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江,毛建东,李学生,李新中
(1.北方民族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银利电器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21)
传统的电感测量方法主要针对交流电感,可分为伏安法[1-2]、LCR[3]表法和谐振法[4-5]。 传统的电感测量方法不能同时满足激励频率高、激励电流大的条件,因此不适合功率或直流电感器测量[6]。工作在直流状态下的直流电感器,由于直流磁化的作用,电感铁芯中除存在交变磁场外,还存在着稳态磁场,属于单向磁化状态。随着直流电流的增大,其稳态磁场的强度随着基本磁化曲线增大,铁芯的磁导率与磁场强度(激励电流)曲线在中段出现一个极值后再减少(对应于最大激励电流的饱和区)。在相同情况下,由于电流较大有时接近饱和区,同一电感器的电感在直流工作条件下的值比在交流条件下小,故不能直接用LCR电桥仪测试直流电感。
直流电感测量方法大致分为同一法[7-11]、差分法[12]、示波器法[6]3 类。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缺乏切实可行的直流大电感虚拟仪器系统。本文基于设计的智能直流电感测试仪,采用LCR电路零输入电流响应以最大限度地仿真直流电感工作环境,并采用基于LCR放电时间电流函数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以下简称L-M算法)的非线性参数估计算法估算电感与直阻的思路,直接逐点计算电感与直阻。
本文采用LCR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原理求解电感,且实验中电解电容器容量较大,达到几十甚至上百mF,因此必须考虑电容器的等效电路,如图1(a)所示。电容器在实际试验中存在损耗电阻,这个电阻可能大于电感线圈的电阻。损耗电阻分为金属损耗和介质损耗。金属损耗由电流导致的极板、触点、端钮发热及极板的振动引起,它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引起介质损耗的原因是离子的移动(电导和层间极化)、偶极分子的旋转或极板的位移、介质中所含空气以及极板边沿处空气的电离作用,它随着频率的增高而降低。
图1 电容器和电感器的等效电路及其化简电路Fig.1 Equivalent circuit and simplified circuit of capacitor and inductor
图1(a)中,C为电容器本身电容及其寄生电容的总和;Rp为极间等效漏电阻,包括极板间的漏电损耗及介质损耗、极板与外界间的漏电损耗和介质损耗;Ls为电容器的分布电感,RC为其引线金属损耗电阻。在低频103~104Hz范围内,电容呈现容抗特性,损耗逐渐减少;而在大于105Hz的高频段内,由于电容中的金属损耗占主要部分,且随着频率增高电容呈现感抗特性,损耗开始逐渐增加,其间有1个最小频率点即该电容的自身谐振频率,对应的损耗即为金属损耗电阻。本文中,电容器串联电阻引入的金属损耗比并联电阻的介质损耗更为重要。因此可将电容器的等效电路简化为总电容与金属损耗电阻的串联,如图1(a)中所示。同样,电感器在高频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感性特性,还需要考虑绕制导线的电阻以及相邻线圈之间的分布电容。电感器的等效电路如图1(b)所示,寄生旁路电容Cp和本身电阻RL分别表示由分布电容和绕制导线带来的综合效应。电感器的谐振频率约为109Hz,该谐振点以下电感器表现为感性,之上则表现为容性。本文只考虑感性情形,即随着频率的增加其感抗是递增的,不考虑寄生电容的影响,从而可将电感器简化为电感和直阻的串联,如图1(b)中所示。
图2为LCR二阶电路原理图。该电路的微分方程式为:
其中,L、C、R分别为待测电感、充电电容电容量、等效总电阻;i为通路电流,由图2中的电流传感器测量,放电时刻电流为0;U0为放电时刻电容C两端的初始电压,亦即该时刻电感器两端的电压,由图2中的电压传感器测量;RL为电感器直阻;RC为电容器金属损耗电阻;Rm为保证该LCR二阶电路处于过阻尼状态而添加的匹配电阻。
图2 LCR二阶电路简图Fig.2 Simplified 2nd-order LCR circuit
令 a=LC、b=RC、c=U0/L,则微分方程变为:
该微分方程的解分过阻尼、临界、欠阻尼3种情况,由于开关采用单向的IGBT器件,为安全起见,测试过程只采用过阻尼的情况。
过阻尼情况对应 b2>4a,即方程的解为:
则时间电流函数为:
式(2)和式(3)相加可以得到:
由 a /b=L /R,结合式(4)、(6)可得:
由式(6)、(7)可以看出,估算出 f、g、h,就能计算出待测电感器的电感L及等效总电阻R。由于R=RL+RC+Rm,在实际计算中,待测直流电感直阻RL应从该R中减去电容器金属损耗电阻RC及匹配电阻Rm得到,RC数值可从设备标定中得到,但是为了方便后面的仿真,本文没有考虑损耗及匹配电阻,只考虑综合总电阻。上述方法称为电流响应L-M算法,电压响应L-M算法具体如下。
