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全球都在关注低碳经济,随后的经济论坛上第一次出现了低碳旅游概念[1]。低碳旅游是发展新兴旅游业的必经之路,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者碳足迹是构成低碳旅游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影响和鉴定旅游是否朝着低碳方向迈进的重要指标。目前广泛认同的碳足迹一词的解释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定义,认为碳足迹是某一产品或者服务从原始的购买行为的产生到销售和使用完成并且得到处理后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2]。旅游者碳足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当量排放量的估量值,并不包括旅游物质载体生产、制造和分发,和旅游管理部门等为旅游业正常运行而涉及到间接碳排放当量(单位:kg)[3]。国外学者在旅游业碳排放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公众认知、旅游碳足迹测度和旅游业碳补偿等方面展开了许多研究[4];汪宇明认为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倡导低碳旅游,全面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率先提出节能减排规划指标[5];钟永德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并做了实证研究[6];李鹏[7],王立国[8]、袁宇杰[9]等人分别测算了云南酒店住宿产品、江西省旅游业的碳足迹及山东省的旅游碳排放;邹永广构建了旅游景区碳足迹对环境影响的价指标体系,研究旅游者碳足迹对景区的环境影响[10]。国内外对旅游者碳足迹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对景区旅游碳足迹研究就更少。本文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者在景区内部产生的旅游碳足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具体调查、计算,得出运算数据结果,分析数据寻找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善和保护景区环境提供具体参考建议。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和龙海县滨海地带,介于 23°43′~ 24°21′N,117°24′~ 118°02′E 之间,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区,主要由香山、林进屿、南碇岛、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景区构成。公园海陆域规划面积约100 km2,其中陆地面积318.64 km2。景区海岸线全长18 km。目前由漳浦县三星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景区内部住宿设施有木屋别墅度假村和房车露营地,餐饮主要在状元楼和渔夫厝。同时,景区还有娱乐配套设施,例如网球场,豪华游艇和安娜洋酒吧等。
本文碳足迹计算的相关数据资料,笔者分别对负责景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模块的管理人员和经营者进行访谈和能耗调查。能源数据参考2006 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再结合景区能源使用情况折算。经济数据是通过对景区售票处和住房预定中心的访谈得知,再结合公式,进行碳排放计算。其他数据通过与景区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访谈得出结论。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各大媒体网络,景区官网等,查阅大量资料,找到与本文现有数据资料相适应的计算方法,结合滨海火山岛实际状况进行碳足迹计算。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本文结合滨海火山岛基本情况,对旅游者碳足迹计算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简化说明:
1.计算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如景点,餐厅、住宿设施及各种娱乐设施都是景区长期存在的(至少一年),具有长期性。对于景区极少数不定期举办的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篝火晚产生的碳足迹,以及景区无人使用的资源,如网球场,豪华游艇等,本文均不列入计算范围。
2.火山岛水资源丰富,消耗水的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少。本文不考虑水资源带来的碳足迹。
3.景区有木屋别墅12栋。木屋是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绿色建筑”,是唯一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木屋在建造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但不存在大量的“建筑垃圾”问题,还会大量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不破坏和污染环境[11]。由于木屋的吸收碳能力远远大于排放碳的能力,不产生污染性物质,因此木屋的碳足迹排放不计入计算范围。
“食”碳足迹测算主要是将游客人均食物消费量折算成能源消耗量,结合景区的年平均游客的接待规模得出结果。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趋向于度假游,由于景区度假村属于中高端消费,宣传力度不够,住宿率较低,平均住宿天数为一天,用字母D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第i种食物人均全年能源消耗量,d是游客的人均食物消费量,ρ是能源密度,P是每个游客的CO2标准排放量,0.16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E i是该类食物全年CO2标准排放量,D为人均住宿天数,M为景区年平均游客消费人数。
