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学前教育质量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健康、快乐、自主地发展,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探索与研究的主题。在幼儿园层面,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有效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
一、对教师课程意识及其价值的理解
我们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指的是教师将自己视为课程建构的主人,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具有正确的课程意识,对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幼儿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提升教师在课程建构中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幼儿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基本原则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和幼儿对课程有选择权,并决定课程进程。课程是教师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发起、持续参与并积极探索的过程。
2.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常常纠结于“教与不教”,纠结于“如何在孩子快乐的基础上支持其发展”。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要把握的基本思想;课程包括有计划、有目的的各领域教育活动,更包括基于幼儿发展特点的、即时生成的游戏,这是教师应有的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如果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就会努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为幼儿的发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实施课程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3.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
课程不仅是幼儿园提升质量的关键点,更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营养餐”。笔者认为,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决定了课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是遵循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的,是符合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学习特点的,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而这样的课程对幼儿发展是有意义的,能够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课程意识的多重价值,决定了在实践中我们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将课程视为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且要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二、教师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的主要策略
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行为,进而有什么样的孩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就要相信孩子是自信的学习者、有能力的学习者、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有效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
1.孩子是自信的学习者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就要相信“孩子是自信的学习者”。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我们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以儿童的心灵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为中心”;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长点给予支持,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成为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子受电视剧的启发,想在桌面游戏中搭一个明朝的建筑物。他用放倒的小积木代替跪拜的大臣,用很多层积木搭成高高的龙椅,让“皇帝”坐在上面。搭完主要角色后,他特别想搭建一座供“大臣上朝”的宫殿,但如何搭建宫殿的“盖顶”成为他面临的挑战。他自主尝试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在一旁静静观察的教师纠结起来,要不要告诉他“四周的‘围墙要一样高,搭在上面的长条积木才不会滑下来”,或者在旁边搭一个类似的建筑让他模仿?最后教师还是忍住了,什么都没有做。而那个男孩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兴趣未减,他一边继续尝试一边嘟囔着“怎么回事”,当他第三次在“围墙”上放长条积木时,长条积木险些又滑下来,幸好被旁边的小朋友扶住。这时,他低头看了一眼,发现长条积木与矮一点的“围墙”之间有一个大缝隙,便惊喜地说“有了”,只见他塞入两块小积木,房顶终于盖上了,一座“明朝宫殿”竣工了。那个男孩虽然没有清晰地理解“四周的‘围墙要一样高,搭在上面的长条积木才不会滑下来”的原理,但他在搭建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与经验。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前几次的尝试均告失败,但小男孩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而是饶有兴趣地继续探索。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是自信的学习者。
2.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观看”“微笑”“点头”等都表示对孩子游戏的支持,这也体现出教师的课程意识,那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是自主的沟通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在这种课程意识的引导下,教师会支持孩子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从而促进课程的动态生成,使孩子成为课程的小主人。
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当孩子们按着自己扮演的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微笑地注视着;当孩子们“脱离”游戏,有潜在“冲突”时,教师可以向孩子点头示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交流沟通方式。在一次中班区域游戏中,教师一直在静静地观察孩子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当“小厨师”费力地拿着大茶壶倒水时,教师并没有帮助孩子去倒水或者向孩子提出“建议”,而是默默地托住了大茶壶的壶底。后来,我们看到那个“小厨师”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游戏,在整个过程中都很投入,很积极主动。正是因为教师有“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意识,在孩子的学习碰到挑战时,教师没有直接指导,更没有包办代替,而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孩子的学习是连续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整体,其发展是系统的,其学习过程是连续的、不可割裂的。如,上述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游戏过程,帮助孩子们梳理游戏经验。其中“小厨师”很自信地回顾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游戏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他有一定的游戏目的——为他人服务,开始时他选择在“甜点屋”为小朋友们做点心,后来虽然转向“送水”,但仍是为他人服务,并且这一游戏是孩子自己生成的。当时教师秉持“孩子的学习是连续的过程”的课程意识,尊重孩子的想法,没有要求他回“甜点屋”游戏。
总之,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在游戏中有效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既要关注孩子当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孩子长远的发展;既要关注孩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同时要尊重孩子不同的学习节奏。
三、对教师课程意识的思考
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要在实践中转化为支持孩子、成就孩子的力量。我们一直在思考“谁来成就孩子”,答案不是教师,也不是家长,而是孩子自己,孩子具有自己成就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发展的内驱力,给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发展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孩子长远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想法的、有能力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都是一次独特的发展之旅。每天发生在孩子中的故事,都是幼儿园课程的呈现。而教师的每一次注意、每一次识别、每一次回应,都是其课程意识的体现。总之,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课程意识的体现,是教师观察与分析孩子发展水平的主要抓手,同时是教师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