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 冯灵云 张岩松 王海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
某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王雪涛 冯灵云 张岩松 王海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
【摘 要】为识别某电子专用设备有限公司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及职业卫生管理现状。通过对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分析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标准、规范要求。该项目虽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但该项目职业病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关键词】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某电子专用设备制造公司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从事电子专用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本公司投产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模具车间、注塑车间、喷涂车间、移印车间、装配车间以及配电、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受企业委托,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对该精密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新建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1项目试运行情况
该项目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模具设计、制造与维修;射出成型线(注塑生产线);喷涂线:有三个喷房,做UV喷涂、并配备导电漆喷涂设备及印刷设备;组装线:手机机构零件、电子零件之间组装线,并有相关的测试仪器。
现已投入生产的工艺有:注塑成型工艺包括单色注塑、双色注塑、IMD贴膜注塑、IML贴片注塑;涂装工艺包括2 层涂装、UV 涂装、3层涂装、高硬度涂装、多色彩涂装、2色印刷、UV 印刷、多色印刷;装配工艺。
1.2总体布局和生产工艺
1.2.1总体布局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厂区北侧为喷涂车间,东侧为注塑车间,西南侧为配电室。厂区南部为主办公楼,一层南大厅为模具车间,一层北大厅西侧为2K车间,2K车间西侧为IMD车间。主办公楼三层为移印和装配车间。厂区西侧没有生产装置,如图1。
1.2.2工艺流程
该项目制造电子专用设备测试器工装模具生产总工艺流程,如图2。
图1 总体布局图
图2 生产流程
原料经验收合格后烘干,通过注塑机成型,再经过喷涂车间喷涂和印刷处理,最后组装检验,成品包装后出货。
1.2.3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管理人员采用单班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全年正常工作251天。本项目生产工作制度采用三班二运转制,每班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生产繁忙时采用三班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
本项目劳动定员639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200人(含研发人员),工人439人。
2.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本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在企业正常生产状况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该项目中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或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要求。
该项目优先选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投入生产,喷砂机采用密闭化操作,喷漆房为全封闭结构,由喷涂机器人自动喷涂,设有活性炭吸附净化装置,活性炭每半年更换一次,喷漆室设有水幕装置,除尘室设有布袋网除尘装置。移印车间设有通风橱。高噪声设备集中布置。粉尘作业人员佩戴防尘口罩,喷漆工配备防毒面具、胶皮手套、安全鞋,噪声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防护设施定期维护且正常使用,防护用品定期更换。
表1 生产工艺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石龙医院于2013年8月对该公司403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其中25人为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结果正常,未发现与职业接触相关的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
该公司按照标准要求,为本项目操作人员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见表2。
该公司在使用防护用品方面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表2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表
本项目生产工艺主要接触生产性粉尘、有毒物质、噪声,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10) 规定卫生特征等级属于3级。
本项目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特点实际和使用方便的原则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10)在辅助卫生用室方面的要求方面设置相应的车间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在特殊作业、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室)、生活室(休息室、就餐场所、厕所)、妇女卫生室。
该公司在厂办公小楼内设有医务室、妇女卫生用室。厂主办公楼内四层东侧设有食堂。办公小楼,主办公楼,注塑车间1及喷涂车间设有厕所,见表3。
表3 生产、生活辅助用室及卫生医疗机构设置情况
以上设置符合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10)的要求。
该公司建立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具体措施如下:
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设置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和制定相应职责,设置应急救援网络。
设置抢险队伍,并组织定期演练。
设置应急通道,应急照明灯,并在明显位置设置应急通道、安全出口标识。
设置报警系统;消防设施、设备;急救设备、药品,各写字楼车间显著位置配备急救箱;通讯设备,包括备用的通讯设备;为相关岗位配备完善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靴子、防护眼镜、防毒面罩和其他有关的应急设备、设施或工具器具。
以上应急救援措施符合法律的要求。
该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卫生工作,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维护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理及报告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并根据相关要求严格落实。
该公司已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针对不同作业岗位和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制定不同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手段。定期对职工进行了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掌握工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及健康损害情况,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措施。通过对该公司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目前未发现与职业接触相关的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
10.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本项目属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版)》(安监总安健〔2012〕3号)的规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经综合分析,该公司应按照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10.2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及关键控制点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见表4。工
人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乙酸丁酯、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环己酮、硫化氢、粉尘、噪声等。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工人接触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表4 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10.3综合评价
该项目的总体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建筑卫生学要求、辅助用室和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等相关国家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10.4建议
(1)应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工人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企业应就近指定医疗救援机构。
(3)对有毒有害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中毒的预防与急救训练。
(4)建立各级各类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6)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7)该项目应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列入企业年度预算。
(8)在工作场所设置中文警示说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3-12-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