据调查,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景区年平均游客接待规模为13万人次,其中会在景区消费就餐人数为8.5万人次,人均住宿为0.37天。景区内餐饮经营主要有状元楼和渔夫厝。经过对消费清单和食材采购清单的抽样调查以及对营业人员访谈,得出其消费的大致数额。收集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食”碳足迹测算—食材Table 1 “Feed”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ng-ingredients
因此,“食”碳足迹测算在食物消费上的碳足迹E1 =9.24×106kg。
调查得知,火山岛是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能源的使用也有所限制。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电能、碳氢油生物液体燃料油和木炭。使用木炭能源的主要在渔夫厝,旅游者进行烧烤时使用。平均每个月的耗电量为9 000度,碳氢油燃料油使用约250 kg,木炭使用约30 kg。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kJ/kg)/7 000(kcal/kg)[15]。
表2 能源碳排放参考系数[16]Table 2 Reference coefficient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式中,C是能源碳足迹排放数值,Q i是各类能源的消费量,α i是对应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β i是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2是一年内的总碳足迹值。
由此得出景区餐饮部分每月的能源碳足迹数值结果木炭是4 298 kg,碳氢油燃料油是5 275 kg,消耗电能产生的碳足迹是7 065 kg。 每个月产生的碳足迹是1.66×104kg,则年平均的能源消耗量为E2=2.00×105kg。
景区“食”碳足迹测算主要集中在状元楼的食物消耗和能源使用方面。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得知,“食”碳足迹E=E1+E2=9.44×106kg。旅游者独立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足迹我们称为人均旅游碳足迹。计算公式为:人均旅游者碳足迹=旅游者碳足迹总量/旅游者规模。在“食”方面的人均旅游碳足迹为72.62 kg。
“住”碳足迹测算主要通过床位来计算,将住宿所有的能源消耗折合成床位数来计算,包括住宿带来的空调等住宿辅助设施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 i是每床每天的能源消耗量,D是当地的无霜期(漳州全年均为无霜期),M i是实际床位数。
通过对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住房预定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对从2013年5月份到2014年5月份的住宿统计结果得知,滨海火山岛年平均入住房间数量为3 458间,平均每天有9.47间房间被出租,共有89间房间,其入住率为10.6%。滨海火山岛位于海边,淡季和旺季旅游人数相差较大。旅游者若选择在情人湾沙滩或者景区内任何一个地方露营,都需要交付一定场地租借费。若选择在景区租用其帐篷,则需要交付一定帐篷租金和订金。因此,来访游客选择露营的并不多。相对本地旅游者而言,外地旅游者则愿意在情人沙滩湾露营,尤其是暑期和五月份到十月份的节假日期间。通过几日对景区露营情况观察和根据景区管理人员的描述,得出景区平均每天的露营帐篷数量有4.6顶。旅游者住宿情况统计和计算的结果,见表3和表4:景区“住”碳足迹总值为6.86×104kg,人均旅游碳足迹为0.53 kg。
表3 景区内部住宿情况Table 3 Accommodation inside scenic region
表4 住宿设施耗能情况Table 4 Energy consumption of accommodation facilities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定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景区内部。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对景区内部旅游者产生的碳足迹进行计算(旅游者从出发地到达景区所产生的碳足迹不在计算范围,因此不予计算)。景区的陆地面积318.64 km2。为方便旅游者,景区提供有10辆观光车(6V/80AH×8只电池,W总=38.4 kw/h),由6位司机负责,一人搭乘一次30元。车辆行驶路线固定,总路程为5 km。根据工作人员描述,通常12月份到次年4月份是景区淡季,6月份和11月份属于景区平季,而旺季是从6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节假日景区游客也会增多。平均每天每辆车行驶1次,则10辆车就行驶50 km路程,每辆车每天充一次电。景区内部交通除观光车外还有5艘渔船,在海岸和林进屿以及南碇岛之间行驶,使用能源是柴油。
观光车能源消耗及行驶情况见表5:
表5 交通工具耗能情况Table 5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nsportation
交通工具产生的碳足迹,根据公式:
由国际公认的二氧化碳转换质量公式进行转换:
其中,D为交通工具运营路程(km);L为交通工具的实际能耗量(kw·h);a为电力碳排放系数为 0.785 kg/kw·h。
计算出交通工具营运时的碳排放量。
渔船进出海岸和岛屿之间的情况见表6:
游船到两个岛屿行驶一次的碳足迹为:
平均一年的渔船碳足迹为:
计算得出,渔船的年平均碳足迹为Mc船=11.19 kg;MCO2船=4.08×103kg。
由此得出,交通方面的碳足迹总值为观光车和渔船的总值约为6.67×105kg,人均碳足迹值为5.13 kg。
表6 渔船进岛情况Table 6 Status of fishing boats into the island
游客的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的风景观光,林进屿和南碇岛的火山喷发历史遗迹参观相对会少些。同时,景区还有游客游泳,钓鱼等娱乐项目。本文对于安娜洋酒吧的旅游者碳足迹将折合成用电量计算。安娜洋酒吧月平均用电量为1 000 kWh。景区虽然有豪华游艇以及网球场,但几乎处于无人消费状态,本文不予归入计算范围。
