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霞
(1.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潍坊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下农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研究
(1.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2.潍坊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技术锁定与制度锁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的约束性障碍,抑制了农业低碳技术创新与新型农业制度创新,使农业低碳替代技术与新型治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与扩散,严重阻碍了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进程。文章引入“技术—制度综合体”的TIC结构模型,从技术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动力机制,认为农业市场需求利益诱导的内在驱动机制、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外在驱动机制、内在市场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耦合驱动机制交互影响,使农业发展呈现多动力源共同作用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观点设计了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与强制性农业制度变迁的转型路径,提出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力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与生产方式转变,形成农业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进而突破生产中的技术与制度现实约束。文章为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治理依据。
关键词:TIC结构模型; 锁定约束; 诱致性技术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 农业低碳化转型
一、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关注,能源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全球低碳理念盛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低碳技术的创新扩散是减缓全球变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大量事实与研究证明,既能降低经济活动的碳排放量,成本又低廉的技术是存在的(Anderson D,2000;Harmelink M,2003),然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扩散却相对缓慢(Brown M.A,2008),其根本原因在于低碳经济发展遭遇了技术与制度锁定。低碳农业是代替化学与石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如何抓住机遇,根据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发展变化趋势,尽快实现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命题。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受到技术与制度双重锁定效应的约束,由此引发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抑制了农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使农业低碳替代技术与新型治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与扩散,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基于此,本研究引入“技术—制度综合体”的TIC结构模型,从技术及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内在、外在及耦合动力机制,设计并探析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演化路径,从而为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提供科学适用的治理依据与路径建议。
二、技术与制度锁定概念在经济学中的阐释
(一)技术锁定思想与路径依赖理论阐释
国外学者对技术锁定思想的研究始于Shcelnig(1978),而第一个提出技术锁定的是Arthur (1983),基于正反馈机制研究了技术锁定的原理。之后,Besen (1994)、Stanley (1994)、David (1994) 等经济学家都参与了锁定原理的相关研究。国内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锁定管理(刘怀伟,2003;蔡宁,2003)和应用层面的研究(余立智,2002;何智美,2004)。
美国学者Paul David(1975)首次将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路径依赖思想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1](P236-245),Arthur将技术及制度变迁中表现出的自我强化机制及产生的“锁定”效应称为“路径依赖” (1994),对“锁定”进行了系统化论述并形成了路径依赖理论,North引入相关思想分析了技术与制度变迁的特征(1990)[2](P359-368)。之后, Wilson(2001)、Unruh(2002)、Messner(2002)等探讨了“技术锁定”与 “路径依赖”概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5]。
(二)技术与制度锁定原理及解锁路径阐释
21世纪以来,以Unruh(2002)为代表的TIC(技术-制度复合体)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路径依赖与锁定概念在解释低碳技术制度变迁中的具体应用与拓展。学者们(Loorbac,2010;Matthias,2012;Foxon,2013)应用这一模型原理,添加技术与制度各层面不同的解释变量,来考察不同产业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扩散现状[6-8],以期提高TIC结构模型的解释力,为制定相应制度体系奠定更全面的微观理论基础。王毅(2009)、庄贵阳(2015)认为,技术锁定效应使中国的替代技术难以有效应用[9-10],李明贤等(2010)、周五七等(2015)、汪中华等(2015)分别从农业与工业领域分析了碳锁定的原理与演进特征[11-13]。
学术界对于“解锁”可能性路径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林毅夫(1994)指出,制度选择集合的变迁及技术、要素与产品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制度安排不均衡的局面[14](P371-418)。Unruh(2006)提出可采用末端治理途径、连续性策略及断绝性策略等方法,递进式地改革原有技术[15]。杨玲萍(2011)、屈锡华(2013)、谢海生(2016)在“TIC”框架基础上,提出了解除我国经济发展中碳锁定效应的相关策略与路径[16-18]。李宏伟(2013)、郭进(2015)从技术体制出发探讨了破解碳锁定的路径,李宏伟构建了描述性的技术制度路径演化模型,指出技术制度的内生变化——路径偏离是打破“锁定”的主要力量[19-20]。
(三)对相关概念经济学阐释的欠缺
目前学术界对技术与制度锁定的相关研究尚未充分解释以下内容:(1)过分强调低碳技术变迁的刚性,未能深入阐释打破技术与制度锁定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冲击;(2)基于路径依赖的技术与制度锁定较好地解释了低碳技术扩散困难的原因,但未能完全解决新技术的路径创造问题;(3)未能深入探析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下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农业发展中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的理论与技术分析都不够深入,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不能切实解决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中存在的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问题,这也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我国农业发展中技术与制度的锁定约束
(一)技术锁定的约束性障碍
农业经济系统与技术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正反馈机制[21],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长期依赖传统路径,导致低碳替代技术不能有效应用与推广,引发了农业发展中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技术层面的锁定约束,主要体现为:(1)低碳农业技术成本的限制,农业技术采用的高成本性与高风险性及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薄弱性,导致新技术无法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2)低碳农业对农民收益带动性不强,根据亚当·斯密的“经纪人”原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前低碳农业更多地强调农业的节能减排,未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长期博弈中,经济利益往往成为最优选择;(3)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选择动力的缺失,由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农村边缘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导致农户过度依赖传统技术。
(二)制度锁定的约束性障碍
产业发展中创新主体安排及技术创新的驱动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推动力[22],我国农业制度安排的局限及技术创新的滞后,抑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并导致高碳低效制度的均衡长期存在且不易发生改变。
制度层面的锁定约束主要体现为:(1)缺乏健全的农业政策体系,包括农业制度安排失灵、农业激励政策与保障体系安排缺失等方面;(2)缺乏有力的社会推动及高效的市场手段,主要包括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农民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与低碳消费需求不足、农户对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的严重依赖等方面;(3)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制约,在传统的分散个体经营的基础上,农户经济基础与经营方式参差不齐,使得低碳替代技术的采用短时间内不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技术系统与治理制度及其嵌入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技术-制度综合体”(TIC),技术与制度要素在共同演化过程中交互影响,导致农业市场与政策安排的持续失灵,进一步强化了产业低碳化转型中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四、农业低碳化转型驱动机制分析
