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联话的考索、编纂及其意义(上)

2016-05-25 06:32张小华
对联 2016年3期
关键词:楹联

●张小华

前 言

研究联话的人少,勤于联话文献整理的人更少。然而,文学史的原生态精神告诉我们: 不能漠视曾经在文学园地里烂漫开放的联话之花。

一 联话发展概述

联话,是我国文论的一种样式,与诗话、词话一脉相承。联话探讨楹联创作的方法,评论楹联创作的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联话也有楹联批评的作用。同时,联话还讲述楹联的故事、楹联作家的轶事,保存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及相关资料。联话内容丰富,有时和笔记相似,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谈楹联的笔记。

联话出现得很晚,学界公认最早的联话是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梁章钜撰写《楹联丛话》的初衷也是有感于诗词都有批评著作而楹联领域空白的状况。他在自序中说: 『窃谓刘勰《文心》,实文话所托始;锺嵘《诗品》,为诗话之先声。而宋王铚之《四六话》,谢伋之《四六谈麈》,国朝毛奇龄之《词话》,徐釚之《词苑丛谈》,部列区分,无体不备,遂为任彦升《文章缘起》之所未赅。何独于楹联而寂寥罔述! 因不揣固陋,创为斯编。』

任何文学样式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批评才会随之来临,联话也不例外,它是楹联发展的产物。宋代的楹联创作不丰富,因此宋代的楹联批评仅见片言只语,没有形成气候, 没有专门进行楹联批评的人,更没有楹联批评专著。但在宋代,楹联的批评术语『切』及其审美标准已经初步确立。『切』,包括切时、切人、切地、切事,从内容方面对楹联作出了规范, 要求楹联内容与所写对象在一定程度的吻合,不能浮泛。如宋代韦居安明确提出了『切』这一楹联批评术语。所著《梅磵诗话》有云:

『蜀人刘朔斋震孙, 嘉熙间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云:

坡仙旧有棠阴在;

蜀客新从花底来。

殊不泛。余尝居霅之城南,咸淳丁卯岁

题桃符云:

历颁岁首三元日;

春满城南尺五天。

下句用杜诗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乡人颇以为切。』

韦居安,号梅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进士。韦氏在此处提出的『殊不泛』、『颇以为切』等批评术语影响深远, 类似的批评术语在清代的联话著作中常常使用。如,梁章钜《楹联丛话》:『卓海帆尚书秉恬哭以联云:

天下大事公可属;

江南遗爱民不忘。

京中同人皆以为切当。』林庆铨《楹联述录》: 『挽联之作, 有溯其人平日之品行事业者,有就其目前之事而浅近陈之者,语无泛设,便是佳章。』雷瑨《楹联新话》: 『南汇张啸山先生题痘神庙联云:

种果在前生,愿我民无灾无害;

拈花参妙相,惟尔神能发能收。

闻此联上五字,桐城吴挚甫京卿原拟,下七字曾文正所改,「相」字原作「谛」,以太泛,故易之也。』吴恭亨《对联话》: 『桃源郭兰孙举人世钦题陶朱祠联云:

半亩此迎神,越国江山留垄断;

五湖长浪迹,吴宫花草入扁舟。

案: 此语特真切不浮。』 前述『以为切当』、『语无泛设』、『以太泛,故易之』、『真切不浮』等,都是『切』的不同表达形式。

与『切』意思相近的有『实录』,如:

自文献公首出登第, 工侍公继之,文简、博士、迪功、庄定,科名接武。庄定公尝筑圃临安之西湖,花木不繁而萧洒。宋度宗游湖上,幸其堂,御笔题楹间曰:

五世三登宰辅;

奕朝累掌丝纶。

盖实录也。朝绅荣之。

度宗此副楹联『盖实录也』,体现了楹联『切』这一根本的美学规范,对清代梁章钜及梁氏之后的楹联批评家『切』的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元代楹联批评少有建树, 明代楹联批评的优秀人物是李开先。

李开先的楹联理论主要体现在《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的序言中。他认为楹联与『诗联』有别,创作楹联不是末技, 这无疑是为楹联地位抗争的最早的声音。他在《中麓山人拙对· 序》中说: 『属对在文事中为末技,然童而习之,至白首有不能得其肯綮者。此与诗联敻别, 只宜严而切、 简而明…… 不当以末技目之矣。』他的这一思想与他的俗文学观念分不开。他曾提出『俗以渐加,而文随俗远』的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永久生命的源泉在于通俗化。因此,他对楹联也非常重视。

