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南山湖

2016-05-26 21:24史庭泉
雪莲 2016年7期
关键词:玉女和尚

史庭泉

唐代大诗人崔颢,他到过我们嵊州,留有《舟行入剡》一诗。他在这诗歌的开头四句中告诉我们,他是从“东阳”乘船来到我们“剡乡”嵊州的,看他一路船行,多么惬意,道:“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今天的人们读着这样的诗会不可思议:从东阳到我们剡乡怎么可以乘船?而且一路船行啊,是“行不尽”的青山,乃“去何长”的绿水,这是多么美的水上航行啊!于是,我自然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似乎是“截断巫山云雨” 的南山湖了。这碧波荡漾的南山湖难道就是当年崔颢“舟行入剡”的终点?

南山湖,太美了,游过南山湖的人们谁也忘不了它;我每去一次,总有一次的收获,个中让我觉得,她不仅仅只是山美,水美,还蕴含着古典的传说美和现代的创造美。

她,南山湖,会让你陶醉的!

站在大坝上,放眼南山湖

南山湖,位于曹娥江上游长乐江的支流一一南山江上,它控制流域的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湖面3600亩,库容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是一个以供水为主,又兼灌溉、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人工湖。

这倒不足为奇,因为如此人工湖在全国几乎到处都有。奇就奇在我们双脚踏着的大坝。

这大坝,从土石结构看,不仅堪称全国第一,而且在亚洲也是罕见的。你们看,从坝之顶到坝之底,像不像一艘倒覆的巨轮?坝顶全长近238.5米,坝底全长420米;坝顶宽仅6.5米,坝底宽却有50米;从坝底到坝顶的垂直高度是72米。这样一座活像倒覆巨轮的大坝,需要多少土石方累堆而成?我告诉大家,近300万立方米。

30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朋友们,全是我们嵊州和新昌人肩挑手拉用血汗换来的成果哪。我们在当年(1958年)投资了近550万工的劳力。

因此,我们嵊州人说,“人造自然”、“人会胜天”。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由我们不信,不由我们不服。

你们站在坝顶上,面向北俯身向下看去,这巍巍然的坝坡中间有一架石级铺设的梯子,它从下到上共有409级。我们如果一脚一脚向上登,一步一步向顶走,你会自然地感到:是在登天。——这简直是一架天梯!

你们再向南面环顾,青山连绵,倒映水中,便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阵风吹过,涟漪泛起,阳光普照,湖面便绚丽而多彩,煞是好看。

要是我们登上游艇,艇首剪开一湖碧水,随手抓起满把水珠,你会由衷地感到清凉、柔和、润腻、舒心。戏水之乐,乐不可支。

游艇驰向东南,你就会看到一个盆地。它三面倚山,一面临湖,桃树繁盛:那就是“桃花春坞”。每当阳春三月,桃花灼灼,绿叶冒油,春阳一照,真叫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站在游艇之上,碰上风和日丽,放眼向东南诸峰凝望,你能看到矗立冲天的几棵大枫树。在大枫树的繁荫之下,隐隐约约会透出翘角粉墙,那便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当年讲学之地——贵门更楼。那里还留有这位大学问家亲笔题写的“贵门”两字。要是我们能“神游故国”,或许还能似断似续地听到朱熹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讲学之声。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不过,我们倒可以举目远眺,凝神细听,“有福之人天来助”,我们之中或许真有能够听到“故人讲学”的神奇之音呢!

这么逶迤的山,这么浩淼的湖,湖水从哪里来?唐代大诗人崔颢告诉我们,从东阳到我们剡乡“绿水去何长”,当代人在这里这么一个拦截,那自然是“高峡出平湖”了。

走进金银谷,仰望石和尚

如果说,我们“站在大坝上”感觉到的是人民的力量、人力的伟大;那么,这儿,这山谷,这山石,这山瀑,这水灵灵、绿油油的山树,给我们的感觉便是自然的魅力、天成的奇妙。它们将一洗我们身上的凡尘俗气,还我们一个活脱脱返朴归真的“自我”。也真是明代诗人所言:寻幽不到此,空负剡中来。这里处处是从“幽”中显出奇妙来的!