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动力要素主要包括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市场化机制所决定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由市场、社会、技术、政策等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外在驱动力,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3]。
如图1所示,在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下,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动力机制是由资源企业及关联性产业、农户、中介机构、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诸多主体,在资源禀赋、社会环境等条件下相互耦合而演化为具有强烈根植性的自组织的过程[24](P57-58)。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制度创新与完善等要素贯穿其产业演进全过程。
图1 技术与制度约束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驱动机制图
1.内在驱动机制。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采用与扩散是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其中技术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涉农企业与组织、科研机构与院所及农技推广组织,扩散中介主体包括农业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技培训会与现场会等,技术采用主体主要包括广大农户及部分涉农企业。在农业市场需求利益诱导的内在驱动机制作用下,低碳农业技术从技术供给主体向扩散中介主体、并最终向技术采用主体传播与扩散。
2.外在驱动机制。农业产业转型的内在动机产生后,在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外在动力机制驱动下,通过产业主体的转换作用,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其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分别在政府、市场及技术参与方之间进行利益分配,进而诱发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动,同时产业转型发展也将反作用于市场竞争与消费行为,从而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农业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及社会环境等外在环境相互影响,促进了农业的低碳化进程。
3.耦合驱动机制。在资源市场与外部环境的拉引及影响下,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与外在驱动因素交互作用,辅以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形成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耦合动力机制,继而推动农业信息、技术、资金在农业生产与消费领域循环流动,使农业低碳化转型呈现多动力源共同作用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
五、农业低碳化转型路径设计
基于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本文设计了TIC理论框架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发展路径,从“技术-制度综合体”的复合层面出发,深入探析农业技术与制度变迁促进产业转型的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通过农业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路径,形成了农业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进而促进了农业的低碳化转型。
图2 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下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路径图
1.农业技术变迁路径。针对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扩散情形,需要实行诱致性的低碳替代技术变迁,才能实现对传统产业发展方向的扭转[25]。实施路径主要有:(1)促进农业低碳技术选择。地方政府及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普及低碳技术认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户对低碳农业的认知与接受。(2)提高低碳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政府通过鼓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如减量替代、立体种养、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及健全低碳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降低替代技术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扩散。
2.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从技术与制度路径演化的视角思考,技术与制度锁定的约束只是技术制度路径演化过程中暂时的均衡状态。实施路径主要有:(1)保障农民低碳生产收益的制度安排。政府通过鼓励农户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例如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通过创新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形成低碳农业规模化经营制度,保障与提高农民低碳生产行为收益。(2)促进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农业碳汇及生态补偿、完善农业激励制度、健全农业保障制度等途径,纠正农业制度与政策的失灵,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
六、山东省潍坊市农业低碳化转型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各级政府认真制定并实施适合当地实际的低碳发展路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低碳农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加快农业低碳技术应用和扩散。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低碳技术的传播,潍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快速便捷的农业“110”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拥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我市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广泛推行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新型农民培育,积极发展诸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系统;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上述举措使潍坊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低碳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完善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由潍坊市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已在全国得到普及,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基地540万亩,获得“三品一标” 认证的农产品数量已经达到1608个。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已投资2.2亿元,建成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三大市级检测中心,20处县级检测站,120处镇级检测站,及730处针对企业与市场的检测点,从而形成了涵括市—县—乡—市场(基地和企业)四级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9%以上,诸城成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安丘农产品成为全国初级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第三,创新发展“党支部+合作社”制度模式。潍坊市昌乐县庵上湖镇党支部创新发展了“党支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无公害基地管理办公室,对合作社瓜菜种植实行统一管理服务、全程监督与全程记录。良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推动了当地合作社发展迅速步入新的台阶。从2012年起,庵上湖合作社成功构建起村庄和社区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合理使用合作社累积资金与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将合作社盈余收入的10%用于村公益事业,先后投资18万元对基地、村道路进行绿化,栽种树木2000余棵。合作社实施资金互助,建立了《积分考核机制》和《合作社二次红利分配机制》,每月通过质量检测和技术培训的方式开展对合作社成员的积分考核工作。除此之外,庵上湖合作社利用新入股土地,建造和认证了300亩有机菜园,吸引潍坊市区、昌乐城区市民认种有机瓜菜。2014年,合作社成立了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瓜菜网上营销,进一步拓宽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路径,使安全农产品成为全省、全国的典范。创新的“党支部+合作社”制度模式,加速了庵上湖镇传统农业向现代低碳农业的转型与发展。
七、结语
