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辨析,关注文本的语用效应

2016-05-24 12:08曹亚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段辨析语料

曹亚美

阅读教学实现由关注内容向关注语言形式的华丽转身之后,必须要引领学生逆向而行,从作品的表层含义入手,即语言凸显在外层的显性意蕴,去探寻语言表达的形式意义,即隐含在文本语言形式中的语言结构,最终回归到阅读文本的语用价值层面,以理性的视角关注文本的语用效应,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在类比辨析中揣摩语序的构建结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深入文本形式,感受其内在的语言序列,共同探究其语用价值。

如在《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与小猴得到礼物之后,都有着怎样不同的表现呢?教师在引领学生读懂各个语段之后,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在描写小猪与小牛时,作者都依循着从“看”到“想”再到“做”的顺序组织语言;而在写小猴时,则是直接从“想”到“做”。基于这种语序表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环节:1.指名逐段朗读,思考按照顺序先后写了什么,在历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明确语言表达顺序;2.引领学生联系对比,三个语段中有哪些共性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3.对话作者,深入思考:为什么在描写小猴时,要省略“看”的内容?上文哪些语言已经让小猴意识到这是上等的麦粒?4.依循顺序,历练表达,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并从看、想、做的框架中进行语言的自主性表达。

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始终在文本的表层滑行,更要能够在结合文本意义的层面上深入到其内在结构中,准确把握文本形式规律。从语言组织的规律入手,努力探寻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融合,是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内在结构的有效策略,为师生的深度品读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二、在类比辨析中厘清语言的内在关联

很多课文中的语段彼此之间因为相同的主题、统一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教学如果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感受语段之间的相互关联,探寻其内在逻辑,就无法使学生真正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第八次》一文中,课文中叙述了两个“第八次”的场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厘清两个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对文本内在结构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从链接两个语段之间的“感动”一词入手,先后引导学生细致辨析“感动”“激发”“启发”等词语在链接两大语段关系时形成的效益差异。最后确定以“启发”为中心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顺序的表达,从而在思维意识深处领悟两个语段之间的联系。教师先是按照正常语序表达自己的理解:蜘蛛连续八次织网启发了布鲁斯王子要进行第八次抵抗。然后通过顺序的调整以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的介入,在语言重组、顺序调整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深入到两个故事的细节之中死缠烂打,而是紧扣联系词“启发”,在推敲用词时,进行语句表达策略的置换与玩转,将思维的触角逐渐延伸,伸向文本的核心语段,进而在感知联系中促进学生表达智慧的形成。

三、在类比辨析中探寻语料的表现价值

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关注文本,感知语言材料对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突显中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习作时合理选择语料奠定基础。

以《金子》一文为例,课文先后叙述了“掘金”“种花”两个事件,但不同的是一个让弗雷特饱尝苦果,满是失望;一个让弗雷特走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作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语料有着不同的处置:前者作者选用了“不甘心落空、默默、埋头苦干、一丁点、翻遍”等词;而“种花”事件则选择了“全部精力、培育、不久长满、美丽娇艳”等语料。完全不同性质的语料,让文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势。基于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概括两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并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深入文本内容,寻找能够分别体现“内心失望”和“充满希望”的语句;3.对话作者,洞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词语,这对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如果彼此调换一下,是否可行?

正是在这样的类比、辨析中,学生充分领悟到作者在内容选择和语言组织上的独具匠心,从而意识到语料选择的不同,对情感的表达也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只有在类比联系中,才能真正穿越文本内容的樊篱,深入到文本形式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语段辨析语料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