让我们抬头仰望,依次可见怪石奇树、仙洞圣水。这里的种种——人、神、物,哪样不是、哪种不像?形肖神似、活灵活现哪!

你们看,最下面的一尊:大而挺的鼻梁,宽而阔的前额;一双眼睛深邃而凝视,一张嘴巴紧闭而富棱角,像不像气冲霄汉、威武雄壮的将军?我们这里的人叫它“将军石”。

可不可以这样说:“自然”而没有传说,“自然”就没有灵性;没有灵性的“自然”,是没有情趣的;而这里一个又一个的“自然物”,都蕴育着神奇的传说。

就说这“将军石”吧,据说原先是长乐的一个富家大力士。他尚武好勇,远近颇有威名。凡除暴安良之事,似乎都离不开他。可就在这里,突然来了一条毒蛇。请你们的目光沿将军石向上看,不是有一个黑乎乎、湿兮兮的山洞吗?这就是当年毒蛇出没之洞口。

这毒蛇浑身青闪闪、油腻腻,毒蛎无比。自它来了后,几乎每天有人死在它的口中、进入它的腹中。特别是青年妇女,死者更多、更惨。于是这一带的山民不敢近这里一步,战战兢兢地呆在家里过日子。这下激怒了除暴安良的长乐大力士,他决心除掉这条大毒蛇。于是他腰间别上一把匕首,上了山道,守候山谷。临近傍晚,飒飒一阵寒气,透人心脾;忽地寒光一闪,冲出一条大蛇。它似乎通了灵性,已经得知有人前来格斗。便张开畚斗大口,眦着钉耙般牙齿,伸出扇形舌头,喷出蔽天般的水露,就“沙”地扑向大力士。说时迟,那时快。长乐大力士猛地用铁钳一般的大手,一手死死掐着、揿住它的三寸头,一手“嗖”地从腰间拔出那把匕首。一道闪光亮过,那蛇头离开蛇身滚落,可是那无头的蛇身蛮绞死缠,竟然卷成许多圆圈,将大力士紧紧地紧紧地箍住……

后来,不知这长乐大力士身受重伤而隐没山林了呢,还是升天成仙进入天庭了:不得而知。可从此在这幽幽洞口,不再有毒蛇出没,只立着这一尊将军石。

大家不妨凝神细看,从将军石怒目而视、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情看,他完全可能就是除暴安良的长乐大力士的化身。

这儿的人们都把这将军石崇为与人为善、除恶务尽的神灵。有了他,什么毒蛇猛兽、妖魔鬼怪都销声匿迹了。我们可以怀着深深的敬意,对它——将军石行个叩拜礼,以祈“好人一生平安”。

除蛇有功,感天动地,这山谷从此变成神仙境地了。

让我们的目光再沿毒蛇栖居过的山洞而上,便可看见飘飘洒洒的婀娜靓丽的上下两支瀑布,闪金泛银、艳丽动人。高者叫金瀑:金瀑者,得到阳光照耀,金色阳光闪进瀑布,瀑布映出金色。低者叫做银瀑:银瀑者,终年不见太阳,玉滚珠飞,纯亮晶莹,真正是雪一样的洁白、银一般的闪亮。

看过金、银瀑再仰望,直到山岭之顶,便可见起伏的山峦。在那凹伏处,立有一石柱,上部硕大而光滑,活像和尚头;下身长方而挺直,真是和尚身。他,就是“石和尚”。

清代诗人仰望石和尚后唱道:“春烟认碧鬟,藤蔓缚雪腕。跌坐峭壁间,惟与白云伴”。粗粗一读,美而俏:细细一想,凄而寒。

为何这样说,因为这里有一个哀怨而动人的传说。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金银谷附近住着一个金老汉。他生有一女,取名玉女。金玉女真是天生丽质,长到十六、七岁,肌肤晶莹、体态窈窕,走起步来如风前舞柳,站着一边是亭亭荷花。真是花般的容、月样的貌,谁见了谁就爱怜。金老汉两口子更是“爱得没商量”。

