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

2016-05-28 03:29蔡文伯
关键词:治学权力学术

蔡文伯, 付 娟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

蔡文伯, 付娟

【摘要】为探究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揭示相关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和发展脉络,选取1995—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的972篇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论文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热点,且各主题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主要发文机构;王洪才、王长乐、兰军瑞、唐世纲等学者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著者。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实然层面的具体制度研究,探索多元、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并建立在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是对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某个时段论文关键词的梳理,读者可以从关键词了解到某一主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寻找关键节点(Pivotal Point),即研究中的热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越强。[3]本文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此网络可以反映出1995—2015年中国学界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热点。从表3中可以看到,“现代大学制度”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的研究倾向和关注的焦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成为近些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近二十年里,中国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热点有哪些?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是什么?本文通过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知识图谱深度挖掘数据,揭示研究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及发展脉络,以期更为客观、直接地展示现代大学制度二十年的研究现状,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中检索篇名含有“现代大学制度”的专题性论文,时间为1995—2015年,共检索出972篇论文。本文将围绕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展开分析。本研究使用的软件工具为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应用Java语言的一款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该软件能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情况和时区视图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文献的年度分布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是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图1显示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将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1995—2000年。这个阶段发文量较少,发文总量还不到10篇,表明这个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少,主题的关注度较弱。其中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的首篇论文是1995年丛长福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一文。中国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专题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热潮逐步在全国展开;[2]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自1993年开始,国家正式提倡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倡导建设现代大学制度。(2)2001—2010年。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高等教育问责、评估机制,完善大学制度建设。同时,按照大学自身的制度逻辑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成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诉求。这一阶段关注现代大学制度的论文日渐增多,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问题。(3)2011—2015年。从图1可看出,这五年的发文量年均超过100篇,五年的发文量占全部发文量的61.8%。导致发文量激增的直接原因是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规划纲要在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标志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故这一阶段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的研究迫切,论文数量猛增,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更为多元、深入、复杂。

图1 CNKI数据库1995—2015年

(二)文献作者

随着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主题的关注,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队伍逐步扩大。972篇文献共由1 174位作者完成,不同的作者发文数量有很大差别。在1 174位作者中有888人发过1篇论文,占全部发文作者的75.6%;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32人,共发表论文149篇,占收录总文献的15.3%。由此可见,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基本形成。表1统计了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王洪才、王长乐、兰军瑞、唐世纲、别敦荣、马陆亭、杨克瑞等作者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了该主题持续、深入的研究。如王洪才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出发,深入探讨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导向和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揭示了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过程及原理;王长乐从历史性及教育性的视角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研究,批判了现实中以政治性、功利性为导向的大学制度构建;别敦荣探讨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容和范畴,并从制度建设的核心——公正性方面提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遵从程序公正性和实质公正性的统一;马陆亭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高桂娟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的文化逻辑,揭示了中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王冀生、袁贵仁、张应强、周光礼、张俊宗等人较早就现代大学制度主题进行专题研究,引该领域研究之先,为该问题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1995—2015年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单位:篇)

(三)发文机构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972篇论文署名机构(按一级单位统计)总计402个。为直观显示各机构发文情况,表2统计出发文量8篇以上的一级机构26个。该26个机构发文量(318篇)占论文总量(972篇)的32.7%。这些机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主要机构,包括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

表2 1995—2015年发文8篇以上的单位(单位:篇)

(四)研究的方法和学科视角

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约97%的论文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以思辨类研究占主导,约有926篇文章采用思辨类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95.3%;约有12篇文章采用历史分析方法。运用案例、统计、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较少,仅有29篇文章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研究采用了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热点

中心度也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计算节点的中心度(Centrality),可以挖掘出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揭示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起连接与传递信息的关键词越多,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作用能力越强。[3]表3显示,中心度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依次是“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学术自由”,随后依次为“自主办学”“教授治学”“民办大学”“大学自治”“内部管理体制”等关键词,表明它们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知识网络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图2现代大学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判定在“现代大学制度”核心议题下,“学术自由”“学术权力”“大学自治”“教授治学”“自主办学”等为热点关键词。但是,并非所有的高频次、高中心度的关键词都有明确的倾向性和指向性,如“高校”“高等教育” 等关键词所指较为笼统,“大学制度”与研究对象一致,难以充分表明研究的倾向性,因此在统计时剔除了类似词汇。

