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随穗
在一家叫作7017的餐厅吃晚饭。餐厅装饰很别致,一进去可以看见一面啤酒瓶搭成的墙,白晃晃的,有点像一面屏风,把卫生间隔在后面。我走过去用力拽了一个瓶子,发现它被一股很大的力吸附着,根本拉不动。转一圈,看到窗格上摆放着很多上世纪的日常物件:音箱、黑白电视、唱片机、磁带播放机……另外,我特别留意到一台已经坏掉的打字机,白色的,按键上的字母排序跟现在的键盘一样,Q、W、E、R、T,下面由一根根金属条支着,手指放上去,一个个软软下陷,像碰到机关,带动金属条,撞击端口,哒哒哒,哒哒哒,上个世纪的声带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键坏了,仿佛时间卡在里面,怎么用力也拔不出来。那天晚上,我利用吃饭前的工夫,一直站在那里把玩这个稀奇物件,许多想法和画面在脑子里飞快地过了一遍。以前在南宋御街一家卖薰衣草的店里也见过一个,同样让我的手指逗留了好一会。说不清来由,我对打字机有一种特别的好感。可能跟写作有关系。打字机比起现在的电脑键盘,要纯粹地多,因为你没办法通过它去操控网络、游戏、股市等虚拟额外的东西,就是打字,最基本的功能,即时印在纸上,没法删改。打字机尤其能像钢琴一样让手指体会到什么是飞舞。我知道卡佛是用打字机写作的。嘀嘀哒哒,嘀嘀哒哒,我想象卡佛的那些诗歌和短篇小说是如何由一个个乏味的字母连接与组合起来的。当他打出简单的那句“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他正在吸尘”之时,一篇小说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打字机对卡佛而言,是长在身体之外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年,度蜜月的时候,卡佛对妻子玛利安说:“如果有一天,我必须在你和我的写作之间做选择,我会选择写作。”玛利安理解卡佛,她知道卡佛的意义建立在写作之上。后来她怀了孕,特意去外面找了一份水果包装工的差事,用得来的薪水为卡佛买了一台打字机。我后来想,卡佛的极简会不会跟打字机的操作不便有关系呢?能省一个字算一个吧,免得回头再来涂改,耽误工夫,卡佛或许这样想。
虽然没有使用过打字机,但在餐厅看见它的时候,隐约觉得史前跟它发生过关系似的,有想将它偷走的冲动。其实对它的印象,更多还是来自电影,作为一个道具,它跟黑白电视机、老爷车和电报机等等物件一样,最能够将已经消逝的时代气息重新拉回到银幕前。个别影片里,打字机如同一道闸门,间或承当起隐喻的功效。比如在那部经典的惊悚片《闪灵》里,打字机因为没有能够辅助作为作家的主人公生产出那篇预期的小说,使他心生郁结,差一点沦为杀害妻儿的凶手。另外一部叫《谜一样的双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里,也出现了打字机的身影,它同样被导演赋予了一些隐秘的涵义--检察官本杰明·艾斯玻希多退休之后一个人生活,这个男人有一脸漂亮的胡渣子和一串比胡渣子更加茂盛的往事。现在他坐在房间里,准备把一桩发生在25年前的奸杀悬案写成回忆录,只是笔一直没有找到记忆的准确入口,当第一页稿纸接近饱满之时,他发现文字与往事的衔接出现了偏差,于是将纸上那些臃肿的字母统统划掉,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十次都失败了。有天一觉醒来,他看见本子上有一个之前无意写下的单词:TEMO(我恐惧)。是一部25年前的打字机帮助他一一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与心跳。影片不断在两个时间层面间闪回,很慢很闷地讲述着。内容可以简单归结为:一个男人动用私刑将杀死妻子的凶犯囚禁达25年之久,这个意外的发现教育着行将老朽的单身汉艾斯玻希多:爱与恨竟可以在一个人心里纠缠盘绕如此长久的岁月。同时指引他打开了那扇当年没有勇气开启的情人的大门。艾斯玻希多发现,本子上的那个单词TEMO和打字机一样,都缺了一个重要字母,一个可以彻底改写个人史的字母,那就是A--TEAMO(我爱你)。
半年没工作,每天像个野人,胡子拉碴,沉醉迷途。上个月进入一家还不错的文化公司,老总说他们公司就是一块磁石,专门吸纳犄角疙瘩里那些天赋异禀的怪才,想想自己似乎不够怪,才也只是半瓶子,上了一天班,内心惶惶,跑了。联系了另一家公司,写剧本,拍留守儿童纪录片的。先前写了个样文发过去,一直无音讯,以为是圈骗文章的,作罢。后电话忽的打来,劈头说18号去江西玉山的偏远山区拍摄,每月为期20天,你愿不愿来?包吃住,转正工资5K以上。够诱惑人的。先答应了。再问夫人意思,她说随你便。只是她跟了了以后上下班无人接送,是个麻烦。电动车又不会骑,就买个自行车吧。呼呼去到垃圾街附近,花六十块驮了一辆二手车回来,轱辘太小,费力,8公里,少也得蹬半小时。加上她久不操练,车技生疏,摇摇摆摆,况后座还载个小子。根本放心不下。很矛盾。
