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路识真,探骊寻珠

2016-05-26 09:36周志恩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学类意蕴角度

周志恩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特别重视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讨与发掘,无论是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都会设置涉及作品意蕴的探究题。文学作品的意蕴虽然涉及的层面宽广,内容丰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探讨意蕴的方法,明确了发掘意蕴的思路,此类题就容易解答了。现结合往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探讨如何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明确探究意蕴的角度,把握探究的方向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有时候会指明探究对象,但多数情况下不会给出明确的探究对象。要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首先要明确探究意蕴的角度,把握探究的方向。叙事、绘景、议论、抒情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方式,不管这些表达方式是单一使用,还是综合运用,都离不开写人,故以文本中涉及的人物为探究的角度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从绘景的角度探究。一般来说,文本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都是探究的角度,同时,同一个人物,可以有肯定、赞扬的角度,还可以有否定、批评的角度。明确了探究的大角度,可在大角度之下再分解出几个小角度,探究的角度切口越小,探究的方向越是明确,内容越容易把握,意蕴越容易发掘。

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法]雨果·克里兹《报复》)第18题:“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这道赋分为8分的探究题,指明了特定的探究对象“彭恩和文亚明”,要求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具体谈从小说中得到的启示。很显然,彭恩、文亚明是两个探究的角度,其实,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谈小说的启示,可以从剧评家彭恩、演员文亚明各自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剧评家与演员的关系的角度来谈。假如能确定剧评家与演员的关系的探究角度,完全可以得出启示:“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假如能将剧评家彭恩这一探究角度,分解成肯定或赞扬与否定或批评两个小角度,在研读文本的叙述与描写文字之后,得出“剧评家的批评贵在不屈不挠,贵在执著和坚守,彭恩做得好,值得赞扬”与“剧评家的批评固然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深刻犀利,但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方式,要考虑演员的感受,尊重他人人格,彭恩的批评缺乏人情味,人性缺失,应该批评”这样两个结论。

再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梁晓声《双琴祭》)第15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道赋分为6分的探究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探究对象,只是要求“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为此,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角度,从文本的叙事中,从文本涉及的人物与事物中,我们可以确定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不同的探究角度,从文本中对不同对象的叙述、描写中可以分析、把握作者隐含的情感态度。其中“演奏家”这一探究角度又可以分解成同情与批判两个小角度,只要确定了这两个探究的小角度,就可以由此进一步思考“演奏家”为什么值得同情,为什么需要批判,从相关文字中,自然可以洞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演奏家值得同情,是因为庸俗的世人因嫉妒而采用离间手段使得两个演奏家分道扬镳,不再同台合演,从而毁灭了美好的事物(绝世双琴),表达作者对“古怪心理”的世人的憎恨与批判,对演奏家的同情与惋惜。演奏家需要批评,是因为他们立场不坚,心胸不宽,性格软弱,不能抵御外界的挑拨中伤,轻易被舆论左右,导致音质优良的绝世小提琴的最终毁灭,两位演奏家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达作者对演奏家的深深失望与批判。

二、围绕探究角度研读相关文字,探究作品意蕴

明确了文学作品意蕴的探究角度之后,接下来就要围绕探究角度研读相关的叙述与描写文字,通过把握文本所叙述的事件,找出文中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或景物描写,从中揣摩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掘寄寓其中的意蕴。

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阿城《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解答这道赋分为6分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角度:①险峻峡谷的角度;②动物的角度(牛、骏马、雄鹰的形象);③领队与驮队队员的角度;④“我”的角度。明确了探究角度之后,要分别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叙述或描写,通过研读,发掘其意蕴。关于险峻峡谷的角度,有一段集中的描写文字:“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这一景物描写,寄寓着人必须接受恶劣险峻的大自然的挑战,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自然艰险,也抒写出作者对雄奇险峻的大自然的赞美。关于动物的角度(牛、骏马、雄鹰的形象),找出文中正面描写牛、骏马、雄鹰的语句,通过研读,不难看出,文中描写动物意在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这里通过对比描写,借描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的流泪发抖,表达出作者对平庸、畏难者的厌弃。关于领队与驮队队员的角度,找出文中相关的叙述与描写,可以从领队“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举手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们、哑声问一声、“吼”“我”过江、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的叙写中,从对队员们一个个“站起来,走到索前”麻利地扯出角框、套腿、嗖地蹬地、飞身离岸地小过怒江对岸去的飞渡动作、神态中,从队员们“拽”起牛,“骂”着赶到索头,“缚”了牛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的运牛、运驮子的场面中,可以发掘其中的意蕴:在大自然的艰险面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相互信任,关心爱护。这里表现出作者对领队、精瘦汉子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关于“我”的角度,通过“我”与领队的对照,寄寓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意蕴,借领队指挥队员飞渡峡谷的场景描写,表达作者对富有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的赞美。

三、入情入境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发掘作品意蕴

有时候,围绕探究角度找出了相关的叙述与描写文字,把握并分析了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或景物描写,但并不能发掘出深刻意蕴。这可能是对作品的研读还停留在表层,比较粗浅。防止表层化的粗浅阅读,关键是要展开想象和联想,人情入境地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精细地揣摩人物细腻的心理,真切感受人物跳动的脉搏,洞悉人物的喜怒哀乐。为此,必须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进行揣摩,通过朗读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速、语调,琢磨人物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力求将静态的文字读出动态的生活画面,读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只有读活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鲜活形象,才能充分发掘作品的深刻意蕴。

