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正义性认同

2016-05-28 00:26刘刚
桂海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认同

刘刚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义性认同是凝聚人心、达成团结、合力改革的必要前提。它证成于正当性的生成、规范性的形构、人民性的建构及规律性的遵循。它的话语生成回答了“政治现代性”的学理追问,回应了“改革何往”的实践诉求,它不仅为“改革共识”的达成奠定了基础,更为“改革图景”的实现建构了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正义性;认同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叙述,建构在30多年来改革存量的基础之上,其话语生成是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显性特征,标志着深化改革的全面开启。置身于现代性语境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正义性认同”的学理追问。所谓正义性认同,是指对正当性、规范性、人民性及合规律性的认可和赞同。当然,这里的“正义性”,蕴涵了动静两个形态的正义,它是“规范和规则本身正义与否”[1]中文序7及“事实是否与规范和规则相符”[1]中文序7的有机结合。而“认同”又有着从认知、理解到承认、内化的逻辑进程,“它促进民众的集体努力,使社会变革在规范意义上成为可能。”[2]正义性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凝聚人心、合力改革的前提。为此,对全面深化改革正义性认同的回应,在当下显得十分迫切。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生成

约翰·洛克认为,“正当性源自群众的认同”[3],它是正义性认同的逻辑起点。实际上,人民群众对正当性的认同有着历史性“存量”,现实性“困境”,未来性“图景”的诉求,而全面深化改革正生成于对以上诉求的回应。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存量”的客观审视

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建构了巨大的“改革存量”。一方面,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局部生态恶化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坚持从马克思主义视阈出发对“改革存量”进行辩证审视,是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时代的契机,在对30多年来“改革开放”进行高度肯定的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有效解决的都是些易改的问题,而“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4]14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4]138的论述是对“改革红利殆尽”等嘈杂声的有力回击。毋容置疑,当下人民群众对将改革进行得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期望及诉求,是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深化”为方向,切实回应了广大群众对“更深入、更全面改革”的诉求,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生成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认同。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困境”的有力破解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能否直面困境、定位困境、解决困境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并未回避“改革困境”,他直言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并将“改革困境”形象地比喻为“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4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改革既要有坚定的毅力,更需要巨大的改革智慧。围绕突出的改革矛盾和现实“改革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战略、改革方法、改革动力等层面致力,逐步将改革推向“全面”,引向“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诸多重大改革举措已初步取得成效,无论是从严治党、法制改革,还是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都得到明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现实性”出发,在突破困境中为其“正当性”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图景”的精心建构

“改革图景”是对未来的设计,它建构在“改革存量”和“改革现实”的基础之上,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判。在希望哲学看来,给未来以希望才有当下之动力,但中国改革图景有别于乌托邦式的空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给改革以美好图景。30多年以来的改革实践,使改革不断地由“意识假设”变为“现实存在”,从而为改革赢得了“正当性”。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邓小平的“图景理路”,用充满诗性的语言,给人民及中国,乃至世界,建构了美好的“中国梦”。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梦“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6]“中国梦”的改革图景,蕴含着对家国情怀和个体幸福追求的相互兼顾,为身为改革主体的人民建构了美好的方向,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正当性理由。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规范性形构

在著名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看来,规范可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两类:“抽象的规范要求我们总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去做;而具体的规范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做。”[1]4规范性是“做的方式”和“做的方法”的参照标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规范性形构,不仅是正义性认同的重要构体,更是广大群众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法治、程序三个维度的“规范”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范性给以形构,从而为其正义性认同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规范”树立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规范”,建构了改革的基本政治框架。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规范”,对“要不要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做出了针对性回答。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我们要牢牢高举改革的旗帜,丝毫不可动摇。因为,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破解当下发展困境的有效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人民对“全面”的诠释充满着期待,在“改革什么”的命题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层面确立了“政治规范”。那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就要大胆试、坚决地改。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大化地扩展了改革的幅度和广度。同时,他指出,不应改的就要坚决守住,并强调:“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4]15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怎么改”上,确立了严格的“政治规范”,他始终强调要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部署下,科学地、系统地改。习近平总书记建构的“政治规范”,是全面深化改革规范性结构的政治标识,更为其正义性认同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规范”强化了法治思维的自觉应用

“法治规范”是“规范性形构”的重要体现,它诉求法治精神的彰显,在立法、依法及用法的过程中,强调法治的权威和法理的正当,强化公平正义的实现,增进对“规范性形构”的正义性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规范”的框架,他重视为改革立法,提倡立法先行,法在改先,正如他所言:“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4]47他坚持依法改革,强调凡属重大改革应于法有据,以确保在法治的基础上推进改革。他强化为改革用法,“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4]153通过以上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打破了旧的传统,并将全面深化改革置身于法治维度之内,坚持改革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法治规范”的建构中,重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强调对全面依法治党的严格践行,不仅凸显了法治思维的自觉应用,更为“改革”找到了坚实的合法性依据,为“改革”的正义性认同奠定了良好的法理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程序规范”确立了改革的程序正义

“程序规范”是“规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义性认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初始即站在“程序”的角度而科学谋划。如果说传统改革更加注重实验性积累,坚持走“经验性范式”的话,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程序规范”的设计,强调走“理性范式”。从“总体部署”到“施工方案”,再到“现实实践”,强调“要强化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建立定期评估机制”[4]144。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流程上的规范,从而使“程序规范”的建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罗尔斯曾指出:“决定正当结果的程序必须实际地被执行”[7],而程序正义的价值在于“将抽象、一般实质正义具体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过程。”[8]可见,“程序规范”的生命意义即在于能够使其走向实践,能够让“程序”得以恪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流程的源头上给予强化,他要求在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以避免在程序上发生错乱。实际上,“程序规范”的建构,使得“程序正义”得以彰显,为全面深化改革绘就了流程图,从而为其正义性认同,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建构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叙述的鲜明特征,它强调对人民的重视,坚持从“人民”出发,以“人民”为主体,视“人民”为归宿。在人民性建构的当代语境中,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将人民置于实践的起点,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在一切缘起于人民、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实践中,人民性得到了最大量释放,从而为其正义性认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人民所需”为逻辑起点