表3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中高频次和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

追踪文献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是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分歧,学者们从各自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现代大学制度指19世纪以后出现的“既成的”现代大学的制度。韩水法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由1810年在洪堡主导下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奠定的,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学术和教学自由原则与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原则。[4]也有学者认为,“‘二战’以后美国大学建立起来的制度可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样本,尤其是威斯康辛大学通过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与大学三大职能相对应的大学制度,更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所在。”[5]叶隽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学建立的有别于传统学术,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核心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6]第二,现代大学制度指当前中国大学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大学更好地应对挑战,完成其使命,尚处在构建过程中的大学制度。例如,潘懋元指出:“我国大学要完成种种使命,还需要解决制度方面的问题,而且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制度的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要求。大学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创新机制。”[7]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不是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制度,不是20世纪的美国大学制度,也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我国大学制度,而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8]第三,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对现代大学制度的不同理解。王建华从第三部门视野出发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他认为:“在第三部门视野中,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以自治、非营利与非政府三者为制度规则的大学制度。”[9]晏成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制度,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具有服务大众、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时代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和旨归在于扩大普通民众参与机会和提高大学投入产出效率。”[10]李青合基于生态学视角认为,用生态学的观点和原则来构建大学制度,给大学职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确保大学职能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发展,使大学、政府、社会、市场等达到最优化发展状态,进而使人、自然、社会进入平衡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阶段。[11]

图2 1995—2015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学术权力

对学术权力的研究是近年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重要的切入点和核心问题。因为学术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现代大学制度注重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权力。但在现实中,中国的大学学术权力的弱化、异化是不争的事实。学者们从学术权力的内涵和性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如何彰显复归学术权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是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理念和制度,对传统大学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学术权力主导的现代大学制度。制度建设的路径遵循宏观上落实和扩大大学自主权,彰显大学的学术性特征;微观上,以构建教授委员会制内部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重构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12]学术权力的式微在大学内部表现为学术权力的衰弱和行政权力的膨胀,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钟秉林、刘献君、张应强、邹晓平就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保障学术权力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提出构建和谐的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作用领域,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学术权力的制度,赋予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部分学术事务的决定权,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构,张扬大学的学术和文化特性。上述研究对加强学术权力,推进大学的学术治理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指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和公众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讨知识以及研究的自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经验告诉我们: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始终是大学存在和发展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大学制度的根基,是大学进行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重要准则,学术自由是指向大学组织内部的活动原则。学者们认为,在中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时,向西方学习更多的是制度形式,而作为制度内在精神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却从来没有真正在中国土地上扎根。[13]因此,建立学术自由取向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完善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第二,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通过培育学术独立意识,整饬学术道德、重建学术规范,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来培育学术自由的精神。[14]此外,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应以承担社会责任和学者的自律为前提。

(四)教授治学

对教授治学的概念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从广义上说,‘教授治学’指的是教授从事具有研究属性的学术活动,它包括教授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等三方面内容。[15]第二,狭义地讲,“‘教授治学’指的是教授参与大学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学术事务管理,也就是教授在学术领域行使其决定权力。”[16]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提出“教授治学”,主要指狭义的“教授治学”,即指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行使大学学术事务的决定权,“教授治学”是一种学术内行对大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现代大学实行“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一直是有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宏观上,现代大学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依赖与重视,国家和社会的干预加剧了大学自治的危机;微观上,巨型大学复杂的管理以及内部的分权削弱了西方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加之大学复杂的学科和科层组织交叉的内部结构,使教授本身要兼顾学术和管理工作,双重角色使他们在决策中容易处于两难的境地。在维护学术自由和忠诚学校的选择中,他们有更倾向前者的可能,这对强调管理效率的治校是不利的。[17]因此,现代大学提倡的是“教授治学”的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授治校的实质是创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组织结构与权力架构,而教授治学仅指教授在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教授治学仅仅是教授治校的一个枝节部分,教授治校则是教授治学的必要前提。以教授治学代替教授治校,是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民主化改革的倒退。”[18]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强调教授“治学”或“治校”,其根本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大学管理中,特别是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被动、弱势、边缘的地位问题,加强教师参与大学管理与决策是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议题。

四、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知识演进

Citespace的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可以显示出共引网络中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19]设置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可以显示出不同时区关键词分布的特点,进而获取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在时态分布中的热点演进特征。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起点

