影响。如果没有艺术,社会是无法实现文化的交融的。反过来也一样,要开新风尚学习新文化,莫不以艺术为开端。“渔村”里建有一幢幢渔家小楼,在渔网作坊里,工人一边织网一边教授编织技巧;在工艺品作坊里,人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沙雕和漂流瓶;去船作坊,人们将会学到处理海上遇险的问题和一些日常修船的方法。我们当下突出了海洋植物,海洋景物,海洋人文等,孩子们与当下活得惊喜的发现,发现本来的人生世界的海洋感动,发现了我们海洋世界的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者对人生的积极感悟。这不是一个绘画的问题,也不是调制色彩,乃是当下选择的直觉体验。

第二,艺术直觉的海洋交互性课程体验

绘画的技巧和力度、质感来自艺术体验,其实艺术体验的技艺来自绘画对象的人类体验,前者复制了后者的某些体验——交互性,是我们对艺术直觉的重要的理解。海浪、海潮的奔涌与船只的航行,风帆的气韵,“推窗见海、卧听涛声”,灵感都快来自海洋的交互性体验。⑥在自然的交互中,本身也具有一种相互的情境体验。“三月三,踏沙滩”,就是将在中国渔村沿海渔民和远近乡民汇聚石浦沙滩,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活动。自然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感受到了地表温度和海水温度升高,因此,浅海辣螺爬上沙滩,人们纷纷赶海收获,踏沙嬉戏。我们在绘画中就要描述交互性的人类体验:“三月三,辣螺爬上滩,男女老少踏沙滩。”面对数万名游客到此观海、听涛、拾贝、戏沙,感受浓郁的渔乡风情,品味丰厚的海洋文化。⑥

美术教学素要展示的就是孩子对家乡生活的交互性认识。学生也许缺乏的不是直觉,而是缺乏对直接的体验。原始的海洋风光,独特的渔文化,淳朴的民风,新的活力来自海洋特有的季节转化。交互性海洋的文化激励性,无疑包容了小学美术工艺以及民俗工艺艺术,也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生活日用品的联想》,都必须体现了自然与人的交互性,才能丰富多彩的建立艺术的直觉。认识海岛渔具,了解海洋季节,我们固然提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发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但是,我们更加鼓励海洋教育,尽量的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海洋生活的渔村态。

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建立动态交互性感受的绘画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民艺术家齐白石》揭示的,作品及其人其事,在于作者处在一个艺术审美交互转化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许与人们可以安心进行艺术生涯也许具有更加一致的生存价值。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也解释艺术来自民俗的风尚,他研究东方地毯和北非景色的配色法,发展成一种对现代设计有巨大影响的风格。教学中,我们对小学美术的“认识身边的”事物、四季的色彩、农民画,都与马蒂斯的思想具有一致性。简单的平面装饰性的绘画艺术,然而也能能够超越令人乏味的、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

注:

①[奥]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5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④[日]久松真一:《禅之美术》,转引自阮荣春、张同标《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0页。

⑤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⑥杭州日报报道。

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教学的直觉、直感训练研究葛凌晓美术大观2011-04-15

[2]当代美术批评中的直觉方式徐修玲美术观察2004-02-10

[3]阿恩海姆理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王博研首都师范大学2014-05-20

[4]舟山海洋意识教育特色独具邬国桢海洋世界2002-08-04

[5]乡土、乡音、乡情——“海洋风”——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王优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9-15

[6]区域性推进海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浙江舟山《区域性推进海洋教育研究》课题组爱满天下2004-12-15

[7]海洋民间美术的奇葩——舟山渔民画罗江峰美术2009-05-05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