李开先虽未明确提出楹联别是一家,为楹联文体的独立摇旗击鼓, 但已清楚地看到楹联与诗的质的差异, 楹联创作有自己的规律,『诗有长篇, 意犹不尽; 对则取足于两言之间,亦云难矣。』楹联具有『取足于两言之间』的特点,所以它的评判标准亦有自己的特色:『出对易,对对难。若出原不佳,对佳,则为偏胜,难并观矣。』如何在这短小尺幅之间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李开先为我们指出了应对方法:『对虽欲严,然意活泼而字不拘束,远则对以近,俗则对以雅,缓声则对以急响,乍见若出言外,徐察不逾目前。斯则对之上者也。』

掌握了应对方法,让学习者有法可循,可以创作楹联作品。那么何谓一副优秀的楹联作品呢? 李开先认为,『对』是基本之功,楹联作品以文意为上。『古人语言有成对者,非心乎对也,文意遇而自然成之。考之《易》、《书》、《诗》、《传》皆然。后世拘声律,分门类,严对仗,骈四骊六,抽黄对白,而自然之文意漓矣。』因此,他认为优秀的『可传』的楹联的标准是『字句浑然天成,无雕琢之迹,有金石之声』。他说: 『虽若出自信口,字句浑然天成,无雕琢之迹,有金石之声。是则可传,传而可远。』

李开先还认为,楹联可以『见志』,他自己的创作就是自己心志的一种表现。他说: 『余自罢太常,归旧里,稍稍广田园、葺庐舍, 傍水依山, 足以乐而忘老; 遍设对匾,以见志。林泉花鸟耕稼之外无他辞。』

此外,《中麓山人拙对》为我们传达了明代中期楹联创作与应用之风兴盛的信息, 为我们在楹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寻楹联兴盛状况奠定了基石。『近世士夫家,或新岁,或创起亭台楼馆,门楹之间,颇尚对语…… 游客往往见取,录之而去。』明代楹联应用之广、创作之盛于此可见。

李开先的楹联批评是清代楹联批评的先声, 但李开先自己并没有撰写专门的楹联批评专著, 且明代的楹联批评家少,因此,明代的楹联批评未形成气候,楹联批评气候的形成是在清代。清中叶,楹联创作高度繁荣,楹联批评应时而生,开山之祖当推梁章钜。梁章钜开启的楹联批评模式是故事叙述、作品保存与楹联评点相结合。这些评点大多数为只言片语, 虽称不上体大思精, 但其中的真知灼见直接影响着此后的楹联批评。这种楹联批评模式是清道咸时期至民国约一百年间楹联批评的基本模式。当然,就美学范畴而言,梁章钜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他只是将诗话、词话等的批评术语、审美标准运用到楹联中。梁章钜以后,楹联批评领域涌现出很多批评家,如梁恭辰、李廷鉽、林庆铨、雷瑨、李承衔、王堃、朱应镐、林宗泽、赵曾望、刘大白、陈方镛、吴恭亨、窦镇、李澄宇、陈子展等,他们在梁章钜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创新,共同开创了楹联批评的繁盛局面。

民国时期是联话创作的蓬勃时期。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民国时期出现的联话确知著者的有近三百种。在这近三百种联话中,有的文本虽存却未经点校整理,有的仅通过相关资料被抄录才为人知晓,有的仅在相关文献中出现书目, 情况不一。民国时期联话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报纸。据笔者考索,民国时期出现在报纸上以『联话』命名的联话不少于二百种。

二 民国联话的界定及整理现状

何谓民国联话? 笔者给它的定义是:以作者生活时代为准,凡联话作者有民国时期生活经历,其文本形式为非现代论文式,基本以片段式表达的『话』楹联的论著或『话』民国楹联的论著。

第一,从内涵来看,民国联话包括:1、明确以『联话』命名的著作或篇目,如武玉藏《藏玉楼主联话》(载于一九四八年《新中国》)、凌莘子《花影四厢联话》(载于一九二三年《大分湖》)、杨介清《漱石轩联话》(载于一九一七年《余兴》)、金梦鹃《鹃影室滑稽联话》(载于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学生文艺丛刊》)、杨剑花《晴翠簃联话》(载于一九二八年《紫罗兰》)等。2、以联语名称出现,但实际上是片段式评论楹联的著作,如孙肇圻《箫心剑气楼联语》(一九三一年线装排印本)、 周宗麟《疢存斋联语汇录》(一九三六年家刊排印本)。3、 名称中无『联话』,但实际上谈论楹联的著作,如《北洋画报》、《申报》上刊载的大量话楹联的片段式文字。

第二,从成书时间来看,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跨代写成,民国年间刊刻出版,如吴恭亨《对联话》(十四卷,一九二一年木活字排印初版本);2、民国时期写成民国时期刊刻印刷,如刘大白《白屋联话》(刊于《世界杂志》);3、 民国期间写成并未出版,至今仍是稿本,如周询《逢庐联话》(稿本,藏重庆图书馆)。

