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新民周刊》中,嘉禄兄的《黄河鲤鱼焙面》一文不仅看得我食指大动,也勾起我对河南延津的思念。延津县在黄河的北岸,盛产优质蛐蛐,近年来因为名将辈出而使沪人趋之若鹜,每年秋天此地即沪语哓哓,人头攒动,收虫名镇朱寨、黄楼等地一入夜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人声嘈杂,一房难求,你必须提前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预订,我们就曾经成功地在朱寨预订了一家食宿兼备的旅馆,叫“天香食府”,屋内空调电视俱全,最关键的是盥洗室干净,在内地这其实够好了。
但看官千万别以为在下是专业的虫迷,事实上我只是一名票友,私心以为苏东坡黄山谷乃至梅兰芳盖叫天都喜欢蛐蛐而附庸了一下而已,所以收虫是假,到河南广袤的原野饱览一回青纱帐的秋色,度个秋假才是真章。
天空是琉璃的蓝。离“白露”还有三天,秋气浩荡的豫北平原已初呈长空雁阵,万物霜天之象了。
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悠闲惬意的日子。首先此地多西瓜而无蚊蚋,饱睡之余起个早,晨雾未散,青纱帐一望无际,空气甜爽,鸡鸣狗吠,云雀高啭,赶着晨凉,信步踱去,鞋面都是露水,蛐蛐儿的早市人声鼎沸,匆匆看了几批虫子,就回府吃早饭,油条大馍稀粥,外加著名的“延津火烧”, 火烧是豫北一绝,浑圆如饼,色如紫铜,中间鼓凸,素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而驰誉南北。
不久就是午饭,记得第一顿在天香食府吃到“红烧黄河大鲤鱼”时,我们都惊诧于老板娘的表情淡定:“是正宗的黄河大鲤鱼啊,咋啦。”
那口气好像上海人吃泡饭一样稀松平常,老板娘叫李静,很实在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盆中之物的口感骗不了人,和“延津火烧”一样,外焦里嫩,细腻鲜美,毫无土腥味,于是大家要求去厨房看看,虽然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郑州尝过“黄河鲤鱼焙面”,但黄河鲤鱼究竟长得怎么样、和各地鲤鱼究竟有何不同,据说懂行的,一看就知道,你就是把它和各地几十种杂鲤混在一起,仍能轻松辨别,所谓“金鳞赤尾,体型梭长”,黄河大鲤鱼的鳞片都是金黄色的,头部乌青色,腹部呈象牙白而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这种特征是杂鲤非常难以假冒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标识几乎是独门暗器,那就是“天下鲤鱼皆双须,唯独洛鲤有四须”,你说奇也不奇,于是到得厨房,大家面面相觑,鱼在缸里喘着哪,长相跟传说的一模一样。鱼唇左右四根须。
第二天,我们观摩大厨手艺,先将鱼身两侧剞成瓦楞花纹,放入葱、姜、料酒、盐,腌10分钟;将鸡蛋、芡粉调制成糊,把腌好的鱼挂糊炸透;锅内留油,放入配料炒香,再下调料,加水,大火烧5分钟时翻身再烧,待汁烧剩1/3时,放入香油,撒上香菜出盆。这中间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厨师腌鱼时,先倒提鱼尾,使刀口张开,将细盐撒入刀口稍腌,然后再浸入葱、姜、料酒,他说,黄河鲤鱼肉板厚,非此不能入味呢,我们就此要求天天吃黄河鲤鱼,炖的、蒸的、炸的、溜的,油泼鲤鱼、糖醋鲤鱼、煎酿鲤鱼、酱焖鲤鱼、葱油鲤鱼……论收虫,我本就是个业余的,到后来干脆没有心思收蟋蟀,专门吃鱼,直吃得个昏天黑地,吃到大厨技穷。
便宜呀,这黄河鲤,2斤多重才40元1条。街上到处都是。
在延津的最后一天,我们走上了高高的黄河大堤,一望无际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6.4万亩的保护区内,有4万亩的港汊湿地,正是这无数的沟壑渠塘,拱卫着国家级的黄河鲤鱼原产区,放眼但见万木撑青,浊浪滔天,黄河开封段鼓起那庞大的“豆腐腰”,如万匹金缎,向东拥去。
李白有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延津的日脚(沪语,意同“日子”)真好过。食有鱼。还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