心凉了下,眼睛也跟着凉了下,索性就不去了,那边也没再来电。哗啦半个月过去,又去浙大西溪校区里的一家知名出版公司应聘,六楼,还没电梯,一层层爬,够呛。就一个动作,拉链拉开,取出作品,恭恭敬敬递上,人家瞟了一眼,咕噜一声,全然不当回事。这年头能码字的人多了去了,就这学校,一抓一把,你谁?老总说考虑考虑,一周内给答复。我估计没戏。跟夫人说,现在我得贱卖了,谁要我我都去。第二天果然有买我的,招聘启事上写的是泰富专修学校,去了才知道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它兄弟单位招人,一家网络公司,做成人教育的,招的也非编辑(说满员了),而是记者。记者跟编辑也没多大区别嘛,人家说,你一搞文学的,采访还不会?初试过了,再总编面试。
带作品没?递几本杂志上去,也是瞟一眼,咕噜一声。《读者》?怎么还一个乡土版?八零后的五官,却一副七零后的气象。但人很爽直,快刀乱麻,唾沫星飞,以文学为基点,和我长絮慢叨了两三小时。说想当年他也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学青年,骨子里的血清高着呢,大学时舞文弄墨,诗文满天飞,进入各大报刊版面,一个月最多时搞到六张稿费单,入了作协领了证,信心饱满,自以为可以横刀立马,杀出一片光明,可一临毕业,还不是蔫了?去杂志社面试,人家问他对抄袭怎么看?他心直口快,瞧不起呗。人家说你连抄都不会抄,来应聘哪门子编辑?后来他又去应聘语文教师,面试的人问,你能写,但你嘴巴利索吗?再后来一作协领导告诉他,光谈文学不行,手段罢了,你得转化为生产力呀!他说得益于这句话,现在才“混”得风生水起。文章?早就不写了。嘿嘿。你得把腰包抻满了再来谈文学,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问你,你现在写作,一年能拿多少稿费?实话说。八九千?呵呵,我告诉你,我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弄个三五万。“你看那×××后来不下海了,还有那谁早就搞剧本去了,谁还埋头写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文章?不谈全国,单说江浙,写作的有多少?出书的又多少?千千万有吧,大浪滔滔,你想混出头?”眉目齐飞,花枝乱颤。转身去橱格里取出一个框子,展示给我看,裱好不久,墨还鲜着,说这是他最近写的一首诗:“新篁发雨后,嫩花×××;本是铮铮骨,何须蝶芳绕?”很深情地朗诵了一遍。牙齿咬住“铮铮骨”,舌头吐出“蝶芳绕”。
见我傻愣愣地没点表示,才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我脑子刷洗干净,又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粉红的纸,换一种方式敲打我。“我给你念几句小学生的作文吧”说最近他为一本小学生作文集作了个序,通读下来,为之深深惊诧,“生活细微处的经验以精准的语言呈现出来,恐怕很多专业作家也未必能做到”他开始一字一句地将语言翻译成声音:“春雨××××××××(忘了,大意是讲雨下个不停)一只鸟儿突然划过窗外的天空,叽喳叽喳,这时我才意识到--天,晴了。”注意到没,鸟叫--天晴了!再读:“雨水从树叶子上落下,滴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雨水滴到一只蜗牛身上,只见它头猛地缩回了壳里……”朗读完毕,他问:“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我不知如何作答。“反正我是写不出。”我得想办法附和一下,就说那只缩头蜗牛一定是孩子想象出来的。想象?不,不,不是,这是观察的结果。继续念:“《兰亭序》…灵动…抒情…仿佛王羲之内心里有几十个人在跳舞…编织成…交响乐…悠缓…疾驰…又既不悲伤,也不哀怨……”“怎样?相信出自五年级学生之手?一幅字,他能看出舞蹈,看出音乐,看出绘画,最关键的是,他还能巧妙地表达出来……我电话问了他们老师,说确实是原创,没抄袭…不过有没有模仿,说不准……”我,紊乱了,不知道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一次常规面试何以扯到《兰亭序》上?
