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
1935年1月18日,15岁的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接到国民政府一道政令,上书孔子嫡系裔孙孔德成将由“衍圣公”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从这天起,孔德成“衍圣公”的生涯宣告结束。作为孔子嫡系裔孙,孔德成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任“衍圣公”,实际上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位世袭的官员。
“衍圣公”官至一品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的爵号,自宋仁宗起加封,延续至公元1935年,传承近900年。因世人尊崇孔子,孔子的后裔不断得到加封恩泽,历代封建王朝虽迭经改朝换代,但孔子后代都被眷顾有加。
史料记载,对孔子后裔加封始于秦朝,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衍圣公”的爵号开始于宋仁宗。公元1039年,孔子46代孙孔宗愿获授国子监主簿,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这一爵号从此固定下来,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朝代,世次相承32代。
“衍圣公”准确说是爵号,而不是官职,地位却极高。元代之前,“衍圣公”官至四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先兵后礼”的策略威慑两任“衍圣公”,但最终将其官级升至二品。朱元璋之后,“衍圣公”升至一品。清朝延续“衍圣公”官列一品,且在觐见皇帝时,“衍圣公”列于群官之首,在接见外宾等重要外交场合,均有其参加以示重要。
“衍圣公”,既有衍续孔圣人的高贵血统,也有衍续儒家文化传统之意。因此,其最主要的工作是主祀事,除此之外,“衍圣公”还要管理孔门各户。孔氏在明朝之后已在册60户,每户均有众多孔氏子孙,管理如此多孔氏子弟并非易事。
延续32代历时800余年
在880余年的传承中,承袭“衍圣公”爵号的人,须是孔门认可的嫡系裔孙。这种“嫡传”观念,毫无疑问充满封建世袭的味道。因此,在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民国建立后,“嫡传”“衍圣公”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那时候,孔德成还没有出世,他的父亲“衍圣公”孔令贻已经感受到非议。因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职位后,怀复辟帝位之心,因此对孔令贻格外优待。袁世凯下令“衍圣公”以及复圣颜子后裔、宗圣曾子后裔、亚圣孟子后裔等,配祀贤哲后裔所受清代的荣典一切照旧。另外,还颁给“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
1919年,“衍圣公”被推置到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这不仅因为“五四”运动爆发,呼声高涨的新文化运动不再容忍世袭文化,而且这一年,孔令贻在探望其岳父的途中突然病逝。
1920年2月,当孔德成出生消息传出后,“衍圣公”确定后继有人,山东曲阜全城鸣放鞭炮庆祝,北洋政府也鸣放礼炮13响。4月,未满百日的孔德成继承“衍圣公”的世袭爵位。
9年之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国民政府委员,于1929年10月拟订《改革曲阜林庙办法(草案)》,提出撤销“衍圣公”名号,并将孔庙、孔林等收归国有。这是孔德成等孔门子弟始料未及的,为此,孔德成曾发布一份《敬告全国同胞书》,对蔡元培等人进行反驳。当时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在共和制下仍保留“衍圣公”爵号有伤国体,赞同应取消这一爵号。
孔门子弟中的开明人士也审时度势,对世袭爵号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1934年年底,孔德成及孔氏智囊团写下300言呈请山东省政府主席,表达自请辞去爵号,并责无旁贷继续守林奉祀之意。
1935年7月,“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与复圣颜子后裔颜世镛、宗圣曾子后裔曾繁山、亚圣孟子后裔孟庆棠同赴南京宣誓就职。至此,延续了32代、历时880余年的“衍圣公”,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世袭的官职画上了句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