如2011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严歌苓《审丑》)第21题: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要探究小说结尾处无定这句话的意蕴,必须联系前面一段话来理解: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的话是对闲人“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发问的回答,从闲人前面的述说中,无定知道老人编造了许多谎言来美化小臭儿的为人,在众人面前,老人盛赞自己的小臭儿出息了,“混得特体面”,表明他以自己有一个“孝敬”的孙子而倍感骄傲与自豪。在这个语境中,闲人转述老人的话,用的是叙述语气,语调应高亢上扬,语速应较快,应该带有羡慕的情态,但闲人最后一句“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的问话,明显带着反问语气,语速应较慢,语调应前升后降,表现出对老人自身说法的一种怀疑,想从无定嘴里得到证实。“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一句中,“停了好大一会儿”自然写出了无定复杂矛盾的心理。在这里,一定要读出无定瞬间的思维流程:一是亲身见证过老人在小臭儿家遭冷遇、被歧视的不幸遭遇,此时他的脑海中必然会幻化出老人赢弱佝偻的形象,生发出对老人的同情。二是从闲人的转述中,得到老人对小臭儿的丑行非但没有怨言、没有气愤、没有恼恨,还极力维护小臭儿的形象,一心想着不要给小臭儿的事业与生活带来任何麻烦,因此对老人如此“撒谎”颇感意外。三是无定想到老人如此一片苦心地爱着孙子,老人备尝人生苦难与生活辛酸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因此对老人由衷敬佩,特别理解、尊重老人的选择。四是遭冷遇、被歧视的老人越是维护小臭儿形象,赞美小臭儿的孝心,无定越是憎恨小臭儿的冷酷无情。无定这一番瞬间的思维流程,其实就是他思想挣扎的过程,只要展开想象和联系,人情入境地读出了无定这一番思想挣扎的过程,他最终说出“真的”的用意自然就明确了,原来他这样违心的说法完全出于对老人意愿的尊重,他不在众人面前揭露小臭儿的丑陋嘴脸,实在是出于维护老人在众人心目中诚实平易的形象,维护他的声誉与尊严,他想让老人死后的灵魂得到安息。人情入境地揣摩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的复杂矛盾心理,就不难得出结论: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恨小臭儿的不孝,却仍然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四、前后勾连研读文本,纵横联系分析人物,发掘作品意蕴

有时候,尽管展开想象和联想研读了相关的叙述与描写文字,人情入境地揣摩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但依然不能充分发掘出作品的深刻意蕴。原因在于,仅仅研读某一处文字,还不足以把握人物的全貌。这就需要前后勾连地研读文本,要善于从事件发展的全程中、各个不同的侧面中去把握人物形象的立体特征、多面性格;需要纵横联系分析人物,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握人物的行为方式与思想倾向,动态地辩证地分析人物的复杂情感与多重性格。

如2012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2题:“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赋分为6分,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与情感态度作探究,仅仅研读某一处文字是不能充分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需要前后勾连地研读文本,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要从具体的人物、事件与景物中,逐一加以归纳、提炼、综合,多层面地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文中叙述林的妻子开鸡栅、撒米粒、扫庭院的晨起活动之时,对“村庄的独特声息”作了类比化的描写,并进而对“林的一家人”的平静生活作了不露声色的客观叙述,这里流露出作者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赞叹)。透过对“林的老父亲”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的动作、神态描写,对“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与粗暴地撕下一页的神态与动作描写,以及对“黑白电视机屏幕”于雪花斑点里推出“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等外界奢华生活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结合全文对“古老村落”环境氛围的渲染与文末作者的议论(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可以看出作者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五、揣摩标题含义,分析事物象征意义,发掘作品意蕴

探究文学作品意蕴,有时候还需要揣摩标题含义,或分析文中特定的象征物。揣摩标题含义,一要结合作品中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分析标题对作品重点的强化作用与对作品材料的统帅作用,二要结合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标题对人物性格的透视作用与对作品主旨的凸显作用,三要从作品中人物的多边关系中探究标题的意蕴。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要善于透过文中特定象征物外在的形状、构造、质地、色泽,概括、提炼出抽象的内在精神品质,揭示其象征意义,进而发掘作品意蕴。

如2012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的黄豆》)第11题之(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标题中的“黄豆”具有象征义,“最后”也算是“题眼”,引人深思。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其寓意,一方面指“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一方面指“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要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对现实人生的启示,可以从人生追求、亲情、传承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探讨。①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②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明确了探究的角度,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只要紧扣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就可以了。

再如2012年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刘心武《掐辫子》)第20题:“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要谈出读完文本后的感悟,必须准确理解“掐辫子”的寓意,从文本内容看,“掐辫子”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不仅是一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活动,更蕴含着乡村淳朴的亲情,蕴含着文中“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汹涌的现代思想洪流中,“掐辫子”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已日益淡出历史,悄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因而关注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自然是读完文本后应有的感悟。所以,扣住“传统”“文化”两个词语加以阐述,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
文学类意蕴角度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角度不同
人啊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