不过顺着这些可爱的句子我倒是突然想起了今年五月在绍兴兰亭碰到的一个好玩的事。当时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正在兰亭旁模拟着曲水流觞的场景,男男女女列坐其次,酒杯流到跟前,举起饮尽,一觞一咏,咏得低调点是《静夜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夸张点便是哼哼哈嘿的《双截棍》。曲水旁在搞一个×××新书签售会,空地上支俩木桌,覆以红毯,上面笔墨砚台和十几本彩印的书,书名忘了,不过作者的样子还记得,脸就耸在书后边,男,四十来岁,平头,西装革履,那么斯文,那么油光灿烂,那么满面桃花。来了个戴眼镜的家伙,胖嘟嘟的,自称是博士,搁桌沿儿站立,双手架胸前,夹一雪碧,问他,您这书是写兰亭的?作者点头。那您从事什么工作?兰亭管理员。喔,那《兰亭序》您应该背得熟吧?噢,马虎,马虎……看,别紧张,不是让您背,就是想跟您探讨一问题--这“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的“修”字作何解?额……周围围上来一拨人。这……又围了一拨,我也在内。那签售的作者脸刷的红了几寸,耷个头,左瞄一下,右看一眼,我猜他一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胖博士很邪恶地闪过一丝笑,又问,那么这个“禊”指的又是什么?又是一阵呜呜呀呀,支吾不详。博士依然不肯罢休,接连抛出一连串问题,脸上拂过诡异的笑的痕迹,那腮部的肉松脱脱的,要得意地掉下来似的。弄得博士女友也看不下去了,低手扯他后背的衣服,要支他走。博士意犹未尽。
该作者最后只好坦言:我不知道--那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冷的热闹。那天本想顺口将这热闹说给眼前这位面试官听听,句子刚到牙缝口,不料他说:“等你准备将文学才华转换为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再谈吧。”我回到大街上,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市声如沸,但等同荒原。
下午在网上看了几幅阿尔钦博托的肖像画。构成脸庞特征的材料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一些事物,像果蔬,花朵,叶子,鱼,家禽,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物种。这些画作似乎都在印证一个主题,即局部之于整体的意义。比如嘴唇,他使用的借代物是两个蘑菇,侧脸的话,则是两枚桃红的含苞未放的花。鼻子是胡萝卜,脸是两个大石榴,眼睛则是撑破的像板栗一样的壳状物。几个或十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凑在一起,瞬时就兑出了一张怪诞又具有某种意义指向的脸。肥胖、严肃、奸险、俏皮、优雅、学究气、等等。这类指向都是建立在阅读者“宏观”基础上的,如果拉伸镜头,盯着某一局部看,比如鼻梁、下颚、颧骨、额头等处,这类在立体基础上建立的指向则会统统破碎,消亡掉。单独把两瓣肥硕的蘑菇并在一起,能有什么意义?
