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态旨趣

2016-05-24 23:03王贺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化马克思

王贺

摘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必将趋向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实现,充分彰显了生态化旨趣。生态化的社会理想是社会有机体系统在生产与交往的推动下自我组织、优化整合的历史必然。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社会有机体的生成和发展通过自由人联合体的调节和控制,将会把生态的社会理想变成现实。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1

社会发展的生态化目标集中表现为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统一。生态化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也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120。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生态化目标定位于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系统阐发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生态化目标

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的生成表现为人摆脱自然性,生成社会性,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王国与生态化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坚持从社会本体出发,从人的生存视域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为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把“社会”理解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要摆脱和超越自然压迫,必须充分吸纳自然的丰富特性,在实践基础上,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使自然充分吸纳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使人和自然在相互吸纳、补充和推动中得到双重的提升,使人和自然的对立和差异不断消解,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这种同一则是社会生态化发展的标志。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马克思把“社会”既理解为“关系”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又理解为“活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生态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社会发展的生态化理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要求人在充分认识、高效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够滋养回馈自然。要在生产劳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的高度发展,即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马克思在考察人的解放时,一刻没有忘记自然的解放,提出了解放自然、“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的光辉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阐明了人的解放、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

二、社会有机体系统的生态化整合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3]477。生产与交往作为能动性要素是社会有机体生成的动力,生产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交往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有机体就是在生产与交往的推动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系统。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以人和自然为前提,以现实的人为起点,以生产和交往为动力,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即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客观系统。社会有机体的层次和要素构成包括:一是前提性构成——人与自然;二是动力性构成——生产和交往;三是基础性构成——生产方式;四是上层性构成——制度体系;五是观念性构成——社会意识和心理。社会有机体的生态化发展正是由这些规律所决定的。

人与自然是构成社会的实体要素和基本前提,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质的共性,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解有着客观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分裂、冲突和对立根源于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具体地表现为社会的生态危机。社会的有机体在本质上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加以理解。人与人是互动互补的,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人与人互动互补的生动体现,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人与人的互动越频繁、互补越全面,人们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然而,由于人类的个体性存在和个性化差异,使得社会成为各种动机的角力场,但其结果形成一种整体效果。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生态化社会的建构又依赖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

三、社会有机体生成的生态化调控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理解社会生成的钥匙。一方面,自然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是现实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实践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既是自然成为客体的前提,又是人成为主体的依据。正是在实践基础上,才生成了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社会有机体。那么,社会有机体的生成何以能够趋向于生态化呢?这是由人类生产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97只有人类能够在生产实践基础上把“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结合起来,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社会有机体的生态之美。马克思以生产实践为基点,深刻考察了社会有机体的生成过程:从横向的看,生产实践决定着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的有机统一即社会的生态化;从纵向的看,在生产实践的推动下,社会有机体表现为人与自然在动态发展中的辩证统一。

劳动是实现社会有机体生态化的基础,因此,劳动的合理性就成为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解开了劳动之谜就等于解开了历史之谜。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导致了物质变换过程“无法弥补的裂缝”,[4]916表现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物质变换的“裂缝”是不可避免和无法修复的,要弥合物质变换的裂缝,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条件下“合理调节”和“有效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如此人类才能达到自由王国,真正实现生态化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 贺(199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