图3显示,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关于“现代大学制度”主题的研究,其中“办学自主权”的研究是学界主要的关注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呼声肇始于1979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等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给高校一点办学自主权》的文章。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使大学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1998《高等教育法》中确立了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了大学拥有的七项自主权。正是基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自主权的改革历程,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学术探讨成为了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学者们的呼吁和学术讨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得到了落实;但在实践层面,高校自主权的运用和大学自主性、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建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3 1995—2015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热点时区视图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21世纪初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

2000—2009年,学术权力、自主办学、学术自由、制度创新、校长负责制、教代会、教授治学、大学自治、中国特色、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权力配置等节点成为学界的主要关注点。说明2000年后学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也更为丰富、深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还权于高校,使高校的自主权得到落实,这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恢复大学作为教学和研究机构的本义,克服行政化、官场化的弊端,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创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大学精神和制度环境。[20]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授治学的制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学者们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中,东北师范大学于2000年率先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探索学术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新的尝试。随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了教授委员会。至此,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给予高度关注。这些研究为加强高校的学术权力,规范高校内部的权力设置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在国家法规上保障了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权力。

(三)大学章程的研究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新焦点

2010—2015年,大学章程、大学治理结构、依法治校、去行政化、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等节点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其中,在2010—2015年检索的文献中,篇名与关键词中含有“大学章程”的文献共109篇,占这五年文献总数的近1/5。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要求“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201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掀起了制定大学章程的热潮。基于现实的需要,关于大学章程的研究成为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新热点。学界对大学章程的内涵、价值功能,国外大学章程以及中国大学章程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大学章程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995—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972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直观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2000年后,自2010年后研究热度持续升温,研究内容与视角更为多元、深入。其中,王洪才、王长乐、兰军瑞、唐世纲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主要发文机构成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和阵地,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采用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

第二,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办学自主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章程建设等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热点。其中,学者们从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学术性出发,较多地探讨了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与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在此原则性下讨论了构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及大学内部权力协调等主题。早期,“办学自主权”成为研究的热点;中期,研究热点转向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章程成为研究的新焦点。

基于对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研究的建议:一是从应然的研究转入实然层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对应该怎样建设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从概念、价值取向、西方的历史的经验以及内容要素等方面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介绍和讨论,这些研究都具有宏观的指导价值;但对实然层面的具体制度建设,如如何完善教代会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校微观制度层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是研究方法应该趋向多元、多样化。目前的研究以思辨为主,实证的、比较的、经验的研究较少,这有碍于对主题深入、多侧面的探讨。三是加强多学科视角的分析。研究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但仍以教育学的研究为主导。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在“制度与组织”“制度与权力”“制度与法治”“制度与责任”等方面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这些主题的探讨离不开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基础。

本文仅以CNKI数据库收入的学术论文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尚未对专著、学位论文等其他的文献进行分析。因此,囿于数据的局限,本文仅从特定的视角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作一呈现。如何更全面、科学地采集数据,更深入地分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现状及问题,望学者们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

[2]马陆亭. 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2013(21).

[3]赵俊芳,安泽会.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研究热点及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 复旦教育论坛,2014(5).

[4]韩水法.大学制度和学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3).

[5]陈廷柱,陈静.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克服四种倾向. 高等工程教育究,2008(4).

[6]叶隽.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 德国研究,2003(4).

[7]潘懋元. 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 现代大学教育,2001(3).

[8]别敦荣.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 江苏高教,2004(3).

[9]王建华. 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教育研究,2007(1).

[10]晏成步. 现代大学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1]李青合. 生态学: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视角. 辽宁教育研究,2007(1).

[12]赵凤娟,张毅君. 论建立学术权力主导的现代大学制度.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13]张应强,高桂娟. 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14]周光礼. 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15]张意忠. 教授治学:问题、原因与对策.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6]王菊,厉以贤. 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制度设计述评(2000—2008). 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17]张君辉. 论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教授治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8]赵蒙成.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 江苏高教,2011(6).

[19]蔡建东,马婧,袁媛. 国外CSCL理论的演进与前沿热点问题——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2012(5).

[20]杨东平.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党政干部文摘,2000(8).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作者简介:蔡文伯,新疆巴里坤人,管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付娟,四川南充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2-0051-07

【收稿日期】2015-01-20

猜你喜欢
治学权力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分期付款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