“人民所需”有着历时性和具象性的特点。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亿万群众当下的真切需要和期盼。“人民所需”是亿万群众直接性的意愿表达,在建构“需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汇聚成人心所向、历史所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人民所需”,在改革对象上,坚持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在改革范围上,坚持推进人民广泛关切领域的改革;在改革内容上,坚持对体制、机制、氛围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在改革愿景上,坚持慎言重行,用改革实践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及幸福家园的追求。实际上,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所需”出发,不仅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和信仰。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建构,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理念成为具体实践,为其正义性认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人民参与”为动力源泉

人民在历史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4]141由此,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意在将最大多数人吸引到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以便用最广泛的人民参与、最伟大的人民创造来推动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参与”首先体现在人民对改革样本的提供、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对改革经验的积累。正所谓“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4]138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参与”还表现在人民对改革问题的发现、对改革困惑的破解、对改革策略的建议。问计于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鲜明风格,在改革困难及挑战面前,他坚持以人民为师,主张向人民请教。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参与”最终也体现为人民对改革方针的落实、对改革理论的探索、对改革实践的推进。为此,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4]138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参与”是改革的发动机和力量源泉,只有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合力改革、共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言,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参与”是人民性的充分体现,更是其正义性认同的重要构成。

(三)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诉求

霍耐特认为,“利益是追求目的的基本取向。”[9]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5]9全面深化改革唯有以“人民利益”为动机,才能让改革造福社会,才能让改革泽被人民,最终赢得正义性。“人民利益”的价值诉求,强调以“人民利益”为改革决策的唯一动机,以人民满意为改革成功的唯一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兼顾,强调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协调,力求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际上,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诉求,实现了改革的价值升华,强化“改革利益”的普遍惠及,从而使人民对其正义性给予高度认同。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遵循

规律性是“必然趋势”的抽象表达,更是正义性认同的核心构成,它作为客观尺度,在“遵循与否”的丈量中,确保了改革的正义性。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难得于对“规律性”的认知及把握,更可贵于对“规律性”的总结及应用。它以“规律性”认知来凝聚改革,以“规律性”把握来推动改革,以“规律性”总结来深化改革,以“规律性”应用来提升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倡导对传统“规律性”的总结,坚持对当下“规律性”的分析,强调对未来“规律性”的前瞻。它在遵循既有规律的同时,不断强化对新规律的建构及诠释。它以“规律性”张力来警惕改革分歧,以“规律性”共识来突破改革困境,以“规律性”遵循来规范改革秩序。

(一)全面深化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思想框架,建构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代场域。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应然诉求于秩序的可控和制度的优化。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对现有制度与秩序的优化完善,追求于良序和善治的建构,始终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它不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发展,更不是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而是一种“全领域”“全方面”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从“全面”出发,强调对所有领域进行改革,以推动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对社会发展系统规律的遵循。当然,在现代化语境下,社会发展是一种深层次的发展,它诉求剥掉“表象”,力主从本质上推动发展,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深化改革对“深化”的强调,拆穿了“表面化改革”的伪装,从内在的“深化”上,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遵循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规律。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在成因、动力及价值理性等方面,也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为正义性认同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遵循改革开放规律

“改革开放”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强调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自觉认识和把握,指出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一劳永逸,认为改革开放是永无止境的事业。它强调“渐进式”改革,拒斥“粗暴式”推进,用前瞻性、科学性的战略谋划,来统筹改革、引领改革;用改革环节的精心设计,来规范改革、助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波浪式推进,充分彰显了对改革推进规律的自觉遵循。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注重改革策略与现实情况的有机结合,坚持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建议“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4]50强调“要坚持先易后难,易做的先做,难做的不是不做,而是要抓紧谋划、及早推出,为深化下一步改革创造条件。”[4]146全面深化改革的这种策略选择,无疑符合改革的方法论要求,遵循了改革的科学化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上下”的双向互动,鼓励地方、基层、群众的积极探索,吸纳了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改革,遵循了改革的主体建构规律。

(三)全面深化改革遵循党的执政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开路人,身为执政党,它有着内在的执政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作为客观存在,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始终。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是党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它在党的谋划下生成,又在党的推动下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1],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党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深化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坚持加强对权力制约,全面改进作风,为党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对党自身建设的强调,是党趋于完善、发展自身的规律使然。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肩负着“全面”攻坚的重任,更有着“深化”改革的担当。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人民,不仅对得到什么、得到多少给予关切,更对改革什么、怎么改革给予关注。为此,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利益协调、改革动力挖掘、改革成本支付、改革风险规避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可喜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夯实信仰、严肃党纪、强力反腐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从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出发,坚守改革之道,绘就中国梦想,给人民、给民族、给世界带来希望。全面深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望难却步。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改革共识中,只要恪守正当性、坚持规范性、牢记人民性、遵循规律性,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赢得人民的正义性认同。

参考文献:

[1]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M].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Axel Honneth.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M].MIT Press,1996:93.

[3]Ashcraft,Richard.John Locke:Critical Assessment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1:52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2.

[8]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66.

[9]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1.

[10]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7.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 陆 昱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