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崎
美国著名教师哈里德·颜森有句格言:“讲给我听,我将忘记……演示给我看,我将记得;与我有关,我将要学……”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非常精确的描述.一般说来,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体验是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体验主体往往是用自己整个生命去领悟和体会生活的意义,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初步形成物理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笔者以粤教版高中《物理》为例,说明如何让体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
1通过体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认知冲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体验,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以“新三人拔河比赛”引入课题:教师先请出班里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女生,让两位男生各执粗绳的一端用力拉直,然后请一位女生拉住绳的中部.接下来宣布比赛规则:比赛开始后三个人均沿各自方向用力拉绳,被拉动者为负方.比赛的结果出乎意料:女生轻松地战胜了两位男生.
新颖有趣的体验,出乎意料的结果,造成学生已有认识与现实情境相矛盾,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此结果感到好奇和疑惑:为什么女生能轻松战胜两位男生?至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大大提高.
2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选修3-2第一章第2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展示趣味实验——“摇‘绳发电”: 把一条大约50 m的电线绕成10圈,电线的两端连在一个教学演示用的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形成闭合电路.让两个同学东西方向站立,迅速摇动这条电线,通过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可以感知地磁场的存在及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情况.
在课堂上通过 “摇‘绳发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体验,深化物理原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例如,在必修2第二章第2节《向心力》的教学中,就如何感受向心力及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入“小球在水平面做圆周运动”实验:在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用手牵住绳头,让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导学生一边体验,一边思考.在手牵绳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手有被绳子拉的感觉,指出这就是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接着让小球转动得越来越快,比较感觉有什么不同?再改变小球的质量做一次;然后把绳子长度放长或缩短再分别做一次实验.实验后请同学说出判断结果,最后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运动半径、转动的快慢有关.
这样的一次学生对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体验,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新知识,同时深化物理原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总之,体验式物理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