由画类推到生活的层面,我觉得视角则恰恰应与观画的方式相反。阿尔钦博托的画,必须远观才有效果,才能拿捏到从微处渗透出的味道。如果把生活的界面看作一幅画,就我的印象而言,很多人的状态都是蹦蹦跳跳的,妄图跃出画框,到另一番天地去。当然,这类人也包括我。他们很像一颗颗劲头十足的橡皮跳球,直线式的位置更迭为他们内心制造了摇摆的假象。更多的情况是,年岁徒增之后,弹跳力减弱,他们意识到画框外复画框,于是干脆更弦易辙,放弃了念想,便就地为牢吧。昨天晚上我在小区巷口看一个中年男人烙手抓饼,他握着一把银光的铁片夹子,隔一会,为饼翻一次身,压一压,每一个动作都有条不紊,似乎在对一张饼施刑。饼嗞嗞响,发出一种油腻的辩解的求饶式的声音。在这过程里,我和中年男人相互问询了下来历,聊了几句不咸不淡的话。我觉得手抓饼和中年男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对应。呼喊对于他,早已成为一种过时的生理反应。过去那种勃郁的本能,经过时间的磨耗,也逐步瓦解掉了。可以说,生活的声色俱厉逐步将他还原成一个本本分分的人,一清二白,就是烙饼,卖饼,糊口过日子。呼喊?比如饼,是扭转不了什么的,最多贡献了自己的浅薄。得隐忍着,多卖一张饼,儿子的学费压力便减轻一分。生活的壳,机械而坚硬。冷。如果说一个写作者利用喊疼的方式能博得一些眼球和声名,换作他,除了被嘲讽,还能有什么?饼嗞嗞嗞呼喊得更勤勉了,他在饼身上刷了些茄酱,要不要辣椒?加一点吧。他略略涂了一层绛红。折叠,打包,入袋。我捏着手抓饼,边嚼边往居所走去。再读有限的几页书,抽几支烟,捡几粒心事,这一天,便算饱满地结束了。
算下来,我在周家园居住有近九个月时间了。初来乍到时感官表现出的那种无微不至的柔情也在一日接一日的重复练习下褪去了显赫的表皮。练习,是相互的。菜市场的铺主们都渐渐熟悉了我的脾性,比如杂货铺的小老头见我来了,二话不说,便给我称两斤白米,塑料袋用素白透明的那种,他知道我对蓝色袋子的气味过敏。菜市场东面的蔬菜摊位是一对富阳的中年夫妇在经营,啊,富阳?郁达夫就是你们那的呀。不认识?他们嘿嘿一笑。由于某种私下里贯通的因素,之后我常去郁达夫老乡那里买菜,且十分专一,八个多月来只关顾这一家,发展到后来,我甚至觉得,买个土豆称二两毛豆要是不到他们那去,简直就是不道德的。偶尔买不到想吃的菜,到别的摊位瞅瞅,也得下意识避开他们的目光,做贼似的。常来常往,便熟悉了,零头也都给我去掉。他们说,小伙子可真节省啊。他们又说,昨天半夜我们去运货,看你一个人坐在马路中央,没出什么事吧?他们还说,真想不到你年纪轻轻就当爹了。他们说着说着,大半年的时间就像烟灰,倏忽就碎屑一地,灭掉了,没有了。
当我试图在文字里重演一遍时间,才发现自己网捞生活碎片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构成时间的基本零件从记忆的网格里漏掉了,仅存的只是事件,宏观的,长条状的,粗枝大叶的,没有气息,跟新闻的属性相一致。太想离开画框与意识不到画框存在的人,本质上也是一致的。近日来,通过频繁的阅读与写作,我渐渐为自己在画框里找到了一个均衡的定位。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窜出了两根类似于蟑螂触须的东西,顺着触须的方向,我在精密而庸实的画框内部发现了一些有别于以往的内容。一周前的柏油路街面上突然多出了一束目光,暧昧的,发亮的,像藏在街景暗部的一枚几可忽略的玻璃碎片,将日常普通的太阳光线反射过来,瞬间便博得了眼球的关注。那是一爿低矮的房子,躲在几棵梧桐树后面,与马路之间匀出了一小片空白的区域,因为滨江区这两年发展迅猛,人口繁衍得也快,这些小格子房间一时间都成了抢手货,一概被主人盘租出去了,用做早餐店,小卖部,电动车修理铺,小广告门店,或别的什么。