式中,C i代表参与该类旅游活动的碳足迹排放量,N i代表该类旅游活动的年平均参与人数,P i代表每位游客参与活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7 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Table 7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of different kinds of tourist activities
酒吧年碳足迹=月平均用电量×0.785×12=9.42×103kg。
结合公式和表7,得知“游”和“娱”的碳足迹总值为7.17×104kg,人均碳足迹为0.55 kg。
“购”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购买旅游纪念品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漳州滨海火山岛的购物点主要集中在景区门口,由小商贩所经营,主要销售贝壳装饰品,零食,冰饮和帽子等廉价商品,尚未形成大型购物中心。本文将旅游者购物产生的碳足迹折算成购物点消耗电能产生的碳足迹。据统计,平均每天经营时间为12小时,共用电量为50千瓦时。
每天的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
计算得知,一年内因旅游者购物产生的碳足迹为1.43×104kg,人均碳足迹值为0.11 kg。
根据上述计算得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年平均碳足迹总值达1.03×107kg,人均旅游碳足迹值为78.94 kg。其中在餐饮部分的年平均总值为9.44×106kg,人均碳足迹为72.62 kg。住宿部分总值为6.90×104kg,人均值为0.53 kg。交通部分总值为6.67×105kg,人均值为5.13 kg。游览和娱乐部分为7.17×104kg,人均值为 0.55 kg。购物部分总值为1.43×104kg ,人均值为0.11 kg。
旅游者碳足迹的对比分析,详见表8:
表8 旅游者在6大模块的碳排放量对比Table 8 Carbon emissions comparison in the six modules of tourists
景区年平均总的碳足迹值为1.03×107kg,全年接待游客数量约为13万人次。因此,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人均旅游者总碳足迹值为78.94 kg。旅游者在旅游6要素中餐饮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91.99%。其次是交通,为6.50%。购物所占比例最小,为0.14%。景区单因素人均碳足迹值存在不平衡性且比例相差甚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景区内部的消费水平属于高端消费,相比其他五个方面,餐饮部分的需求相对较大,并且是团体旅游的不可缺少的消费产品。第二,景区的年平均游客数量少,大多数游客倾向于一日游,并且旅游方式多为观光旅游。对于需要额外交付一定金额的旅游活动,多数旅游者选择不愿意接受和参与。第三,景区各方面的收费较高,成为游客过夜和重游的最大阻力。第四,观光车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车辆的能源消耗较大。
(1)倡导清洁能源,减少餐饮碳足迹
从上文中得知,滨海火山岛景区内因旅游者带来的餐饮碳足迹总量达9.44×106kg,人均旅游碳足迹达到72.62 kg。交通碳足迹总量为6.67×105kg,人均碳足迹为5.13 kg。在旅游6要素中,餐饮部分的碳足迹在其中所占分量最重。景区应该加大对于低碳旅游的宣传,鼓励旅游者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同时,鼓励景区餐饮经营者使用新型环保可再生能源,限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能源,以此为参考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性能源的使用。
(2)发展区内低碳交通方式
景区内部陆地采用的交通方式是观光游览车,交通在旅游者碳足迹中年平均碳足迹值6.67×103kg,所占比例是6.50%。景区的交通工具为电瓶车,虽然属于环保型设施,但是由于景区对其不合理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也是交通碳足迹值较大的主要原因。尽管观光游览车带来的人均碳足迹值不是非常大,但是结合景区现有资源和景区状况,可减少观光游览车的数量。据调查,景区虽然有10俩观光游览车,但在淡季游客数量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游客对车辆的需求量并不大,车辆使用率也低。结合淡旺季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观光车数量,可提倡旅游者环保自行车骑行或者徒步旅游。相对观光车而言,游客更倾向于自行车。目前滨海火山岛景区内部设有自行车道,但是没有看到公共自行车及其停放场所,这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自行车旅行是一种既环保又健康的旅行方式,可以很大程度较少碳足迹的排放,改善交通碳足迹。
(3)开发可再生能源
滨海火山岛地处海边,长年受到海风的影响,风力资源和海洋资源都很丰富,但是目前景区对于风能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尚未考虑阶段。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风能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 000万kWh。风能也是成本最低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之一[24]。为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景区可对已有资源风能进行大力开发。同时,鼓励景区相关经营者使用风能,减少景区碳足迹排放。但是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景区原有生态环境,争取在保护景区的基础上进行可再生能源风能的开发利用。
(4)提高游客低碳旅游意识
