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锋
【摘要】 目的 观察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口服养血清脑颗粒),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以低频超声及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 治疗初定为3个疗程, 每个疗程4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液粘度及脑血管流速情况进行检测,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64.4%)(P<0.05);观察组血液粘度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脑血管流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低频超声;低频电刺激;脑供血不足;血液粘度;血流速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53
脑供血不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这种疾病[1]。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本院将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应用到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上,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4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58.6±4.5)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56.3±5.3)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过门诊、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 并排除其他疾病后临床最终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养血清脑颗粒, 3次/d, 4 g/次。观察组患者需常规配以低频超声及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 超声治疗时, 患者需平躺于治疗床上, 使用超声治疗仪声头以低频超声(超声频率设定为40 kHz, 治疗强度为1.5 W/cm2)照射其一侧头颈部, 交替之前需静止照射5 min, 之后换到另一侧, 注意总照射时间≤20 min/d, 一般15~20 min。低频超声照射结束后让患者休息15 min, 之后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 用低频电治疗仪以低频电刺激(电刺激频率设定为181 Hz)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治疗, 患者两侧耳后乳突部位安放电极, 同时将辅助刺激电极安放于患者上肢伸侧。注意电刺激频率需依据患者感觉作出相应调整, 当患者感觉刺激强时, 将频率上调到198 Hz;当患者感觉刺激弱时, 将频率下调到136 Hz,电刺激强度一般设定为70~110 μA, 跟频率一样可依据患者感觉作一定调整。低频电刺激需持续治疗0.5 h。两组患者初步设定疗程为3个疗程, 每个疗程4周, 1次/d, 5 d/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液粘度及脑血管流速(前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脑)进行检测,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感觉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患者感觉症状显著减轻为有效;患者感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个疗程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其中痊愈6例, 有效36例, 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4.4%, 其中痊愈0例, 有效29例, 无效16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粘度及脑血管流速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粘度分别为(2.7±0.9)、(2.7±1.0)mPa·s, 治疗后分别为(1.5±0.4)、(2.0±0.3)mPa·s。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前动脉流速分别为(36.2±4.9)、(35.9±4.1)m/s, 治疗后分别为(46.0±3.2)、(36.7±4.1)m/s。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基底动脉流速分别为(27.1±3.3)、(26.7±2.2)m/s, 治疗后分别为(32.1±3.4)、(28.3±3.0)m/s。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流速分别为(65.0±2.4)、(65.1±2.9)m/s, 治疗后分别为(72.6±4.1)、(65.5±2.2)m/s。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管流速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脑血管流速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在逐年增多, 特别是>45岁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刘金轲等[2]研究表明低频超声照射能溶解机体纤维蛋白, 改善脑供血问题。低频电刺激能有效减少自由基含量, 促使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本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以低频超声照射及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 且观察组患者血液粘度及脑血管流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频超声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可能机制为[3]:①超声机械效应、温热效应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变化增强血管通透性;②超声干预使机体物质交换、组织营养供给改善;③低频电刺激使大脑血管扩张, 脑局部血流量增加;④低频电刺激参与神经递质调控。
综上所述, 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项蓉, 项明, 代杰.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10):807-808.
[2] 刘金轲, 马世国, 孙志超, 等.银杏达莫注射液与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供血不足的比较.中国处方药, 2014, 12(1):45-46.
[3] 黄炜, 闫仲恺, 素丽, 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病机新认识.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15(3):359-360.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