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2016-05-26 04:57路永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心灵

路永俊

如果说,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首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最美的旋律;如果说,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幅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块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那最美的丰硕果实。笔者多年来在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现分享给大家。

一、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为行为习惯培育土壤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偏低,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劳苦奔波,无暇顾及家庭文化建设。即使在村头巷尾、诊所商店这样的公共场合,也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类话题。多少年的传承让村民们,甚至让孩子们习以为常。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2013年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说:“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育人环境非常重要,环境育人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美化校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将校舍粉刷一新,设置漂亮有意义的文化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凸显艺术氛围;将学校的三风一训(校风:科学严谨,务实创新;教风:博学,善教;学风:乐学,善思;校训:积学养德,健体致美)书写于最醒目的地方,将一些蕴含国学文化的智慧和思想的标语和故事张贴在宣传橱窗内,以此来美化学校,并且要求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净化、保持校园环境的美丽。

(二)美化教室环境,营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1.权威暗示。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和名人字画,让孩子们通过有意无意的注意,从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让这些或具有道德规范,或具有励志上进,或具有温馨温情的正能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作用。

2.同伴引领。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模仿榜样,尤其是喜欢模仿身边的榜样,更有一种超越身边榜样的心理。因此,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或者在教室一角张贴介绍身边小榜样事迹的文章;或者张贴悬挂身边小榜样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让这些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另一方面让这些作品引领孩子的行为。

例如,有一个孩子在习作中写道,他最佩服的小伙伴的字写得特别好,还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展览,他要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的眼里,作品被展览是一件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所以,一定要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和展览孩子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目标。

二、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

(一)对全校师生的要求

为了让校园环境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软实力。全校师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大声地诵读“三风一训”,让向善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为了让张贴在墙壁上的行为规则和名言警句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要求老师结合主题队会、品德课、语文课等,甚至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孩子们宣讲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宣讲规范守则中的做法和意义。

(三)对孩子们的影响

久而久之,孩子们终于感到,那些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图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他们的行为习惯相依相惜、寸步不离。每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提示语的时候,就会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最为可喜的是,学校的老师在为孩子解读这些经典的文字、图画、故事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培养施肥浇水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他们,他又如何能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在通过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后,要求教师们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浇水施肥。

(一)组织面向全体的活动

例如,《小学生守则》规定,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待他人。《弟子规》里也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都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培养阿孩子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我们组织召开了“感恩父母”的主题队会。

在队会上,孩子们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父亲》等能够激发起亲情的歌曲,朗诵了《妈妈的爱》等情谊绵绵、催人泪下的诗篇,观看了记录父母辛劳的图片,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有的孩子感恩,有的孩子忏悔,有的孩子祝福,大家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

(二)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宗祖通过这些话语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可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不能够希冀并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调节。所以,如果有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告状”,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当小小班干部因为管理同学而受到委屈时,当孩子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却被他人耻笑时,当孩子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周围的人却对他们一片默然时,孩子小小的心灵都会受到一些小小的伤害。我们要进最大的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孩子们传递正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坚持不懈,放飞心灵——让行为习惯之花常开不败

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可我们总是尴尬地发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切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句谚语说得好:“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婴儿一样喜怒无常、说变就变,但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我们未能在孩子有了善心以后转化为善行,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所有的教育都将会昙花一现,为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孩子心灵的土壤上常开不败,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巩固:

(一)日记沟通师生心

让小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习作水平,还能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众所周知,很多的时候,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什么他们更愿意看我们做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坚持写日记,我跟孩子们约定,一起写日记,定期互相交流、检查、学习。几年来从未中断。也许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老师日记的书写和内容。身为教师的我却能够从孩子们或生动或平实的叙述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善心、善念。这一做法深受孩子喜爱,教育效果良好。

(二)记事本常伴随行

在我所带的班级的讲桌上,有两个硬皮本。一本上面写着“表扬本”,一本上面写着“提醒本”。我鼓励孩子们把每天看到的同学的优点和好人好事写下来,也鼓励孩子在“提醒本”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周星期五的队会上,我都大声地朗读“表扬本”上的内容,一面称赞被表扬的同学能做道德的楷模,一面称赞书写的同学有道德的慧眼,两方的同学都很开心;另外,对于勇敢地检讨自己的孩子,我会让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古圣先贤日三省身才成就了不朽业绩,所以孩子习惯了反思自己,习惯了成就自己。

(三)多读励志好书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璀璨的诗词佳作、经典美文不仅文辞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含义深刻给人道的引领。所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多读励志好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中坚持不懈地绽放美德的芳香。

(四)以身作则多引领

模仿是十四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又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人。为了让孩子提高更快,咱做老师的人更要积极进取、引领学生。例如,笔者虽然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但依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上讲台的激情:认真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用心地善待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虽然辛苦,但也幸福;虽然孤独,但也充实。当幸福和充实的笑容挂在我们的脸颊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已经在我们奋斗的路程中习惯了追随。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只有我们用信心筑桥,用爱心引航,用耐心陪伴,孩子们才会把好习惯当作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