金玉女不仅俊俏美丽,而且勤劳勇敢。她经常上山拾柴,下地割草。一天,她来到千丈岩,突然发现山崖上有一朵大灵芝,活生生、鲜兮兮,通体透明。“摘回家去,我爹我妈吃了,可以养身延年、健康长寿。”金玉女一边喜滋滋地非非而想,一边蹑手蹑脚攀向山崖。好容易攀沿到山岩,靠近灵芝,俯身,伸手,摘取,不料一条红艳艳、滑溜溜足有大毛竹一般大小的毒蛇盘伏在灵芝之傍。见伸来一只玉手要摘它的灵芝,它岂能容得,便张嘴“吧嗒”一口。原来这条毒蛇也有来历,它已修炼了千把年;再修几年,吞了这颗灵芝便能登天界而成仙。如今,张口咬了金玉女,作恶了,要上天、成仙、得正果——难了。

再说金玉女被毒蛇咬伤,顿时昏天黑地,滚落山崖。幸亏被过路行人发现而抬回家中。可已经奄奄一息了。

真所谓“善有善报”,美若天仙的金玉女孝心感天,命不该绝。这时竟来了个眉清目秀、头皮精光的青年和尚。他虽涉世不深却深谙医理,医治蛇伤更是他的专行。他见金玉女双目紧闭,气息微弱,便不顾一切地扑在金玉女的伤口上吸血排毒,清创祛腐,敷药绑扎,喂药内治。真是:

神丹灵药擎天力,心诚意切动地豪。

却邪祛毒显神威,妙手回春本领高。

不到两个时辰,只见“啊唷”一声,金玉女悠悠然透出一口气,飘飘然回过一个魂。金玉女起死回生了……

从此,金玉女在小和尚精心呵护中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大概和尚并不是超凡脱俗的神仙,罗汉也还是爱河情海的凡夫。小和尚天天对金玉女“望问闻切”而“死海微澜”,金玉女与小和尚日日身傍耳边厮磨也怦然心动。这样日复一日,天下哪有真的坐怀不乱之人?他们,金玉女与小和尚“意乱神迷”了:小和尚爱上了金玉女再也难分难舍,金玉女许身小和尚决心生死相随。他们深深相爱而沐浴于爱河之中。

金玉女的病是好了,可肚子却一天比一天地高隆起来了。“金玉女怀上小和尚的孩子,小和尚钟情金家女”一时风传远近。当然也惊动了小和尚寺院的当家和尚。主持的老和尚召来了寺中和尚僧众,齐集千丈岩,他要杀一儆百,指着小和尚吆喝道:“身为佛家子弟,理应五蕴皆空,当为六根清净。可你贪爱恋情,败坏佛家清规,菩萨岂能容你?立即杖毙示群!”小和尚想到老和尚常年披着袈裟,整日念着弥陀,时时板着老脸;即使求情告饶,罚咒改过,也无济于事。何况他与金玉女动的是真情,交的是真心,这时,挺着大肚子的金玉女也赶到千丈岩,挤到小和尚身边,她两汪如潭水一般清沏的眼睛闪着异样的泪光,她似乎在告诉小和尚:我们相爱没有错,我们无所畏惧。——小和尚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决不受辱,决不认错,决心以死抗争。于是小和尚纵身一跳,金玉女伸手一抓,可怜的小和尚、金玉女双双坠入千丈岩。

说也奇怪,这小两口一跳,竟然“轰隆”一声巨响,接着卷起一阵狂风,千丈岩坍了下去,老和尚被抛到半空,又被摔向崖底。千丈岩崩塌成了如今的金银谷,在乱石堆中露出了老和尚的一颗脑壳,伸出了断了一根指头的手掌。而坍陷下去的山岭上矗立起一根石柱:上头大而光,下身直而方。有人说,这就是小和尚。而他身下躺着的是光溜溜的有高峰隆起的石磙,有人说,这就是金玉女。他们终于偎依在一起。

