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2016-05-24 21:02杨丽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险因素审计信息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在企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带来了审计工作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化审计的推行,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信息化审计初步运用的过程中,因审计工作的会计问题,会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与实际操作难题。这就需要企业审计工作者,构建规范化的工作制度与流程,有效控制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针对风险产生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有效的信息化审计策略。

关键词: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信息化审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审计,是审计从业人员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大量缩简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但信息化审计比传统审计存在着更多风险,主要来源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扩展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局限及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推动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和相关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政府也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当前,企业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误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误报风险主要来源于会计人员在代码识别能力上的不足,信息化的审计发展趋势,大量缩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然而,将纸面信息变成计算机信息的过程,依然会出现一些误报和错报的问题。计算机的深入普及,需要对人与机器进行双重有效的控制,当被审计的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时,信息化审计的数据和程序被管理者私自修改是无法察觉的。而检查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软件控制的综合能力强弱,因为大部分审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上的综合技能,尚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造成了数据信息审计检查的风险。而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软件发展规律,软件更新的周期变短,对历史文件的依赖性增强,若是软件更新降低了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能力,不仅会降低审计的效率,也将极大的增加审计风险。

信息化审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尽管当前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并不完善,但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信息化审计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还具有十分强大的适应能力,其实时审计的发展要求,必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信息化审计极大的提升了原始审计的工作效率,消除了传统人工审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信息化审计的强大发展优势。

二、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

1.竞争加剧的影响

信息化不仅带来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市场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审计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正处于日趋完善的阶段,而相关的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这就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企业的发展目的是不断的实现自我壮大,而信息化审计将摆脱人为因素对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而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运行。这种规范化制度化的审计发展趋势,大大的降低了审计中不法行为的概率,但是这种审计的方式又会极大程度的损害企业的一些利益,部分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信息化审计系统进行人为的更改将存在很大可能,这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2.审计对象与内容的扩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企业之间跨地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不断增加的跨国经济活动,将不断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使得企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呈现出复杂化与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加精细化的挑战,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的精细有效,然而制度的细化发展,必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因素。

3.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局限与职业道德素养欠缺

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发展,要求审计工作者既能掌握审计业务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审计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综合素养。这种多元化的审计业务模式,不仅对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拥有更为专业谨慎的工作思维。信息化模式下,审计工作者的能力不仅涉及到审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审计业务的更高层次发展,审计工作者还需要掌握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拥有创新性的审计工作思维,能够对准确把握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需求,有效降低对企业会计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这种较高程度的审计工作要求,更需要审计工作者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避免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局部或者个人利益,而为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策略

1.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审计风险

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的大环境,有效推动了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审计市场的巨大变化。为了实现信息化审计的内容扩展,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新规则,并根据审计部门的具体工作要求,颁布新的工作准则。只有建立强大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从源头规避信息化审计带来的风险。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发挥信息化审计的广泛监督作用,政府与有关部门就需要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并注重应用信息的反馈,如此才能不断完善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政策和条款,确保审计原则的整体使用性。另外,在审计行业中,工作人员要主动秉承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式,积极提高思想认知,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积极的应用新的审计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审计的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以某林场为例,在预算的编制上坚持"两上两下"原则,即各单位、子公司的下年度预算要在当年8月份前报林场计财科(一上),预算草案经计财科会同有关部门初审后报场管委会讨论,讨论后出具初审意见返回各单位、子公司(一下),各单位、子公司按初审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预算在当年的10月份前报送林场计财科(二上),计财科收到调整后的预算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复核并出具审核意见,审核意见经管委会讨论通过后经职代会审议后批复给各有关单位、子公司(二下)。制度明确,信息公开,根本就谈不上审计风险。

2.注重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审计不仅需要符合审计发展需求的硬件与软件,还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是信息化审计工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符合要求的信息化审计人才,才能高效的完成审计工作,并有效降低信息化审计因对象扩展带来的风险等。可见,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加强对信息化审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比如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部门,定向培养专业的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审计人才。企业还需要增强自身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并留住人才。最后,在加强对审计人才的管理中,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注重对审计人才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能够确保会计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增强信息化审计风险意识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信息化带来的风险给企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认知,还需要企业主动提高信息化审计策略的普及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还需要对信息化审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把控制审计风险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注重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维持审计工作的平衡性,既要摒弃效率与利益为主的发展理念,又要注重企业整体的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行,同时改变了企业业务往来和交易模式,这就要求身系话审计工作全面注重网络信息的提取,并有效的规避网络技术运用的风险,减少网络和审计工作的双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策略的推行必定会改变其工作模式、范围、内容和准则。在经济形势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有效控制审计中遇见的各种风险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审计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并注重风险意识,方能有效提高信息化审计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封茜. 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 .

[2]胡薇.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1) .

[3]景丽.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 .

[4]杜保宣.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06).

[5]常琳.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6]程恬然.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

作者简介:杨丽华(1967-),女,陆川人,汉族,大学专科,会计师,从事审计工作

猜你喜欢
风险因素审计信息化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