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王家安
2015年10月8日下午,一如往常打开寄来《对联》杂志的信封,一如往常翻阅起来,一则下半月刊的《停刊启事》,教我为之一震。尽管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以专业的角度来看,在下半月刊从北京回到山西,面对编辑任务的加重、内容的同质化、出版管理的要求,再加之目前传统媒体经营普遍下滑的趋势,杂志社作出停刊的决定,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个人情感来说,总是千万种不舍。将近十年,我与这份杂志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
那天下午,在伤感中沉静一会儿,我将停刊的消息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和几个聊天群,一些往日惯于“潜水”的联友也激动地发表评论。大家都表示惊讶,更深感惋惜。尤其是几个当年因杂志结缘而相识至今的青年联友,有的说听到这个消息,“有想哭的感觉”。大家在微信群里,纷纷回忆起与这本杂志以及对联杂志社的点点滴滴。
下半月刊创办于2006年,这一年,恰是我开始学习对联的时间。那一年,大学二年级的我对于楹联着了迷,凭自己感觉写了不少在今天看来格律问题很大,意境也不算好的作品。因为身边没人引路,也找不到可以学习的有关书籍,那时的创作完全是凭着感觉。一次偶然机会,在网上看到一则下半月刊的征稿启事,当年的我真是无知无畏,将自己不成熟的几副联发了过去。大概两三月后,意外地收到一本从北京寄来的杂志,在一个新人新作的栏目里,刊登了我其中一副问题最小的联,尽管只有几个字,但对我一个学生而言,也是莫大的鼓励。通过认真阅读那期刊物,我越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后来经过坚持学习、创作,我在下半月刊发表的作品日渐增多。2007年至2008年,在多期杂志均有发表,那时经常参加的一些栏目如“学生擂台”、“联话三国”等,至今还记忆犹新。年底,一篇名为《这辈子难忘08年》的联话文章,还发在了“卷首语”。渐渐地,我也算成了杂志的“熟面孔”,又因便捷的网络平台,同几位编辑老师和作者取得了联系。2008年,我同尚在南昌大学读书的李析力、武夷学院的林剑艇,在一次网上聊天中谈起,何不建立一个平台,以方便那些爱好对联的在校学生进行交流。那时,析力和剑艇都已参加过两届下半月刊发起的青少年对联夏令营,谈到这个话题,他们第一时间想到寻求下半月刊的帮助。我们联系到年龄相近的杂志编辑王稼丰,稼丰兄对此事十分支持,并向北京编辑部总编辑薛宗汉先生进行汇报。还记得当时薛总说过,下半月刊的立足点就是学校、学生,对于大家主动搞个学生联谊平台,他认为和杂志的办刊宗旨不谋而合。在薛总和编辑部的支持下,我们没有了资金和技术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在稼丰兄的具体运作下,一个BBS网络论坛框架基本成熟。当时,大家定位这个BBS为全国高校楹联类社团的交流平台,此类社团必不可少。但我们几人中,只有一两个学校已有这样的社团。于是,在编辑部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分头行动,在各自所在学校发动成立楹联社团。而我则于当年10月,于就读的甘肃政法学院发起成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高校楹联社团崇文诗联社,这个社团的顾问,就有薛总。年底,一切条件均已成熟,2009年初,由北京编辑部主办,我们几个高校楹联社团发起创办的“全国大学生楹联诗词联盟”正式成立。但后来,因为几个发起人相继面临即将毕业的现状,大家精力有限,论坛疏于管理,只好暂时关闭。但我们彼此之间建立的友谊更加深入,编辑部对大家的照顾也是多方面的。据我所知,我们中有不少学生去北京找工作、旅游,都少不了去编辑部看看,薛总他们总是热情招待,有的索性就住在编辑部或者薛总家里,和陈亮他们同吃同住,而薛总,总是让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哥”,这种感情,就如同家人般的情谊。时间到了2010年夏季,因政策原因停办一年的对联夏令营总算倒计时了。我们都期待能见面一叙,并且事先也达成了恢复论坛的一致意见。
