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理答中运用表扬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2016-05-26 20:24吴均新
考试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数学

吴均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知识较抽象的基础学科,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没有优美的词句,有的是抽象的数字、原理、定理、公式。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手段,教学方式单一,语言不生动,学生往往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教师深知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他们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上下工夫,努力营造轻松、激励人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对学生回答后的处理上,教师尽力作出积极反应和处理,重视精神鼓励,运用表扬的方式肯定、激励他们,然而,教师在激励性理答中运用表扬时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不加以改进和优化,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励性理答中运用表扬存在的问题

1.表扬方式单一,“一刀切”。清朝的大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表扬激励性理答是有效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但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表扬如果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就必然失去回答的热情和兴趣,更不用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首先让一位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很快回答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教师表扬道:“好,坐下。”在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代表演示利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对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性质进行证明,学生熟练地画好,并给出了清晰的证明。教师还是用同样的语气说道:“非常好,下去吧。”“好”是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积极肯定,但毕竟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学生得到激励,但对有的学生说不定毫无效用。况且,起初得到激励的学生很有可能后来根本“不领情”。

2.表扬语言笼统,学生找不到“感觉”。评价语言笼统,学生找不到“感觉”。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似乎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常用“你真聪明”、“太棒了”、“非常好”、“你的回答是正确的”等词肯定、赞扬、激励,但很笼统的、不够具体的评价,并未指明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棒在何处,为何正确,其实际效果是不显著的。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找不到“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甚至“麻木不仁”、“心灰意冷”。

3.表扬中带刺,结果适得其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张老师创设了下列情境:教室一个窗户上的玻璃,被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小忠和小杰不小心踢破了一角(教师用硬纸片展示打碎的样子),他俩拿到玻璃店让店员配一块一模一样的。问学生:“如果你是店员,你将怎样配?”出乎老师和同学的意料,一向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小刚却回答得非常好。结果,该老师却说:“原来小刚也很聪明啊,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恭喜他。”也传出了一些学生的哄笑声,小刚很难为情,低下了头。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扬时,无意间会出现这一情况。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甚至出色表现,数学教师本意要真心给予表扬和赞赏,但由于语言使用不当,结果表扬中包含了讽刺的意味,其潜台词变成了对学生的嘲讽。很明显,这样的“表扬”不但起不到肯定、激励的作用,反而伤害了该生的自尊,结果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激励性理答中表扬的改进方法

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课堂的理答中,如何把表扬的鼓点敲在学生心坎上,让学生产生奋进的动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善用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表扬式理答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不是形式主义的赞美,不是缺乏诚意的简单肯定,而是恰到好处的激励。具体做法如下:

1.表扬的形式要丰富多变。教师课堂评价语要多元化,灵活多样,经常变换词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将散句变为整句,整句变为散句,在表扬的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有变化。不单有语言评价,也可结合体态评价,一个适当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起到激励表扬的作用。不单单有教师表扬学生,也可以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表扬、激励,教师将表扬权让权给学生,发挥同伴互助效应。

2.表扬的语言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针对性的表扬,如对别人不当回答的补充、改正,可说:“你不但帮助了同学,而且你自己也作出准确的理解,真不错!”又如,学生给出颇有新意的解法,教师不但当场称赞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别出心裁地将此解题方法命名为“某某(学生姓名)解法”。表扬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寻找答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表扬要情真意切。没有内心的感动,就没有让学生感动的表扬。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良好的表现,表扬不仅是对学生某数学知识理解上的肯定和赞赏,更要有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以教师的真诚、热情感染、影响他们,让表扬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4.巧妙使用幽默。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给予幽默式回应,使学生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学习,能让他们在笑声中“悟其道,明其理”。运用幽默,让回答错误的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诊断、善意的批评,进而自然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幽默让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缓解紧张情绪,脱离尴尬境地,在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当然,“过犹不及”,幽默不能滥用,否则不但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成了伤害。幽默要与教学目标、课文内容融会贯通;幽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默”;要合理化、创造性地使用幽默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5.让“无声”胜“有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的研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效果的比例,语言本身只占表达的7%,语言中的声音声调只占表达的38%,而肢体语言却占表达的55%。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有时适度、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有时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还可以表达言语所很难表达的情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一个善意的手势,一次赞许的点头,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一次充满爱意的抚摩,不仅传达一份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尊重、信任,而且会发挥出肯定、激励作用。

表扬发挥肯定激励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助推器,并不在于频度,也不在于力度和强度,而在于合适度、有效度。掌握好表扬的艺术,应是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鹏.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表扬[J].辽宁教育,2010,(9).

[2]廖金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0).

[3]祁礼胜.初中数学常态课堂教师理答的有效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4).

[4]高赛鹏.初中数学教师理答三个“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15).

猜你喜欢
激励性语言数学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语言是刀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