要是我们旅游者有精力、有兴趣,真想寻根究底,可以爬上山岭去看一看,在那里确能见到小和尚安居的石屋、安睡的石床、穿过的石靴。而且乱石间还有老和尚的手掌峰、人面石。

当然,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至今还令我们荡气回肠、激动不已的小和尚和金玉女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真情、男女真爱。

凡想求得世间一知心、人生一真爱者,可以遥遥一拜,祈求石和尚赐给我们这宝贵的一切。

脚踏火山石,俯看斤丝潭

石和尚景区的怪石、奇山、幽谷、传说,真让我们惊心动魄、思潮起伏。自古以来,人们为此而吟诗作词、歌咏不已。清代的徐朝宗和屠彪都写过石和尚,一个说“花雨洗岩骨,香云归洞天”;一个唱“一拳卓立欲生云,力抵中流态不群”。晋代的谢灵运也曾经这样写他在此所见到的景象:“积石竦两汗,飞泉倒三山。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阳鸟尚倾翰,幽篁未为追。”文中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何其美哉!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是这样写他在这儿的旅游之乐,说:“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登岩出嚣尘,入谷媚泉石”。以此可见,古之人对金银谷确是一往情深了。

现在,我们享古人旅游之乐,怀古人旅游之情,再去看看斤丝潭。

斤丝潭的美一是水,二是石。可以这样说,水因石在而清渌,石为水流而灵巧。水和石相互唱和,相得益彰。

斤丝潭从下到上、由低而高有三潭。

下潭清浅,开阔,碧水与溪滩平过。它上承中潭之水,下连外出之溪;水多就溢,水寡便驻。潭边是山,山岩泻水,铮淙有声。山印潭中,潭照山色,风光娇媚。我们不妨“投石击开‘潭中山”,以领略潭水荡漾、涟漪泛起的奇妙。

走栈道,沿山腰,见一巨石。巨石突出而临空,吞碧水于内,这便是中潭。中潭三面紧靠岩壁,一面为大石遮隐;一泓流水姗姗而出,似乎有些慵懒和倦怠。潭面窄小,潭中清幽。人坐石上,真有超尘脱俗之感。

从中潭到上潭,石头越来越大,石型越来越怪。你摸摸“好运石”,呈泡状的,像揭去了皮的峰窝;可说它似峰窝仅是因为石之泡状,其实峰窝哪有它的光滑无比?过“好运石”,爬出横七竖八的山岩,就来到上潭。这真是神奇无比的潭!你们看,被我们踏在脚下的岩石大不大?足有十来平方米吧!你们再看,它的形象怪不怪?一颗一颗,无数颗的胖出;胖出的,又是那样的洁净和光滑,又是那样的斑斓色彩和不为所动的坚固!仰起头,与我们脚踏的岩石几乎叠成“磨担形”的那一块,足有几百万斤吧,它的泡状多么分明,活像一大锅米粥在猛火炖烧中“吱吱啪啪”沸腾了吹出无数水泡,又像舞台上“金枝玉叶帝王女”戴着的一顶珠冠上的无数珍珠。这是不是天下之奇观?或许我们一生也未见过这等怪异的岩石。这便是火山石。火山石围着潭,潭就在叠累着的火山石之下。可有人把这个深藏于四围岩壁下的潭,说成是“龙眼”,是东海龙王的龙眼睛。这只是讲其“了不得”,让我们一听到它就怀有神秘和敬畏。又有人把幽幽水潭,名之曰“斤丝潭”。这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富商,听说这潭深不可测,他硬是不信。他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不可测”之潭。于是他买了一斤蚕丝,下垂一块石头。一节一节放入潭中,决心测个结果。可是一斤蚕丝放完了,那下垂的石头并没有落到潭底。这富商耷拉着脸、搔着头皮说着“这潭真的深不可测、深不可测”的话,无奈地走了。可这“斤丝潭”的名称从此留下了,而且遐迩闻名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斤丝潭”应该是一个火山喷射口。让我们“脚踏火山石”、“回首亿万年”吧。远古时代,这儿火山爆发,那是怎样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那又是怎样一种天地惊、鬼神泣的壮观:地心——地热——地火——岩浆——奔突——终于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冲天的喷射——燃烧——冷却。这是怎样一种从底层的岩浆蕴育、酝酿而爆发的情景?大家看一看,摸一摸,竖在这潭上的、像小山一样的、有泡状颗粒的巨石吧,它需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冲开、抛起、飞天,而最后又跌落在这一个斤丝潭之边的呢?由此,我们无论富有多大的幻想,也很难想像出火山从怎样一个深度开始喷射,也很难想像出这斤丝潭到底有多深了!我们可以站在这块巨石上,伸长脖子、探出头去,瞄一瞄,可以发现:这水潭之口并不大,约三五平方米;它的四围全是刀砍斧削的岩石,这岩石一直陪着潭水向下、向底延伸,不知何处是个尽头。可潭水神了,渌茵茵,亮晶晶;岩石活了,青闪闪、水淋淋。多少千年来,这斤丝潭的潭水和岩石给人们以诗歌一般的美丽,哲学一般的启迪。可又有哪一个历史时代,这斤丝潭的潭水和岩石为今天这么多的人们所赏识和重视?

