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成学(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1)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
—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及其思考
□ 何成学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在中国-东盟文化中有诸多广西元素,如广西合浦是我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和主港、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广西华侨华人为发展和保卫东盟国家的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这是广西积极参与南海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并以此为契机确立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文化;广西元素;广西文化产业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材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确认了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今天的广西合浦。这说明现今的广西沿海地区在历史上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贸易联系由来已久。与此同时,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广西华侨华人还为发展和保卫东盟国家的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这是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是广西积极参与南海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在中国-东盟文化中有诸多广西元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大元素是广西合浦为我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和主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明初达到顶峰,因明中期海禁而衰落。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形成过东海航线、南海航线两大干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指起自中国南部沿海港口,经过北部湾、南中国海,至东南亚各国,以及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到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海诸国的海上商贸通道,与古代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通过中亚到达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的合浦、徐闻、日南三个始发港均在北部湾,而秦汉时期的合浦(时属广东,今属广西)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在十多年前曾有异议(有的说是广州港、徐闻港),但现今多数专家学者①认为有文献(如《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和实物(如庞大的汉墓群及其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和舶来品等)确证无疑[1],且比同为最早始发港的徐闻更为重要和繁荣,因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的主港。
第二大元素是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马来西亚和泰国本地的主要世居民族的祖先在中国。据史书考证,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马来人的祖先是约公元前2000年自中国南部(其中有不少广西人)迁移定居马来半岛;泰国主体民族泰族是公元650年左右自中国南部和东南部迁移过去的(其中也有不少广西人);在元代时期(约14世纪早期)就有华人在新加坡泉水一带居住,清时期已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在印尼诸岛上居住,他们当中也有广西人。此外,越南的苗族、瑶族也是从中国广西等地迁入的,而广西京族的先民则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现今居住在广西的京族是16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二是华人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和印尼等国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四国中,华人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7.2%、31.0%、14.0% 和4.6%。由此可见,华人在新加坡是主体民族,在马来西亚是重要民族,仅次于马来人。还有,华人在印尼虽然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国,人口基数大,在印尼约有1000万华人,是海外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在东南亚各国的广大华侨华人中,有不少是广西人。三是在语言、文化、习俗上存在着相近、相通和相似。其中泰国的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广西的壮语相近②;越南主体民族越族使用的越南语则与广西京族的京语基本相同③。
第三大元素是广西华侨华人为发展和保卫东盟国家的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如前所述,从古代开始就有一批批广西人远涉重洋到南洋各国定居,他们当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不仅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而且还从事各项劳动,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的从事矿产开发,使荒山变成富源;有的垦荒种田地,使不少荒地荒山变成沃土良田,生长稻谷和杂粮;有的种植甘蔗、胡椒、橡胶、药材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提高收入丰富生活;还有的从事商业,从祖国运去各种货物(如瓷器、铁器、铜器和丝织品等),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又从南洋运回胡椒、谷米、药材和棉花等,既促进了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又促进了南洋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总之,由于华侨和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繁荣的区域,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广西籍华侨华人还为保卫东南亚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1740年印尼华侨在反抗荷兰殖民者入侵的斗争中,用鲜血染红了今日印尼首都雅加达附近的一条溪水,被当地人称为红溪,这是印尼华侨和当地人民共同反抗殖民主义者入侵的史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更有李光前(印尼)、李锋(马来亚)、吕日清(缅甸)等数以万计[2]的广西籍华侨华人和广西籍军人在保卫东南亚各国的抗日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人还在抗法援越和抗美援越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的深远意义(历史上15世纪开始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促使我国形成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国家也将因此制定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无疑是广西“十三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广西与同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广东、浙江、福建、海南、云南等省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激烈竞赛的一面,尤其是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广东、浙江等省,这表明广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我国广西、广东、新疆等18个省(市、区),汇集80%世界文化遗产,影响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推动中国中西部成为直通欧亚大陆、联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兼备的大枢纽,也充分发挥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让欧亚非澳诸多国家的人民,依托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缘经济合作网络,共享发展的成果。对处于“一带一路”重要位置的广西来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必将为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机遇。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必将拓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新空间,其中“一带一路”联通东盟地区,以及北美、非洲和拉美等为近中远三重文化辐射带,扩大我国向国际社会投射的文化正能量。