平时上下班路过,也不见有什么异象。只是在上周,两个早餐店之间突然间多出了一个小房间。平时卷铁门都拉拢着,在常人眼里,自然就成了不存在。那日卷铁门意外拉起,现出一扇门,门口站着一个女子。天冷气清,她就那样站在门口,裹着一件白色紧身的羽绒服,眼里交织着含混不清的内容。当时我正下班经过那条路,将自己隐身在帽子里,直到出现在她的视线里,灯光从门内扑出来,将阴影覆盖的柏油路还给了光亮。我记得当时我们相互对视了好几秒,直到在各自的视野里消失。我似乎在一瞬间便清楚了她眼神里传达出的信息,很黏稠,像麦芽糖的丝线,有一种天然的吸附力。这种对视持续了好几次,都在我上下班的途中,我总觉得那束目光试图把我拽进那门洞内。由此我基本可以确定她的身份了。只是那张脸倏忽地出现,又在几日后倏忽地消失,我始终没有看清它的轮廓。卷铁门拉下,将那间小格子房子重新还给了虚无。
这种种指示不明的迹象,如电影的胶片,黑的,打着皱卷,短暂放映后便一闪即逝,让人觉得生活这个大熔炉里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须臾之间便消殒了,或者说转化掉了。身份的转化也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存在如同于水与黑的关系,个体与历史原本是至清至白的,经由各种事件的渗入,混淆,逐渐发浑,腐黑,变得驳杂难辨,索雷丝库那首诗里说了这层意思,他尝试通过一次洗手的简单过程塞入历史的恢宏与斑驳感。彼拉多洗手,洗出了十字架上的耶稣,洗出了十字军东征,洗出了烟、火药、煤渣,洗出了现代的黎明。实际上,不管洗出的是什么,它们一概被诗人归类于黑,历史的黑,存在的黑,干净的黑,肮脏的黑,明媚的黑,喑哑的黑,附加在人性之上的黑。异物。以那名陌生女子为例,我想她先前的职业有可能是一名销售员,或者附近厂区的普通职工,比如阿里巴巴,或者别的纺织厂服装厂什么的。再往前推,她肯定曾是一名不解世事的学生,长辈眼中的乖女儿,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她或许还做过发传单、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兼职。但她后来发现,这一系列工作既费唇舌体力,所带来的成效也无法追赶上自己与日俱增的物质需求。于是某一日,在谁的诱导下,她便干脆跨入了目前这项边缘职业的行列。当然,只要她回到老家那扇木门内,在父母眼里,她依旧是个懂事乖巧的女儿。两种身份在她体内相互交织,碰撞,在一道横生的心理幌子下,甚至相互抵消了。身份转化最初的忐忑,焦虑,也在日复一日的意识敷衍下,淬成了一束饱含色泽与形而下指向的目光。
这类转化类似于谷壑深处的暗流,在各个层面发生着,却不容易被人察觉。比如一颗烟头,通常情况下,火灾是它最轻易发生转化的方向。偶尔,它也能导致某种生活环节的失误与错位。上周五我随公司一位副总去外面办事,坐的是他新买的比亚迪轿车。我极不喜欢这个人,便坐到了后座的位置,与之划开几尺距离。路上见他抽烟,刺得我鼻子痒,我也摇下车窗,点上了一支烟。窗外浮光掠影,风呼啸而入,烟在指尖燃烧得更加迅疾,很快只剩下一截黄黄的过滤嘴,准备扔掉,车窗再摇低一点,手悬在玻璃上一松,没曾想又被风裹回了窗内,掉落在车门与后座皮间的夹缝里,烟丝丝向外冒腾,根本无法取出,我有点慌了神。这可是人家的新车呀。停车,停车,快。车刚好在十字路口,他说你什么情况?烟、烟、烟……烟头,掉、掉车里了。哎哟妈嘞你个浑小子,怎么坐个车都坐不踏实,可是有毛病啊,抽抽抽,这一会功夫就不能控制控制?还看我干嘛?赶紧打开车门呀!瞎倒什么水啊你!车在路边停下,我打开车门,烟头顺势滑溜了出去,他嘴里的惊涛骇浪也顺势收敛了。