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分析

2016-05-27 00:38吕品
考试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数学教学

吕品

摘 要: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问题的提出、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问题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 小学数学教学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与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驱动问题的提出,通过驱动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时要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问题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的提出,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建构。数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探索还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将客观事实作用于世界。人们在对客观事件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模型理论等进行建构,学生只有在建构认知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些研究都为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现

问题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习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其隐含在问题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对技能进行掌握,问题如果设计得精妙,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问题情境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单方面提出,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学生通过探究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独立探索和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问题的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够完成。

(一)问题来源于生活

新人教版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些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序数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素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体会;对百分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买文具出发,选题过程完全体现了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数学的意义,与现实相结合,只要学生在脑海里有了关于生活实际的经验,在生活经验上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更容易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算式,学习积极性还能得到提高。学生对于材料产生了兴趣,身边有了实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知识在脑海里的保持时间也会更长,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于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举例说明,在对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始教学,直接进入操作探索阶段学生就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在课前设置一个问题:在晚会上小明和小红为自己的队伍领糖果,他们都用帽子作为容器,他们的帽檐一样,可是小明帽子的高度是小红帽子高度的三倍,他们领的糖果是一样的吗?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设置相关问题: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帽子的什么有关系?第二,从我们学过的公式中找到相关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几何体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对问题的设置,一步步地将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决。

(二)问题来源于探索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例如在对分数和小数的转化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先对分数化成小数进行了学习,最后提出分数的分母都有什么特点,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不断激发探究欲望,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再一一对想法进行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学习气氛更加浓郁,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效果得到了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今后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方法加以利用,即通过猜想—验证—归纳三个步骤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乃楠,孔凡哲.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200-204.

[2]陈彬.问题驱动式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279-28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