由于广西面向东盟,既有地缘优势又有广西历史文化元素,这无疑给广西“十三五”文化产业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也必将极大地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次之,以旅游业为例,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战略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消费约11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引擎。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将给广西旅游业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广西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位置,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拉动广西旅游业和旅游文化快速发展;二是东盟是“一带一路”中的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中国-东盟文化中的三大广西元素无疑为广西旅游业和旅游文化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广西发展的一大优势;三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西与广东、海南、云南相互联系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建设进度加快,沿海港口城市交通更加快捷,解决了交通不便造成的出行困难,使四省区之间和之外的旅游路线更加畅通,其旅游文化交流将更为频繁;四是“一带一路”战略提高了广西对外开放水平,必将推动广西旅游业跨上新的台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广西旅游业大发展的新契机,无疑也必将促进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在地缘优势方面,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包括了“一带一路”和“两廊”(即从中国云南联接中南半岛交通网经过未来的泰国克拉运河直通印度洋的走廊,从中国新疆喀什联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到阿拉伯海的走廊)的框架,使海上丝绸之路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相互联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地缘平行四边形。显然,广东、海南、云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区也是“一带一路”大战略框架中的重要节点,同样具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优势,这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在发展基础方面,面向东盟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与周边省份的差距依然较大。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而广西仅为240亿元左右(不及广东的十分之一),占全区GDP比重1.2%。2013年广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刚突破400亿元,仅及云南635亿元的62.99%,广东3011亿元的13.28%(只相当广东10年前的发展水平),也只及浙江省1880.40亿元的21.27%和广东深圳市1085.94亿元的36.83%[3]。同时,广西在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广西关于”一带一路”特别是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家的大型宣传传播活动,相比广东、福建、海南要少得多;二是不论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的专题性高端展览中,还是在各地举办重要的高端论坛中,都尚未看到广西元素,甚至广西专家发表的“两廊”“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的论文也不多见,这与中国-东盟文化中三大广西元素的历史底蕴不相称;三是广西在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上缺乏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计划文本,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产业合作还缺乏具体的国际谋划文本;四是受文化产业主体自身束缚,缺少与东盟国家对接的文化产业大型项目和产业集群;五是人才匮乏,制约了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效率,广西亟需大量既懂东盟国家语言,又懂文化产业的国际性专门人才。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这是广西积极参与南海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另一方面更要深思合浦港海外贸易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教训(秦汉时代合浦港海外贸易有着繁荣的壮景,唐宋时代逐渐衰落,明朝中后期停滞)和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紧迫感,进而确立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第一,从“一带一路”战略高度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国-东盟文化中广西元素的相关文献和实物。如前所述,在中国-东盟文化中,合浦是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广西籍华侨华人为发展和保卫东盟国家的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这些都是丰富的广西元素,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资源。但当前广西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远不及广东和福建,甚至是被忽视了,这与“丰富的广西元素”极不相匹配。因此,在新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特别是广西作为“一带”与“一路”中衔接的重要门户,更要站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国-东盟文化中广西元素的相关文献和实物,以夯实广西发展中国-东盟文化及其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对此,建议成立和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和团体(如秦汉合浦港博物馆、广西中国-东盟历史文化研究院〈所〉、广西中国-东盟历史文化研究学会、中国-东盟广西族谱研究会、广西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等),加大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中的广西专题研究力度(列入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研究规划中,列入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研究的选题中,纳入广西社科联论坛和科普活动之中,全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以上系列举措,进一步深入挖掘出和整理好与中国-东盟文化中广西元素的相关文献和实物,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大力而广泛的宣传,使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进入国家级的专题性高端展览和高端论坛中。
第二,把中国-东盟文化中的三大广西元素转化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一是要大力宣传古代南海丝绸之路广西合浦始发港的历史文化,激活广西各族人民参与今天“一带一路”的自信力。同时要通过企业和招商方式开展寻找广西合浦始发港的历史文化活动,拓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二是要通过血缘纽带关系,开展寻根和探亲活动,营造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互动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广西籍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广西有血缘的家族和乡里关系,开展捐献和投资建设家乡文化活动。三是要通过弘扬广西籍华侨华人与东南亚侨居国人民共同创造和保卫家园的光荣历史传统,在彼此间进一步确立互信、互帮、互补与共赢、共造广西中国-东盟文化新理念,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第三,要站在“一带一路”战略高度确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广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同时还有丰富的中国-东盟文化广西元素。为此,广西要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全局,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确立“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盟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一方面要确立以文化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原动力的新理念新思路。