辽宁朝阳尚志乡,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英雄故里。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如期举行。活动期间,一项特别的活动引起各方嘉宾关注,由编辑部主办,我们发起的“中国青年诗词楹联网”宣告成立。这是经过近两年的磨砺,我们这群青年人在总结经验后又一次大胆尝试。这个网站很快得到各界支持,常江先生为网站题写站名,并由薛总担任站长。不久,网站就在全国众多楹联网站中占有一席。为使网站活动常态化,2011年8月,编辑部又指导我们在湖北汉川举行的第五届夏令营上,由与会的15所学校青年发起成立依托于中青诗联网的“全国网络校园楹联联盟”,通过在校学生自我选举、自我联系、自我管理,形成了覆盖全国12个省份的校园楹联交流平台。时至今日,联盟已联系全国在校学生700余人,先后培养和指导全国在校学生参与楹联活动100余次。其中,有10余人在全国各类楹联比赛中获过等级奖,有50余人在《对联》《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中国楹联》《校园楹联报》等刊物多次发表作品,其中5人还获过“中国对联创作奖”。这个网络平台,为全国有志于对联艺术的青年找到了一个归宿。网站也得到中国楹联学会的关注,在汉川,孟繁锦会长和叶子彤副会长专门听取过我们的汇报,并和大家合影留念。今年,我在几次场合见到现任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作为夏令营一名“老营友”,蒋会长每次提及此事,都对我们这些努力给予肯定。我们深知,这个平台能有今天,和以薛总为首的北京编辑部,以及孙满仓社长带领的杂志社的支持密不可分。
从朝阳到汉川,我个人也通过参加夏令营,见到了编辑部仰慕已久的各位老师,结识了许多从事楹联教育的楹联教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联友,至今,我们都经常联系,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忘不了素未谋面,但每期必读辅导文章的“联坛优秀辅导员”,已经故去的李先鸿等老先生;忘不了至今珍藏的,每期薛总用毛笔亲自填写寄来杂志的信封;忘不了在论坛成立仪式上,激动地与我们一起称自己是“年轻人”而欢呼的王旭秋先生;忘不了孙满仓社长的歌声,王祖定先生的白发,黄芳、谢子凯母子优雅的琴音,孙英老兄豪爽的笑声,杜婧小妹妹清秀的书法和薛雨彤小朋友稚嫩可爱的节目主持;忘不了周炎华、张永剑、刘永赋、康亚林等优秀楹联教师的精彩演讲;忘不了常江先生在赵尚志家门口老树下,对一副副联墨佳作的挑灯夜评;忘不了由我组织大家汈汊湖登船游玩,一时疏忽将年纪小的营员安排在最后,在会后总结时叶子彤副会长却替我承担过失的大度;忘不了编辑部老成持重的王稼丰、王永江兄,才华横溢的金锐兄,性格腼腆的黄浩、陈亮兄,以及遗憾未曾谋面但网上经常联系的豆万龙兄;忘不了热情好客的雷凤祥书记,还有“老营友”陈健、仲新、卢晓、李建军、方留聚、刘太品、霍金林、陈丽荣、田作明等先生在夏令营间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这份杂志推介给我的良师益友,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既感动又温馨,我将终身难忘。
这些年,我在《对联》杂志上下半月两刊累计发表的文章超过二十篇,还曾经做过下半月刊的特约记者写过新闻、拍过照片,不仅与杂志社中人,与这份杂志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记得2008年,杂志社主办的安泽望岳楼征联,我有幸入围,受邀去山西参加颁奖活动,这是我楹联生涯中第一次外出参加活动。活动中途,有幸到位于双塔寺街的杂志社编辑部参观,当时见到堆放一地的往期杂志,真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霍金林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想法,说让我挑自己没有的随便拿,我也毫不客气,一口气挑了二十几本,一直从太原背到了安泽,又从安泽背到了兰州,保存至今。后来,因为关注楹联文献资料,我一边每年按时订阅两刊,一边通过网上购买,从1985年1月创刊号开始,一本一本,收齐了《对联》杂志创刊至今,上下半月两刊三十年来的所有杂志,并且将其中重点文章做了一份目录,以便自己需要时查询。有朋友见到我家中成堆的《对联》时,问我要这么多过期杂志有什么用?我的认识是,这本杂志作为全国联界唯一正规刊物、中联会会刊,三十年来所刊载的文章,其实代表了这三十年来楹联界的研究水平,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反映楹联界动态和研究趋势,虽然找齐这些杂志费了很大周折,但对我来说,等于理清了三十年的联学脉络,更有利于“站在前人基础上”踏实前行,真的划来一做。
尽管我与对联结缘时间不算长,但这将近十年中,很荣幸有这本亦师亦友的杂志相伴相随。今天,下半月刊停了下来,给我留下了诸多难忘的回忆,我会永远珍存,砥砺前行;明天,上半月刊还在路上,我祈愿她能够一如既往,承载着使命越办越好。我愿意继续做她的,一个忠实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