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蕾
【摘要】文本细读是指通过对学生的侧面引导,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多方面内涵,让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字中去,感受文字的深意,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共鸣深切体会作者的心态,感悟作者写作的背景,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生命的发展以构建每个学生独立的心灵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关键处法、寻找空白处法、语境分析法等来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方法,以期对研读文本有更好的切入点,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细读”指细密地研究文章中文字的内涵及文字之外的含义和作者写作时的心态,只有通过对文章细致的推敲,不断地研读才能深切理解文章中字句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而体现出整部作品的风貌及文章整体表达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确定文章的艺术价值。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策略,对研读文章的内涵,理解文章的深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分析关键处法来细读文本
所谓关键处,就是文章中对情节内容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有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称呼的转换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就能打开解决分析文章的突破口,从而对文章形成整体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进入文本,实现和作者的对话,和自己的对话。
如《秋天的怀念》第3段文字中“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央求”就是这句乃至这段的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成了本段的重点,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对文章整个的思想内涵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正是瘫痪后与母亲接触了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语言平实含蓄,传达出真挚细腻的情感。
二、通过寻找文章空白细读文本
空白是指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文字精练及语言的简洁故意省略文字内容而产生的空间,作品中作者故意留白,就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深思。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就能促使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引发思考,激发联想。大到文章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小到人物对话、神态都能产生“空白”。这就给学生、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空白处去读出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隐性意义”。细读文本就可以填补这个空白,文章中的空白是作者的文字向读者发出的邀请,通过读者对上下文章的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及经验和想象对文章空白的解释和理解从而完成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说,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所发现的文章中的空白点就不同,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可以说就是一个学生填补空白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发现空白,理解空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着重点,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师生共读、共品、共悟、共感来填补文章中的“空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的细读、理解及感悟。
三、通过分析文章语境细读文本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文字的上下文,作者写作的时间,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空间,作者写作的情景,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等等和文章中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是以客观形式存在于文章中的,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通过对文章中语境的分析,可以更全面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要旨要义。文本细读要求我们能够读出文本之外的内容,经常需要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环境,写作时的感情起伏及思想方向,从而理解作者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
比如在教读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时,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中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对于没有那么多人生经历的学生来说,这确实不好理解。而且如果不联系当时的背景及这句话的语言情境,就无法深刻理解作者所说这句话的含义。先从“手足”这个词语开始引导,这里的手足是指兄弟,也就是比作者小三岁的弟弟,弟弟患有绝症,生命垂危,作为姐姐的作者伤心难过,悲痛万分。这就是文本之外的内容,如果不追根溯源,不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下是无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
“生死谜”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更难理解了。正如作者所言,那是对往昔被毁坏的幸福生活的追忆。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呢?联系语境。追溯作者当时的環境、感情找出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通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语境细读文本。至此,学生明白了“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也明白了文后的“加快了脚步”,全文在文化环境的渗透下语意全明。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有“韵外之致”的极高意境,值得结合文本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好好揣摩领会。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初读和再读是文本细读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文本细读的策略和方法也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各种细读方法的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熟读,结合查阅文本的相关历史背景与相关材料,且多种细读方法同时运用(并不是单一运用某一种),多种方法互相结合,根据文本内容的实际情况加以多种细读方法综合在一起,势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归根结底,其指向性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才是适合的方法;只有学生能理解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好这些方法对语文阅读课的文本细读将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