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力新理念来促进中国-东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关系,强化文化交流合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掘文化原动力。广西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不仅自然地理延绵相连,而且其历史人文也密切相关,其中中国—东盟文化三大广西元素就是典例。这种文化认同观念的文化产业经营也无疑比其他产业经营更具水到渠成的功效。为此,广西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和挖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提供厚实的文化内涵和资源支撑,特别是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呼唤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在各国各民族文化比较中,文化差异成为文化品质的重要元素,在此意义上的中国—东盟文化三大广西元素显得更为珍贵,将为双边多边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提供契合度。为此,广西既要在传统意义上整理挖掘和保护传承好中国—东盟文化三大广西元素,使之成为持续发展的“活态”文化;更要将之进行现代的重编和再创作,挖掘当代人民精神世界的民族性、现代性和丰富性,为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内容产业”,做足东盟文章。如通过发挥广西持续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大好态势,进一步营造好广西面向东盟的文化产业环境和条件,并做好“展、会、节、演、赛”的有机结合,以延伸会展产业链、开拓国内外市场;用活用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中越边疆文化产业长廊,即以广西境内边境线为主,通过合作机制连接到云南的中缅、中老和中越边境线,打造以中越边关文化风情、跨境民族文化风情以及京越、壮泰文化比较、族源寻根文化的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边疆文化长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赋予中国—东盟文化三大广西元素的时代气息,即运用高新技术把中国—东盟文化三大广西元素同现代传媒业、影视动漫业和现代休闲娱乐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相衔接。
另一方面要有制度性政策性的措施和目标。首先,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广西的地域优势,通过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文化“走出去”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可采取以“政府推动、企业动作”模式进行)、建立广西对外文化交流专项基金、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广西“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力度等举措,充分发挥广西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开放前沿的作用,为用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新航向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要通过加强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的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的渠道模式创新、实现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的支撑体系创新等举措,创新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再次,要通过以文化积淀塑造城市精神、以文化建设打造城市品牌、以文化熏陶提升市民素质三大举措,实现文化“定力”提升广西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广西文化人要担当中华文化传播急先锋,为用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新航向做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赵焕庭研究员、黄淼章研究员、邓炳权研究馆员等认为广州是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曾提出“中国海上丝路的最早始发港是雷州半岛的徐闻”。但多数专家学者(如中山大学的徐俊鸣教授、司徒尚纪教授、许桂灵教授、黄启臣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朱士光教授,暨南大学的王元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韩湖初教授、杨士弘教授,广东省社科院的张难生研究员,香港学者陈佳荣〈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广西博物馆蒋廷瑜研究馆员、彭书琳研究馆员等)认为《汉书》等史书明确记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合浦、徐闻、日南(今越南境内)三个始发港均在北部湾,对此至今无人置疑;对于合浦与徐闻,不但合浦处于北部湾北部沿岸的中心,自然条件优越,汉时其地位比徐闻重要,也比徐闻繁荣,而且合浦汉墓群规模大、数量多以及出土文物之丰富、档次之高,均为徐闻远远不及;对于广州,有《南齐书》等文献明确记载吴晋以后广州始直航南洋,可见称广州汉时已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难以成立。笔者在此采纳合浦港是我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和主港一说,并有诸多新的认识:
一是汉代船只与合浦和广州航行条件对比。从考古发现的汉代船只模型来看,东汉中期前,不是尖底船而是平底船,且船的规模不够大,在远洋航行中稳定性较差,难以远离海岸线航行,加上航海知识的限制等因素,决定了汉代前往东南亚地区贸易的船只,只能沿海岸线航行。由于海上航行主要是沿海岸航行,当时的番禺(广州)难以穿越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和海南岛东面的危险海域,而合浦港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外来商人急于舍舟就陆,因此,在两晋以前合浦港的贸易远比广州发达。后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船只可以离海岸航行,如东吴时已能建造可以进行远洋航行的大型海船,晋朝以后,航海渐渐利用季风,航线也不再沿海岸线走了,可以从广州出大洋走直线,为此,自三国至南朝时开辟了由广州经海南岛到东南亚的“南海丝绸之路”的新航线,自此,北部湾航线及合浦港的重要性降低。
二是史书文献记载中的对比。在《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据《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东吴以前,凡通西南海上西蕃诸国常称某国在徐闻、合浦、日南以南若千里,但两晋以后,则说去广州若干里。再者,广州如确是西汉南海远航之始发点,则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似不应无载”;相反,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 蛮·东南夷》、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御览》等文献也明确记载吴晋以后广州始直航南洋,其中《南齐书·蛮·东南夷传》中有云:“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牣积王府。”这说明在东汉末年以后,海上远洋航船才日渐向广州停泊。
三是考古文物新发现。2010年在广西北海合浦县汉代墓葬出土了一个独特的“陶瓶”,根据专家鉴定和相关史料考证,当时中国并没有这种材质的陶瓶,应为当时的舶来品,其造型和材质符合波斯出口陶瓶的特质,因此推测这个陶瓶为汉代波斯绿釉陶瓶。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东汉时期的波斯绿釉瓷瓶。
②一方面由于泰语和壮语有同源关系,为此有不少的泰语单词与壮语相同或相近,尤其是越古老的词汇就越能体现出这种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这两种语言的分离时间太久,再加上其现代借词的借入来源不同,又使得两者间存在差异性。
③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和防城区),也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在历史上,京族曾被称为“越族”,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语(指我国境内京族所操语言)和越南语(以河内话为代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别不大,不过近几百年来,由于京语和越南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两种语言的语法也出现了一些差别,其中京语同越南语比较,其语音有简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韩湖初,杨士弘.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04(6):739-745.
[2]何成学,等.广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63-64.
[3]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深圳特区报,2014-04-08.
责任编辑陆昱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949-(2016)02-0108-05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何成学,男,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地方党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