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超
发生了什么
在中班活动区里,小瑜(视频中穿红背心者)和小巫(视频中穿黑背心者)在各自垒三色方块(即原木色正方体积木的六个面分别贴有红色、绿色、蓝色的圆形和红色、绿色、蓝色的正方形图案)。小瑜垒了约10块积木,说:“我的已经搭好了!”小巫回头看了一眼说:“我搭的比你搭的高。”小瑜并没有作出回应,而是继续垒第二个。
小瑜垒的积木倒了,他将积木收拢后,一边将积木摆进一个小盒子一边说:“我在这里面搭,因为我刚才那样搭有点不稳。”小巫回应道:“我搭的很稳的。”小瑜按照绿圆形、红圆形、绿圆形、红圆形的顺序将积木依次排列,并对小巫说:“你看,还可以这样搭小火车,你想搭吗?”小巫回答:“不要。”就在这时,小巫垒的积木也倒了。小瑜继续建议:“你看你搭的不是也倒了吗?要是这样搭就不会倒了呀!你要用这个吗?”这次小巫同意了,说:“我要搭小火车。”小巫将一块蓝方形一面朝上的积木放在一排积木的末端,小瑜马上纠正说:“这个应该是红圆形的。”他将积木翻转成红圆形后说:“红绿,绿把红接住。”小巫立刻将绿圆形一面朝上的积木排上去。两个孩子一边念着“红绿”,一边按规律将积木排下去。在绿圆形的后面,小巫又放了一个绿圆形,小瑜笑着说:“红绿绿啊?”小巫马上将绿圆形的收了回去。接着,他又放了一组红绿圆形。小瑜看了整排积木说:“红绿红绿。”说完后和小巫一起将所有积木打乱。
两名幼儿重新开始各自搭积木。小瑜一边说“红红绿绿”,一边按照两个红圆形两个绿圆形的顺序摆放积木。小巫放了两个蓝方形和两个绿方形,说:“我是蓝蓝绿绿。”小瑜在回应小巫时摆放了一个红圆形和一个绿圆形,他观察了一下自己摆放的积木,将积木绿圆形的一面翻转成红圆形的一面,并接着排下去。小巫拿起积木随意翻转抛着玩,过了一会儿,他看了看小瑜搭的积木,便将自己的积木打散,说:“我来帮你搭。”小瑜嘱咐道:“我是红红绿绿哦,不要搞错咯。”“两个红两个绿。”小巫按照小瑜的排列规律和小瑜一起接着排。排了三组后,小巫拿起散落的积木说:“我们要搭另外一列小火车了。”小瑜按红红绿绿的顺序继续搭着积木。小巫则在一旁搭了一列小火车,后又继续和小瑜一起按红红绿绿的规律排列积木。小瑜拿过小巫拼搭好的积木,接在整排积木的末端,并将其顺序调整为两红两绿。
学习了什么
对小瑜而言,首先,他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合作能力。在改变玩法时,他并不是一个人默默地玩,而是热情地向小巫介绍搭小火车的新玩法,陈述新玩法的优点,多次使用“你想搭吗”“你要用这个吗”等问句邀请小巫加入自己的游戏。在小巫第二次加入游戏时,他又立刻向小巫介绍了自己排列的规律“红绿红绿”“两红两绿”,使小巫能够更好地了解游戏规则。其次,他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了强大的纠错能力。他运用已有的模式经验排列积木,表述模式,他在排列中出现了“红绿红绿”和“两红两绿”两种模式。在搭第一列小火车时,小巫搭错了两次,小瑜及时发现了小巫的错误,并通过语言提示、调整积木等方式帮助纠错。在排第二列小火车的时候,小瑜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观察、思考进行了调整。当看到小巫多次出现排列顺序与现有模式不符时,他通过翻转积木的面及时进行调整。再次,他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规律的小火车。刚开始邀请被拒,合作中同伴出错,之后进行短暂的平行游戏,最后同伴自顾自搭建新的小火车等小插曲都没有影响他搭小火车的游戏行为,他始终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搭着小火车。
对小巫而言,首先,他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性。他在自己搭好的积木倒塌时欣然接受了小瑜的建议,和小瑜一起搭小火车;面对小瑜的纠错,他大笑着接受,并进行调整;看到小瑜搭建了两红两绿的小火车,他主动要求加入游戏。其次,他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两次搭建小火车的模式都是由小瑜设想好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模式的识别和运用,尽管存在放错的情况,但总体上他能较好地辨识不同的模式并按照这样的模式排列积木。
下一步该怎么做
很显然,在这次游戏中,小瑜有着良好的合作意识,因此之后可提供两两游戏的机会,以继续观察小瑜在不同活动中与同伴合作时的表现,确定小瑜是否有着稳定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要持续观察小巫在不同活动中面对困难时的行为,如果小巫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放弃的现象,那么小巫就可能是一个怕困难、耐挫折能力较弱的孩子,就要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其耐挫折能力。如果小巫仅在数学活动中怕困难,则应考虑通过开展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等形式增加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小巫探索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