斤丝潭,是披着面纱的美少女;斤丝潭,是记着历史的教课书;斤丝潭,是蕴含珍宝的藏宝图!不同的人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享受和满足。

贴近天兴潭,欣赏龙之居

“脚踏火山石,俯看斤丝潭”,让我们想象了火山爆发的风貌。真的,那一颗颗有泡状的岩石应该是火山喷发、烈焰炙烤、岩浆冲射、山崩石熔所留下的陈迹。

“脚踏火山石”真让我们“回首亿万年”啊!

现在,我们转道来到了位在斤丝潭上游的天兴潭。

真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这天兴潭可是神龙居住的地方。

站在天兴潭入口处,见一汪澄清碧水,它叫太子湖,如今成了天然游泳场。对着太子湖,面北居南的是一座岩山,在岩山凹陷处,有一个开裂之口,高不过7米,深不满5米,阔只有2米:这便是太子殿。别看这太子殿简陋、窄小、粗俗,可殿中一男——太子、一女——太子妃,却有些来历。

据说东海龙王有个儿子,名叫敖巴。他受父亲分封来这天兴潭称王。他是颇有抱负的神龙,克勤职守。有一年化作凡人去民间考察,碰上一位姓白的相公,两人言谈非常默契,情投意合,没多几天,竟成知己。于是他们义结金兰,拜白相公为兄,屈自己为弟。敖巴向白相公告别时说:“我家住大龙谷天兴府。有事无事常来走走,不忘结拜之义。”光阴荏苒,一别十载。白官人思念义弟敖巴,便带了儿子探根寻源地来找义弟。可问遍山谷乡村,大龙谷没有天兴府,只有天兴潭。“碰碰运气吧!”于是白相公与儿子来到天兴潭。

天兴潭真奇:“青天咫尺近,丹壁万寻开。沫喷千秋雪,晴喧五月雷。”峭壁、悬崖、飞瀑、碧水,天兴潭不是寻常去处,也不是等闲之地:“难道义弟敖巴是住在水府中的异类?”白相公心里这么一转念,便教儿子双目紧闭、两手合十、口叫叔叔;他自己大声喊道:“敖巴兄弟,我们分别已隔多年,为兄想煞你了。你是潭中之龙,望能现身!”敖巴听到义兄喊声,喜不自禁,便从潭中亮出黄袍金鳞的龙尾。白相公一见,喜出望外,又道:“我只见你龙之尾,不见你龙之首,还不知真面目;恳请一现真身,以求兄弟相会。”敖巴也想到多年不见,应该好好看看义兄;可又想到自己抬头出水,会酿成水患,便在暗中给义兄白相公施了“升降定身术”,以保义兄安全;敖巴哪里知道义兄会带了儿子同来看他?只见敖巴在潭里一个转身,潭里顿时冲起百丈巨浪,白相公倒身随水涨,安然无事,看到敖巴的龙眼、龙嘴、龙须:整个龙头。可怜白相公的儿子淹没水中,被大水冲得无踪无影。敖巴得知,顿足捶胸,痛心不已。他一边认白相公的儿子为儿子,封为太子;一边喷水冲山,山中击出窟窿,设灵位祭祀。这就是太子殿。殿中的二尊神像乃后人塑的。太子殿其实就是敖巴龙王忏悔赎罪之地。凡人有求,必有报应。从此香火不绝,求拜大盛。

