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斌
【摘 要】论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仅凭课堂上、教材上积累的经验无疑是不够的,所以适度地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显得十分重要。也正因如此,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兴趣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实现由“阅读”向“悦读”的转变,从而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鸡汤”,获得个体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本文撷取了几个案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重要的学科教学目标,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达成以上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往往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因素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营造集体共读的氛围,逐步使学生经历由“亲近”到“沉浸”的过程,从而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案例一】利用课堂主阵地,以“情”激“趣”
读书的兴趣重在激发。不是交给孩子一本书,然后告诉他们:“你读吧!读完后把你的体会写出来。”他就会读了,而是需要教师的不断激发和引导,并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教师动情地、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学生为刘胡兰面对铡刀时的视死如归而震撼;为公主与王子过上幸福生活喜极而泣;为认识聪明而勇敢的卓娅和舒拉感到自豪;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雀跃欢呼;为六月晴空落雪昭示窦娥的冤情而惊诧不已……孩子们在感同身受中激起了对进一步阅读的渴望,此时,正好可以借着兴趣的“东风”,向他们推荐一本又一本的书……
看着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时不时地流露出或笑或怒或喜或悲的表情,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代……小小的一本书,静静地躺在手心,它有图有字,却无声无息,能让我读到开心时笑语叮当,读到动情处泪花闪闪。我懵懵懂懂地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只有碗口那样小,世界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案例二】用沟通解开密码,以“引”促“趣”
在与家长的聊天中我得到了一个讯息:“唉,没办法!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管用!”这也许就是学生的“向师性”吧?一种自然而又美好的心灵品质,如果能好好利用和开发,将是极为有利的教学因素。记得有这样一副劝勉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或许可以与陆放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映成趣了。它们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在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拉着学生的一双双小手,和他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翱翔,一起感受书中人物的特点,一起交流书中的情感。身体力行,稍有空暇便以书为友,久而久之,收获颇丰。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与沟通,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成果都能够做到交流,实现沟通,达成共识。让学生的交流沟通取得成效,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成果的价值,树立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是啊!“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如果每一名学生都和我们一样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那该多好啊!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也是我常常的困惑: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呢?由此,引导学生,就成了份内之事。
【案例三】发掘示范的作用,以“领”携“趣”
我和学生共读的第一本书是《俗世奇人》,《俗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在平凡的世间生活着各式各样的、有着独一无二本领的人,在当时那算得上是赫赫有名。他们每人只要有独一无二的绝技或者是另有绝活的,那就一定有绰号,比如说:像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金散等等。津门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时间一长,名字不知道,倒知道一个响当当的绰号。
和学生读完第一章《苏七块》时,我就一直在想:难道这本书里的这些人都有自己先天的能力?最让我感动的是:刷子李和苏金散,刷子李每刷完一面墙后就绝不会有一个白点出现;苏金散凭着他精湛的医技赢得了民众的尊敬。读完了这本《俗世奇人》我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我们一个个生下来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后天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汗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被紧张曲折、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深深吸引,不时展开激烈地争论。我也和学生一起为书中人物的绝技赞叹不已。和学生共读一本书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一同进步。这种感觉真好!
自从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以来,我重拾了往日的温馨,读书再一次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听人说,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一缸水。可是试想一下,如果一桶水、一缸水不再添,总有用尽的时候,到那时,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更重要的是要做“自来水”“长流水”。让自己成为清泉一掬,源头活水时时流淌。与此同时,我尝试着用自己的一双大手拉起了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让每一名学生都浸染在浓浓的书香中。
与学生共同读书让我充分体会到教育的民主性,在学生眼里,老师和他们共同读书,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由此我也受到了学生的敬重与喜爱。他们乐意与我交流读书的心得,喜欢把自己爱读的书籍推荐给我;也喜欢阅读我推荐给他们的书籍。更为可喜的是,经过持续一段时间的渗透和影响,孩子们自然地把这种阅读习惯带到了家里,家长们也不时有电话打过来:“老师,真奇怪呀!我儿子回到家来不再整天玩电脑,变得爱读书了……”“老师,我女儿让我带她去买《品三国》,她能看得懂吗?”我偷偷地笑了。原来,我的喜好竟这样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案例四】营造阅读的氛围,以“境”悟“趣”
海亮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比较多,我充分利用读报课和文化走廊的时间,乐得和学生们来个“教学相长”。为培养习惯,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我发动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班级来,班级图书由班级购买和同学捐赠组成,成立班级小书库。我还精心地为每本书编号,由同学们推选出最负责的同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借阅制度,每次借书归还时也必须有图书管理员的签字并注明归还时间。包括我这个班主任也要履行借阅手续。这样图书管理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会了图书编号、整理、分类和进行借阅记载。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发动学生读书外,还鼓励他们摘记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
缕缕书香,浸漫着班级的每个角落。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有精心布置的一句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就这样,在书籍和学生之间我充当着快乐的桥梁,通过精心营造的良好阅读环境的熏陶,使学生们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任凭书籍带领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跨越时间的长河,聆听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孩子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走进自己的阅读世界:他们学会了与高尚交流;他们懂得了与智慧碰撞;他们渴望着与历史对话。那纯净的眼眸里迸射出智慧的火花,那稍嫌稚嫩的习作已初显才华……
又是同样幽静的夜晚,幽静的灯光,静静的我,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心爱的书,细细品味,世界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美好。古语有云:“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我甘愿做那尾活水之鱼,游得畅快;更甘愿做那滋润之人,笑对人生。人生得意,尽在此间,若达于此,夫复何求?和我的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他乐,我亦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