车继续前行。不清楚我心理是否真有问题,刚才他那一番窘态和一浪高过一浪的骂声,竟让我产生一股十分邪恶的快感。稳定情绪后,我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车祸。随之而来的便是两辆车相撞的场景,安全气囊弹出,车身扭曲不堪,狼藉一片,伤口,血……我不敢往下想了。这颗烟头或许仍在他的头颅里燃烧着,极有可能使他走神,酿造类似不测。事实是,我擅自夸大了一颗烟头的"叙事能力"。但它在后来的十多分钟里,确实导致了几个环节的错位,比如车况不稳,呈现轻微的摇摆;比如他将车莫名其妙开进了左车道,由于道路空旷,在前行好几百米后他才察觉到,随后掉头;再比如车开到庆春隧道口附近的红绿灯下时,转向绿灯还未亮起,他便挂挡加油门试图左拐……烟头虽未最终转化成一次车祸,似乎也徘徊到了事故的边缘地带。我在后座,暗自嘘唏。
两天之后我突然间被这家叫艺阁的公司解雇了。我想这应该和烟头没多大关系吧。
最近我在网上学了几个魔术,回家就让夫人假扮观众,一个人手脚笨拙地操练起来,居然也在一瞬间让她的眼神迟疑了一下。其中一个是让硬币消失的魔术,道具是一张白纸、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和一枚硬币。三样事物,再简单不过,经创意巧妙组装,就形成一出微型的悬疑剧。这个过程,与诗的产生模式相似,每个成功的魔术师其实都是诗人。魔术,诗,都是一种创造力。这种能力未必要形成某种形式的作品,单单拿来调剂生活也是一种绝佳的释放途径。
通过硬币的消失,我想到了两栋公寓楼的消失。与我的住所隔着500米直线距离,平常,我只要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在空旷房子普遍低矮的城乡结合部,它们显得异常凸出,咖啡色,薄薄瘦瘦的,远看过去,像随便粘在半空的两张硬卡片,风一刮就要倒似的,我为此时常隐隐担心。我的担心没有来由,事实上,我只是偶尔在窗边抽支烟时,这样一个念头才会蹭着我的头皮飞过。然后,当我回到卧室,便雁过无痕。直到昨天晚上,我再次倚在阳台窗口,发现两栋楼忽然消失了,像硬币一样,被哪个魔术师变没了。我并未为此感到惊奇,很显然这是由雪夜的雾气造成的。我只是感到自己轻松了很多,身体也仿佛微微变轻了,是的,楼消失了,被雾一笔抹掉,不存在了,我对它隐隐的担心也就相应地勾销了。
这很奇怪,夫人从卧室出来,我和她分享了这一瞬间的感受。并且顺势说到了写作上的事。这样的感觉太微不足道了,太虚弱了,跟“没有”没有什么区别,谁会去写呢?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谁愿意看?是的,毫无价值。这样想的话,那么杜尚的小便池就更无聊了。塞林格的香蕉鱼也寡淡无味。刚才重读了韩东早年那首《常见的夜晚》,简白如水,似乎也没多大意义。只能说,相对而言,我比较信赖无意义。可能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我在报社上班,经常一遇刮风下雪,报纸就神经错乱,紧跟着风雨缠绵、凯歌高唱,每一个字都像患了羊癫疯,没法正常行走。矫枉过正的结果是,我喜欢上了在无意义中提炼某种能与我的神经系统构建联系或者隐秘发酵的元素。
