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
零食,是指正餐以外的食物。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可以通过一日三至四餐,再加两顿加餐来满足对营养的生理需要,没有必要再去吃零食。孩子吃零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偏食现象。零食中会有色素过量、防腐剂超标、糖精过量、高盐、高糖、大量反式脂肪酸等许多隐患,直接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危害其身体正常发育。
在有小孩子的家庭中,如果父母把食物随处放,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从孩子的认知角度看,他们对食物的认知几乎是本能的,而且对他们喜欢的味道会记忆深刻。理论上,孩子对事物的分类,就是从食物和非食物开始的。所以,只要孩子曾经吃过某种喜欢的食物,下次见到以后,在色香味的刺激下,他马上产生食欲。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没有受到外界的引诱,很少会无缘故地哭闹。假设孩子在家中随处可以见到喜欢的零食,在肌体内部信号的引导下,他自然想要吃。家长不给,孩子自然要哭闹。有许多做父母的,因为讨厌了孩子哭闹,就违心地把零食给孩子。由于零食随处摆放,反而使孩子出现不满足情绪。
不能否认,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吃零食的目的并不是满足饥饿的需要,而在于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咀嚼和吞咽时,可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中心转移,使紧张兴奋情绪得到抑制和消除内心的孤独,在大脑中枢产生一种慰藉,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和消除内心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所以,只要孩子见到熟悉的零食,非常有可能唤起“吃”的欲望。这种强烈的食欲引诱,几乎是所有孩子都无法抗拒的。因此,在婴幼儿几乎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家长在家中随处放置零食,其结果一定是随时提醒孩子“这里有零食”,就算他能忍几分钟,最后依然会屈服自己的食欲。
也许有朋友会说,多陪伴孩子、多讲故事,孩子可能就不会惦记吃零食。这个逻辑对成年人是适合的,但对孩子是很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且稍微有干扰就会分心。让孩子战胜零食诱惑的一个方法,就是保证这些零食不会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出现,甚至是不出现在其视线内。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越少打扰效果越好的原因。
尽管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其心理发育相对比较健康,但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要过多挑起他们吃零食的欲望,即使零食是正餐的一种补充,但久吃零食,孩子对正餐的摄取量会减少,其消化系统正常的工作节律会被破坏,消化功能会紊乱,必然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如果孩子已经对零食充满兴趣,想纠正也是可以的,这就需要给孩子立规矩了,在不影响他们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控制他们吃零食的量。同时,想办法给孩子找事情做,避免孩子注意力放到吃的方面。家长需要注意,要观察孩子爱吃零食是不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或想通过哭闹和故意犯错来寻求关注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吃东西也是一种可以获得心理满足感的途径。
针对孩子爱吃零食,给大家介绍一个纯技巧:比如孩子爱吃糖,就给孩子一些口味较怪的糖,经过几次尝试,孩子往往都会吐掉,下次再给他他可能就不要了。家长也可以在某些零食上“加载”一点儿苦瓜液,逐步降低他对该零食的欲望。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零食在孩子的视线内消失,这就看家长的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