景区在住宿方面的人均碳足迹值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提升的空间,主要从小方面做起,鼓励旅游者环保意识,提高其低碳旅游意识。对于住宿而言,可以鼓励游客自带洗漱用品,而尽量少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游客的低碳旅游意识也是发展低碳旅游,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针对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情况,减少旅游者碳足迹的节能减排策略主要集中在旅游者餐饮,交通,景区自身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住宿方面。对于景区不定期举办的活动,建议尽量避免露天KTV,沙滩烧烤等碳排放量大的活动。同时,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景区淡旺季游客数量相差甚远的特点,结合景区淡旺季游客人数和车辆需求,适当调整观光车数量,尤其控制旺季的车辆数量。注重由于旅游者消费或其他带来的碳足迹。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区,景区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待提高。切勿在景区内建造过多建筑设施,应该以生态景区为核心发展景区。
致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黄春丽在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等方面对本文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晓洋,卜燕红.基于低碳旅游理念的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8(4):21-23.
[2]罗 芬,钟永德,王怀採,等.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105-113.
[3]王怀採,罗 芬,钟永德,等.旅游者碳足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3-34.
[4]曹 辉,闫淑君,雷丁菊,等.近十年福建省旅游碳足迹的测评[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14(6):306-311.
[5]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 25(2):11-12.
[6]钟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等.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方法构建与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132-139,144.
[7]李 鹏,黄继华,莫延芬,等.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3):27-34.
[8]王立国,廖为明,黄 敏,等.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1,(5):121-124,168.
[9]袁宇杰,蒋玉梅.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旅游碳排放核算——以山东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3):1-5,8.
[10]邹永广,旅游景区碳足迹测算及其对环境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74-78.
[11]王云岭,杨 琴.倡导健康住宅理念推动木屋产业发展——关于木屋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3,(2): 78-79.
[12]李风琴,李江风,胡晓晶,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碳足迹测算与效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 16444-16445,16569.
[1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4]张坤民,温宗国,杜 斌.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5]贾丕建,邢学荣.能源审计中能源折标系数的确定[J].节能与环保, 2009,(12):23 -25 .
[16]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2006 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C]. 2006.
[17]梅煌伟,黄民生,张 如,等.基于NEP福建省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51-6753.
[18]周年兴,林振山,黄震芳,等.南麓列岛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8,(4):517-577.
[19]Gössling S, Peeters P, Ceron J P,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s[J].Ecological Economic,2005,54(4): 417–434.
[20]费芩芬,陈锦慧,钟菊文,等.旅游者碳足迹测度模型探析—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J].中国商贸,2012,(29):151-153.
[21]李伯华,刘云鹏,窦银娣,等.旅游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岳衡山为例[J].资源科学,2012, 34(5):956-963.
[22]梅建屏,徐 健,金晓斌,等.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研究[J]. 资源与环境,2009,25(1):49-52.
[23]孙玉洁,查良松.基于低碳旅游的旅游业碳足迹研究路径及方法初探——以芜湖旅游线路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28(1):88-91.
[24]李俊锋,马玲娟.风电形势及其前景展望[J].世界环境, 2009,(4):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