基于技术与制度经济学中“技术—制度综合体”的TIC结构模型,本文认为,农业市场需求利益诱导的内在驱动机制、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外在驱动机制、内在市场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动力机制交互影响,形成了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并使其呈现多动力源共同作用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因此,就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现实约束而言,从技术—制度综合层面出发,实施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与强制性农业制度变迁,是解除农业技术与制度锁定约束的关键路径。农业经济发展本身并不可能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降低农业碳排放,地方政府与各级机构应加大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制度变革力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与生产方式转变,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农业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突破生产中的技术与制度约束障碍,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P A. Technical choice,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2]North D. 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Wilson C.,TISDELL C. Why farmers continue to use pesticides despite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cos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49-462.
[4]Unruh G. C. Escaping carbon lock-in [J]. Energy Policy,2002,30,(4):317-325.
[5]Messner F. Material substitution and path dependence: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substitution of copper for Aluminu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259-271.
[6]Loorbac D. Transition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prescriptive,complexity-based governance framework [J]. Governance,2010,23,(1):161-183.
[7]Matthias K.,Ottmar E.,Lessmann K. Learning or Lock-in:optimal technology policies to support mitigation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12,34,(1):1-23.
[8]Foxon T J. Technological Lock-in [J]. 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1):123-127.
[9]王毅. 发展低碳经济要打好时间差[N].中国能源报,2009-08-20.
[10]庄贵阳,谢海生. 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城镇化转型路径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15,(2):1-9.
[11]李明贤,刘娟.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替代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7-21.
[12]周五七,唐宁. 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技术经济,2015,34,(4):14-21.
[13]汪中华,成鹏飞.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区碳锁定及解锁路径[J]. 矿产保护与利用,2015,(6):1-6.
[14]林毅夫.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Unrhu G. C.,CARRILLO H. J. Globalizing carbon lock-in [J]. Energy Policy,2006,34,(10):1185-1197.
[16]杨玲萍,吕涛.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J]. 工业技术经济,2011,(4):151-157.
[17]屈锡华,杨梅锦,申毛毛.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J]. 科技管理研究,2013,(7):201-204.
[18]谢海生,庄贵阳. 碳锁定效应的内涵、作用机制与解锁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2016,32,(1):38-57.
[19]李宏伟. “碳锁定”与碳解锁研究—技术体制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3,(4):42-49.
[20]郭进,徐盈之.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3-118.
[21]钱洁,张勤.低碳经济转型与我国低碳政策规划的系统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4):23-29.
[22]赵莉,王华清. 技术锁定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华东经济管理,2014,(8):149-152.
[23]米松华.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126-128.
[24]周志霞. 林业市场行为与区域经济绩效的SD仿真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5]吕涛,张美珍,杨玲萍. 基于扎根理论的家庭能源消费碳锁定形成机理及解锁策略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4,(2):13-17.
Study on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 Restricted by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Lock-in
ZHOU Zhi-xia1,2
(1.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261061, China)
Abstract:The bounding obstacles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lock-in o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hindered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new-typ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made alternativ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new-type governing institution not effectively be fulfilled and spread, thus have severely impeded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process. This study creatively applied “Technology-Institution Compound” TIC structural pattern, deeply analyzed driv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from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gle, thought that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induced by market demand, extrinsic mechanism led by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oupled mechanism inter played by inner market elements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elements, their joint effects mad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esent the dynamic evolution under collective effects of multiple power sources. Besides this, we designed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pathways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 and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transform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gle, posed that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 change, and speed up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duction mode, to form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and institutional security for industrial re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us breakthrough practical restric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in producing process. Our results and practical tests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and suitabl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Key words:structural pattern of TIC; lock-in restriction; induce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transform;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2—0048—07
作者简介:周志霞(1975—),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计划项目(ZR2014GL010);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3GA74001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J12WG64)
收稿日期: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