前天下午,我带着夫人与四岁儿子出去玩,儿子开着他的玩具车冲锋着。我们走路。不着急。这样的出行方式很放松,容易曲径通幽,到达一些陌生好玩的地点。上次我们就在一个废弃材料仓库的后面找到一个小山岗,山由挖掘运河时产生的淤泥垒成,河打盹,石拱桥通之。如今,荒坡已成色块分明的菜园。儿子用一把塑料锹把一个劲儿地铲泥巴玩,我和夫人便从泥巴聊起,聊到种菜、工作、薪酬、漂居生活以及未来的去留问题。我们在山岗上一边吃板栗一边说话,说了一两个小时,身体四周都是灰蒙蒙的楼,唯脚下绿意鲜活,萝卜青菜自由生长。光是回忆这一幕场景就让我内心痒痒。我想,十年,二十年后,最让我惦记的也会是这样一些庸常、平淡、无聊、普通、散漫但又散发着某种光泽的日常场景。无需楼梯这枚道具,我们便把身体的海拔升高到了10米的高度。脱离了黏腻的烟火气,又不至于玄虚和高蹈游离,精神维度始终处于可控的标尺内。遗憾不会写诗,只能心里将那一幕兑换成一首诗的模型。逢周末,我们便以这样的方式行走。
上周日,在一个离出租屋不远的村子看见一堵年迈且破的墙,它褪了好几层皮,却很固执地维护着一栋老房子的完整性,以及时代的某种尊严。在一条蓝而微浊的运河边发现它后,我站着观察了一会(对于此景,我怀抱着天然的兴趣,并非所谓的写作意识驱使)。我发现这堵墙或者房子很艺术范地混迹在一大片居民房中间,高调宣扬自己的行为美学,可能早已引起城市建设者的警觉。我深知,它的命运是多米诺骨牌中似的——很快就要轮到它了。因为旁边就是另一堵墙的遗址,那是它的兄弟,约莫坍于一年前。一些事物可以佐证它的存在,比如散落的砖块、鲜嫩的杂草和一张旧式沙发。沙发呈灰黑色,肥大,无神,歪在一个土坡上,臃肿的皮肤上裂开了几个洞,此外大体完好,修补后应该仍能使用,或可用于展览(前提是沾染了某名人的气息)。
作为一个看起来疲劳过度的家庭零件,你可以通过它与其他细节图构出一个家庭的基本雏形,可能是五口之家,他们中,至少有一人每天与房子保持23个小时的亲密接触,其中大半时间还是在沙发上度过。沙发,这种柔软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一种轻度的慵懒和沉闷。它的生命意义在于迎合人的身体,吸收沉积人的乖戾、懒散和无为,并保持弹性地活着。我觉得,作为一个油盐茶酒之外还有所追寻的人,房间里最好多摆放一些硬朗的东西,比如长板凳、木床、座钟,以抵御身体零件的疲软。
在那片废墟上,除了沙发,还有一条黑狗。我说不出狗的名字,只记得它那双毛茸茸的因无力竖起而耷拉着的长耳朵(忽然冒出“耳朵把耳朵遮住了”这个奇怪的句子),以及两束凶神恶煞的眼神。它被铁链拴在三根木条斜搭成的架子下,见我靠近(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何要靠近它,可能出于一种无聊吧),忽然一跃而起,扑将过来,把我的魂胆吓飞足有七寸多,整个身子没经我同意便剧烈地颤了颤,顿时丧失了一个父亲应起码持有的稳重感(儿子就在五六米外)。迅疾,它便被铁链狠狠拽了回去。之后又几次试图扑过来,均告失败,气急败坏地望着我。我站在距离它活动半径外一米左右的位置,见它怒不可遏,却无从倾泻,突然得意起来,起了和它玩困兽之斗的念头。夫人与儿子已溯小运河而上,消失在房子的后面。我仍在原地,削尖了嗓子,舌头曲卷,模仿那条黑狗的吠叫声,汪、汪、汪,粗暴而有力,并拉长愤怒在脸上的尺寸,瞪大眼珠,甩动肩膀,势若猛虎,做欲扑状。
我与狗对峙了一分钟。我向它展示人类群体中最经典的一种心理与行为样式——小人得志,幸灾乐祸,虚张声势,趾高气扬……它竟忽然怕了我,眼神收缩了一下,紧跟着,脑袋、腿和它躯壳里所有关节、器官和神经都怯怯地往后缩了半米。这半米距离和那束收缩的眼神,是黑狗向我泄漏的重大破绽。我抓住黑狗欺软怕硬的特点乘胜追击,继续吠叫着,我承认,我在吠叫的时候确实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条狗。在我伪装的强大与愤怒面前,黑狗渐渐俯下了身子,撤走了方才那具愤恨不安的眼神,再未吭声,只是,仍警觉地看着我……这时,我终结了游戏,以一个骄傲的胜利者姿态大摇大摆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