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冯大志 马壮 唐振宇
摘 要:身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项重大课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病理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近来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本文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转变对身体健康水平影响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
关键词:健康行为;体质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热情。“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对于现在的青年大学生依然适用。
一、当代大学生健康现状
据最近调查与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两个极端现象特别引人注目,也就是说肥胖者和瘦弱者较多,大学生超重是每所大学普遍的现象,大学生的体质状态每况愈下。根据医学检测发现,多数大学生肺活量指标难以达到健康水平。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标包括耐力、速度、力量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在逐年下降。不仅如此,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疾病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1.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能力逐渐增强,快餐文化风靡大街小巷,许多大学生钟情于此,一味追求口腹之欲而忽视了街头小吃有很多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长期下去身体受到了很大伤害。还有许多大学生为节省时间不吃早餐,或是无节制大量饮食,或是以减肥为目的节食,长此以往身体无法摄取正常的营养,导致营养失衡。还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吸烟、喝酒、熬夜,身体健康被大量透支,以至于体质水平逐年下降。
2. 大学生卫生、营养知识教育缺乏
学校及家庭缺乏对大学生卫生、营养知识的教育,造成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饮食知识与卫生习惯。由于大学生缺乏对身体营养的认识,挑食现象严重,膳食长期得不到平衡,身体素质很难得到保障。
3. 学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够关注
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学校及社会的双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许多大学生缺乏应对压力的经验和能力,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容易走向极端,高等院校及社会缺乏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4. 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锻炼。大学体育课程开设较少,有的只是社团、兴趣组织,这些团体组织缺乏强制力。当代大学体育教育落后,缺乏健全完整的大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体育项目得不到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理论停滞不前,大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干预的必要性
随着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水平与过去相比呈向上趋势,营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恰恰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状况与身体发育出现明显的脱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是相对营养及合理膳食的调节而言,健康行为的转变对青少年体质的发展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最近几年,关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董艳国提出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出模糊评价模型,建议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综合发展。乔雪松在对体育期刊有关论文进行梳理时发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自2007年后大大减少,各个年龄段学生体质研究割裂,研究理论匮乏。对学生体质健康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进行简单改造,而是要使学生对健康的生存与生活产生强烈的认同,并且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然而就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来说,很大一部分在于教授的方式、方法以及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形成的综合作用。许多学者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等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之前的诸多文献普遍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薄弱方面的强化,但关于对高校健康行为转变干预的研究不多。
关于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的研究,将从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内部规律入手,运用文献检索、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找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提出行之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从学生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等不同方面对其健康行为进行重塑,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实验依据(图1)。
四、研究内容及结果
1.大学生体质健康内部规律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报告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发展态势做出深入研究。根据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之间的内部规律,以某省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研究数据为例,建立适合全国大学生实际的体质健康指标模型(表1)。
2.构建大学生健康行为指标体系及行为转变模型
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当前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发展态势,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为视角的大学生健康行为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AHP以及模糊评价等统计学当中的统计方法,构建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模型。
3.高校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测度与评价
把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关联研究,运用模型评价法、仪器测量以及抽样调查等方法和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测度与评价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图2)。
4.干预策略选择
第一,对于锻炼存在一定意识,但是意识不明显的学生,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锻炼信息,增加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接触,充分认识和了解运动的作用以及放弃运动产生的危害。在思想深处重新定义运动的价值,多和同学交流运动方法及经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享受轻松愉快的锻炼生活,减轻学习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与教育,促进大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态度的转变。
第二,对于正在准备运动阶段的学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只要付出努力自己一定会有所进步的认识,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锻炼计划。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惯,将运动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深入学习运动技巧与知识,使生活状态得到改善。加强大学阶段体育教育,使大学生脱离久坐一族,进入运动的氛围和环境,使处在徘徊犹豫阶段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给身体健康以及生活带来的好处,增强其健康行为转变的信念。
第三,对于正在进行体育锻炼阶段的学生,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尝试不同形式的锻炼内容和领域,充分开发不同运动领域的潜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运动锻炼的水平,增强大学生应对不同训练强度内容的体质,动员身边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运动当中。
第四,优化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转变大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体育教师进行现代体育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认知。完善大学生体育测评系统、心理健康咨询系统、训练康复培训系统等的建设,由重知识灌输向重实际行动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指导其走向健康幸福的人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价值观、人生观搭着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进入我国社会。当然,大学这块净土也无法避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强化他们对个人生活的管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大学教育一味强调知识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建平,谭欣欣,屈艳香等.生态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身行为的创新性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1(10).
[2]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
[3]陈洪武.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
[4]王向东,马宝玲,马宝娟.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课题 “基于健康行为转变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2014111)。
作者简介:张斌(1982- ),女,满族,硕士,副教授,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冯大志(1963- ),男,汉族,本科,教授,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马壮(1966- ),男,汉族,硕士,教授,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唐振宇(1979- ),男,汉族,硕士,讲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