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设计“三方略”

2016-05-28 08:38周凤兰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略练习设计

周凤兰

【关键词】练习 设计 方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71-02

在实际教学当中,数学教学无法像语文教学那样,可以用很多故事、历史事实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生动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就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精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新授课后),因此,需要教者精心设计课后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练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课本忽视生活。殊不知,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经验。教者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又要善于将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可以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并尽量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自主探索的尝试,使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功和喜悦。

在设计生活化的习题时,最好能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场景中,使学生能从中发现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所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一理念,才能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主动去解决问题。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为例,笔者上了该课内容后,不是让学生直接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了事,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班上男生20人,女生15人,请问:(1)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在学生轻松解答了这两道题之后,继续引导:“老师刚才统计了一下,做对的同学有30人,请问做对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练习设计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显得自然而不枯燥乏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通过身边的生活信息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既加深了学习印象,又有效地巩固了新知。又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先给每名学生发一张小纸条,再让学生找出班长和学习委员的位置,并记在小纸条上(第几组,第几排),随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并集体订正,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行、列。然后,让学生以教师为观察点,从左往右数出第几组(竖排)即第几列,从前往后数出第几(横排)即第几行。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切身地体会到“行、列”的意思。

生活中的问题能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以及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成数学任务的能力。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要将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有效结合,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奇妙,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二、设计竞争性练习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的特点,他们以完成任务为荣,以获得赞赏为乐。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取决于心理变化的状态,情绪高涨时则学习效果倍增,情绪低落时则效果甚微。而竞争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性的练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只有对课后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教师可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比赛性练习,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做法有:把数学基础知识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题,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竞赛题;形式有:口算比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师生乘法口诀对抗赛、对口令比赛等。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两组习题,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让他们同时到黑板上演算,看谁做题的速度最快,然后看看每道题结果是否正确,最后让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现更好。又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可以采取找“朋友”游戏的形式,把数字卡片和符号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唱着“找呀找呀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在课堂上找出自己的“好朋友”。找对的教师就发给他们一朵小红花。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性活动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口算接龙、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单元测试等,都能让他们大显身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更明显。

三、设计实践性练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中的原型结合,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类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通过交流想法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选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数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测量前,教师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肩膀约30厘米;两臂展开的长度约1米30厘米;一步的长度约40厘米;讲桌长约1米;教室长约10米;身高约1米35厘米;讲台高70厘米……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变换形式,建立测量物体长度的表象,以及想象、比划、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长度。学生在以上实践型作业中体会到量物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同时还很有兴趣地感受一种奇妙的现象——“身上有尺”,懂得这样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来估量物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喜欢上数学课。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方略练习设计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论用“势”的方略
设计之味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