敖巴龙王从此之后总想为人民做些好事,以赎淹死义兄儿子之罪。本来这大龙谷也是崇山峻岭,水流不畅,天晴旱灾,天雨洪灾,终无收成,百姓逃难。有一年,治水英雄夏禹来到这儿。他决心劈山引水,拯救黎民。可山峦实在太高、岩石真的太硬,终难开山凿道、疏河排水。敖巴见了,帮着夏禹为百姓出力。它集千年修炼之力、发神龙聚积之威,扬起劈天剑一般的龙尾,猛地向高山峻岭劈去。只听见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山峰矮了半截,山腰豁出缺口。洪水冲缺口而出,腾入剡江,直达禹溪;汇合曹娥江,奔向大海。从此,这山乡野谷,不再是水洼之地,而为鱼米之乡。当然这敖巴神龙也因此而断了尾巴。夏禹想找神龙表表谢意,可终不见影子。据说,这敖巴成了断尾巴龙,便隐在天兴潭,轻易不再面世。

可是,我们看看太子殿这一带,有“龙爪入洞”、有“虬龙石床”、有“幽谷龙池”、有“九龙滩”、有“龙头岩”、有“龙角石”等等神龙活动留下的痕迹,这说明神龙确实出没在这儿,只是怕我们受到干扰,不让我们看见而已。

再走近天兴潭,一边有虬龙石床。仔细一看,在一大块突出的岩山之下,凹进一个大坑,溜溜地光滑,平坦而稍有斜坡,可避风、可躲雨、可遮阳,确实是安乐窝。这虬龙在这石上或滚或躺,石面已印有身形;鳞磨爪抓,石中也渗进腥味。每到夏秋,成群蚁蝇会来这儿尝尝神龙的腥味。

要是抬头向西南望,是一支瀑布,飘来荡去,真像“秋千架上青衫薄”的“女儿乐”,人们叫它“美女瀑”。据说,这美女瀑是一位名叫凤飞的姑娘的化身。她与敖巴心心相印,双双爱慕。由于“神龟”作梗破坏,玉帝派了神龟作“行监坐守”,这对有情“神”才没有结成眷属。这是“神龟出洞”作的恶。

转过身,向北看,又有一支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沿上飞奔而下,临空直挂,洁白如练,激荡潭中;訇訇然声如雷鸣,蒸蒸然喷烟吐雾,其气势之磅礴非“美女瀑”可比。

再仰望潭口,潭口小而呈圆形。潭口之下岩壁成弧线凹进,于是腹空肚大,故天兴潭又有壶口潭之说。从壶口窥天,天渺渺而小;在壶中戏水,水清亮而甘。站在壶底的岩脊上,潭之水忽涨忽落,潭之壁时吞时吐。似有神龙盘踞,辗转,真叫人心动神摇:以为神龙将至。

诗人见此,诗兴大发。清代王国维唱道:“鲛空冰帘挂,龙宫锦幕开。无风蜚玉屑,不雨吼晴雷。”明代王三台吟道:“洞古龙常卧,山深云不开。凌空奔白浪,堕峡吼狂雷。”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见这儿的神奇景幻,乐不可支,信手写下“天兴潭”三字,凿刻于西南的峭壁之上。现在仰而望之,犹奔突期间,活虎生龙……

天兴潭从此锦上添花,自然是名声大振了。

猜你喜欢
玉女和尚
神女峰
咏杏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打水
当代文化视域下莫言作品的女性形象意蕴
小和尚的烦恼
长江艺苑 李婷婷《玉女潭写生》国画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汉晋道书中所见“玉女”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