目前, 联话整理的著作有龚联寿主编的《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白化文、李鼎霞整理的梁章钜《联话丛编》(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喻岳衡整理的吴恭亨《对联话》(岳麓书社,二零零三年)。其中,龚联寿先生《联话丛编》选取明至近代三十九种联话,包括: 明赤心子《奇联摭萃》(世德堂本)、明冯梦龙《金声巧联》(《燕居笔记》卷之六)、清汪陞《评释巧对》(学诲堂刻本)、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十二卷, 道光二十年春桂林初刻本)、《楹联续话》(四卷,道光二十二年浦城初刻本)、《楹联三话》(二卷,上海涵芬楼排印本)、《楹联賸话》(据《归田琐记》等道光二十七年刻本标点辑录)、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补遗》(据《归田琐记》等道光二十七年刻本标点辑录)、清李廷鉽《楹联新话》(同治乙丑新刊,时止轩存板)、清林庆铨《楹联述录》(十二卷,光绪七年广州刻本)、清李承衔《自怡轩楹联胜话》(四卷, 光绪乙酉春二月家刻本)、清林宗泽《平冶楼联话》(线装,藏福建省图书馆)、清赵曾望《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二卷,光绪十八年石印本)。白化文先生整理的为梁章钜的联话系列,而喻岳衡先生整理的吴恭亨《对联话》则是单行本,且是删节本。

在龚联寿先生整理的三十九种联话中, 出版或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有: 清梁恭)、清王堃《自怡轩对联缀语》(二卷,光绪丙戌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清朱应镐《楹联新话》(十卷, 光绪十八年至十九年刻本辰《楹联四话》(六卷,上海涵芬楼排印本)、《巧对续录》(二卷,一九二零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陈方镛《楹联新话》(一九二一年中华书局本)、吴恭亨《对联话》(十四卷,一九二一年木活字排印初版本)、窦镇《师竹庐联话》(十二卷, 一九二一年家刻本)、雷瑨《楹联新话》(十九卷,扫叶山房本)、《文苑滑稽联话》(二卷, 广陵古籍社影印本)、范笵《古今滑稽联话》(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一九三四年六月第七版)、赵熙《香宋杂记》、向义《六碑龛贵山联语》(十四卷,一九二二年文通书局本)、 董坚志《滑稽联话》(一九二四上海东亚书局本)、刘大白《白屋联话》(据所刊《世界杂志》整理)、孙肇圻《箫心剑气楼联语》(一九三一年线装排印本)、周宗麟《疢存斋联语汇录》(一九三六年家刊排印本)、李澄宇《未晚楼联话》(石印本,无版权页,约印行於四十年代后期)、陈子展《谈到联语文学》(连载于一九四八年《论语》半月刊)、清李伯元《南亭联话》(三卷,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石印本)、清李伯元《南亭联话补遗》(散见《南亭笔记》)。龚联寿先生整理的这些联话中绝大部分是已经成册的联话著作, 只有刘大白《白屋联话》、陈子展《谈到联语文学》在报刊上以连载的形式出现。

此书所整理的联话全部来自民国期间的报刊。这些联话,刊载时有明确以联话之名出现的, 本书直接采用原名, 如杨锡坤《鳣堂联话》、叶秀山《浪墨庐联话》、胡希圣《爱秋轩联话》等。刊载时未以某某联话命名,却列于报刊『联话』栏目,汇辑后以文献出处通称『某某中联话』,如『《儒效月刊》中联话』、『《紫罗兰》中联话』。对于虽单独成篇,但未成册的联话,辑出后重新命名,命名方式为: 『某某(作者)论联』或『某某(著作)中的论联文献』。

参考书目: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道光庚子刻本,南京图书馆馆藏。

「宋」韦居安《梅磵诗话》,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第三十四页。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第四百七十一页。

「清」林庆铨《楹联述录》,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第一千一百四十四页。

「清」雷瑨《楹联新话》,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第三千七百五十六页。

吴恭亨《对联话》, 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第两千八百六十八页。

「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第十页。

「明」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 序》, 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第一千三百八十一页。

吴文治《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三千三百八十六页。

「明」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 后序》, 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第一千五百二十八页。

「明」李开先《中麓山人拙续对· 序》, 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第一千五百三十二页。

「明」李开先《中麓山人拙续对· 又总序》,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第一千六百三十六页。

「明」李开先《中麓山人续对· 后序》, 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第一千六百三十四页。

其中五十一种详见张小华、龚联寿《联话文本总貌及其整理的现状和学术价值》, 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二零一零年第三期。

猜你喜欢
楹联
楹联传承有来人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王志滨诗词楹联选
北京楹联学会成立25周年征贺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教学初探
楹联简史三字经(九)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