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本原则研究

2016-05-24 22:00官典邹源甦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业创新

官典+邹源甦

摘要: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尾之作,“双创”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引起了国家各个层面的激荡,这是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发展思维的一次革命性转变,此次转变基于几个核心的原则,本文将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四项基本思路即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今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具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转型;四项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关村时指出,要最大限度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2],当中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内涵丰富,解读众多,但终究离不开两个字“众”“创”。

“众”——《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意见》中多次提到该举是“公平正义”之大举,以及为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的重要性,从目的来说就是围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纵向发展,解决9亿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真正做到惠民利民,藏富于民[2]。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几乎都是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选运动员”试地发展方式,依靠群众的力量。从解决途径来说就是依靠群众,发展群众,通过13亿多人口的创造力,高效地创造就业机会与社会财富,。

“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在加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3]。从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向创新为驱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发展模式的转身,并非顶层设计的主导,而是时代的华丽馈赠。顺应时代潮流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为社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新的经营模式,创造跟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为社会主体带来更多的市场,促进良性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建立,驱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

二、国外模式和国内现状

(一)国外创新创业模式

每个国家人民都有不同的国民性格和思维模式,这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就美国来说,它是由一批以英国清教徒为主的移民到这块新大陆来冒险创业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倡导立足于现实,蔑视权威和教条,崇尚实干与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发展地相当成熟。美国于1986年颁布了“联邦技术转移法”,鼓励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合作建立科研联合体,促进科技技术转移。日本在1985年6月15日制定了“日本工业技术院设置法”,通过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成果转化。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大力提倡创新的同时,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合理引导,使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有效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的动力。

(二)我国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形势

1.思维模式转变,创新初现苗头

不同于西方国家,受农耕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一直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大国,在此条件下,中国人的性格侧重于服从、尊敬、学习而对创新的重视不高。国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灌输试、记忆试阶段上,由此培育出的社会主力军缺乏创新能力。而现代经济社会对创新技术、模式的渴望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新从纸上谈兵到引进式地片面创新到基础性创新需求的逐渐加深不断对国人思维模式提出新的创新要求,似乎任一个细微地创新行为都牵动着整个经济反应的神经。创新教育,创新引导,创新理念的重要性被一次又一次地推上政策制定的前沿顶端。

2.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低迷

现在我国每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高居全球第一,但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一是因为成果产权制度不合理我国中高端科技资源70%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转化率却不到10%。导致地方有政策有资金,但技术需求得不到解决,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没有紧紧结合市场,没有基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由于没有市场和资本的支持而无法转化成生产力。三是没有完善的技术交易体系,缺乏技术及知识产权可交易可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四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创新创业的成果得不到合理的保护。

3.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新旧动力相互交织、逐步交替的过程中[5]。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压力加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减弱,传统产业依靠规模经济带来的边际效益势头不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三、四项基本原则

(一)深化体制改革

1.要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举措。简政放权是通过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有利于使政府的从领导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型,建设成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对推进政府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有长远的意义[6]。只有破除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才能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而为,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2.要制定合理的扶持及激励措施

(1)大力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产品配套,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创新与地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互动发展

经济结构升级压力的持续增大,各个区域对技术转移、技术服务、共性技术的研发的需求更为迫切。解决技术瓶颈和共性技术的关键是调整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将科技投入向科技公共服务倾斜,既有效地满足现实需求,也为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新的方向。然而,科技公共服务的生产主体数量较少、能力不强、专业和区域差异大、行业分布也不均,体制不够灵活。这些都制约了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互动,一方面高校的创新教育能为有需求的区域提供很好的服务,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性共享。

(2)鼓励科技研发人员、高校教师、大学生创业

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温床,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重要发生地。在高校,教师队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军,当前行政干预与本身体制的不完善使得高校及类似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被冷藏,而高校以外对解决技术瓶颈、高质量、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激励和保护政策,鼓励各省市出台高校及其他科研单位科技从业人员离岗参与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年轻,充满激情,又有知识文化的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之一,以“创业带就业,用智力换资本”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出路。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是当务之急。

(3)制定完善的成果转化体系

这些年,全国国内各地建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种类和数量都持续剧增。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完善成果

3.要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平正义”。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对那些有梦想、有创造力的人政策性倾斜与开放,不论贫富,平台的高低,让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顺畅更多元的上升通道,使全体人民能够公平得获得资源、信息、技术资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大众创新创业有利帮助企业创造一个普惠性的、便捷的,高效率的创新型就业环境。

(二)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顺应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的关键作用,为企业松绑,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避免直接干预创新创业活动,更不能用已有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手段去“引导”大众创新创业发展。将主导权还给市场,让企业在创新的探索中融汇贯通,依靠所创(新)快速而有效地行动于市场,使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加强政策集成

1.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一是将部门的专业资源优势与地方的综合性资源优势相整合,使二者本身的发展与二者互动相结合,是发展地方科技水平与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品的建立,能更好地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及时为企业反馈做出反应,为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三是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策的联动,能为相对封闭的薄弱区域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平台,激励地方创新创业,进而拉动地方经济总量及多元化的发展。

2.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使政策落地生根。作为一种创新的另一种表现,先行先试不止一次成功地向国人证明了该举的可行性,影响力最大的要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的设立,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制定出做有效地解决方案前,先行先试地治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加快政策推行的进度,另一方面让一部分人民通过创新模式先富裕起来,再将经验复制,逐步推广,这是科学地方法论的时代践行,是提高可行性,降低失误率,使政策实施效益最大化的制胜法宝。

(四)强化开放共享

1.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开放共享就是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是全球创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工业革命时期不同,知识经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与数据的排他性约束相对少。同一(同类)数据则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乃至越用越丰富,其边际成本还会出现不断降低趋势,这对国家治理模式、企业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立开放、透明、平等、规范的创新创业准人制度,放开和鼓励服务业市场准入,经济结构性改革,社会资本,社会技术及各行业人才的加入,才能激活微观经济活力,促进社会新兴产业的发展。

2.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并非等同于“+互联网”,它并不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业态,即将互联网作为接口将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相融合,社会各要素重组,颠覆传统,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而由此形成的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在这场激变中发展成喷涌之势。互联网+有几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二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的衰退是科技高速发展下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自我革命,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

四、结语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明智之举,这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疏导工程“,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力保。而在笔者看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它也使中国社会对公平正义道德的一个大跨步,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由此层出不穷。其意义远高于经济发展本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科学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中国未来新纪元.

[2]万钢.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J].中国中小企业,2015(5).

[3]李海涛.创业保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人民论坛,2015(26).

[4]万钢.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4(12).

[5]郭秀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重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 2015(34).

[6]《天津经济》课题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5).

作者简介:官 典(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翻译硕士,西华大学科技园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邹源甦(198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管理学硕士,西华大学科技园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创业创新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