采用图2所示电路也可求出电感两端的电压与时间的函数为:
估算公式为:
由式(8)、(9)可知,估算出 f、fu、gu、hu,便可计算出待测直流电感器的电感L及待测电感的直阻R。
为了便于比对,本文同时应用差分算法估算电感器电感。该算法基于电感计算公式,用差分近似表示微分,即:
其中,ΔT为采样时间间隔;uk、ik分别为电压与电流的第k个采样值;ik+1为电流的第k+1个采样值。但差分算法无法估算直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压响应L-M算法及差分算法都要用到电感器等效电路理想电感L两端的电压,该电压可从电感器两端电压,即电压传感器测量的电压 um(t)减去其直阻两端电压而得到,即 uL(t)=um(t)-i(t)RL,其中 i(t)为电流传感器测得的电路电流信号。该方法无法估算直阻,在研究大型电机动态过程时,由于定、转子电阻标幺值相对其漏抗很小,在计算直轴瞬态时间常数时通常忽略定子电阻[13],然而受容量、尺寸等条件限制,小型电机定、转子电阻值(标幺制)远大于实际大型发电机,计算时则不可忽略[14]。
L-M算法[15-16]是使用最广泛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它利用梯度求最大(小)值,兼具梯度法和牛顿法的优点。当λ很小时,L-M算法步长等于牛顿法步长;当λ很大时,L-M算法步长约等于梯度下降法的步长。
考虑函数关系 x=f(p),其中 p∈Rn×1是参数向量;x∈Rm×1是含有噪声接近于真实值的观测向量。欲使误差x-尽可能小,应求解如下最小化问题:
给定一个初始解pk,考虑f(p)在pk点附近的一阶近似 f(pk+δk)=f(pk)+Jkδk,其中 Jk为 Jacobi矩阵在pk点的值(切映射)。寻找下一个迭代点pk+1=pk+δk,使得:
该最小化问题本质上就是已知Jk和εk,求解超定线性方程 Jkδk=εk。
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中,每次迭代通过寻找1个合适的阻尼因子λk,求出该最小化问题的解:
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1:取初始点p0;设置终止控制常数ε,计算ε0=‖x-f(p0)‖;k=0、λ0=10-3、v=10(也可以是其他大于1的数)。
步骤 2:计算 Jacobi矩阵 Jk,计算构造增量正规方程
步骤3:求解增量正规方程得到δk。
a.如果‖x-f(pk+δk)‖<εk,则令 pk+1=pk+δk,若‖δk‖<ε,停止迭代,输出结果;否则令 λk+1=λk/v,转到步骤2。
b.如果‖x-f(pk+δk)‖≥εk,则令 λk+1=vλk,重新解正规方程得到δk,返回步骤1。
本文通过改变电感设定值(20~2000 μH)、等效总电阻阻值(0.1~0.7Ω),固定电容组容量(24×4700(μF)=112.8 (mF))及电容充电电压(100 V),计算LCR零输入的电感电流及电感电压理想响应,再加上一定幅值的白噪声以仿真真实的测量值。采用电流响应L-M算法、电压响应L-M算法及差分算法分别仿真计算了直流电感器的电感及直阻(差分算法不能计算直阻),每种算法设定了15个数据点。依据白噪声幅值,仿真中设定加响应最大值的1/10的白噪声及加响应最大值的1/20的白噪声2种情形。
情形1:电感设定值为200 μH,等效总电阻阻值为0.2 Ω,电容组容量为112.8 mF,电容充电电压为100 V;仿真时间约2.1 ms。
图3为情形1下的仿真波形、B样条平滑数据及差分算法直流电感计算结果。图中,曲线1为零输入电压响应加5 V白噪声的仿真波形;曲线2为零输入电流响应加约21 A白噪声的仿真波形;曲线3为平移平均平滑加B样条平滑滤波后的电压响应;曲线4为平移平均平滑加B样条平滑滤波后的电流响应波形;曲线5为应用差分算法后得出的电感波形。由图3可见,在白噪声幅值不是很大(约为响应最大值的1/20)时,平移平均平滑及B样条平滑滤波后的数据与理论响应曲线(图中未画出)是很接近的。
图3 情形1下响应仿真数据、B样条平滑数据及差分算法计算的直流电感Fig.3 Simulative data,B-spline smoothing data and DC inductance calculated by difference algorithm in Case 1
情形2:某一直流电感器电感值为280 μH,等效总电阻阻值约为0.33 Ω,直阻为17 mΩ,电容组容量为47 mF,电容充电电压为100 V;仿真时间为0.25 ms;所用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精度均为1%,量程分别为 1500 V、2600 A。
图4为情形2下的响应采样数据、B样条平滑数据及差分算法直流电感器电感计算结果。图中,曲线1为零输入电压响应采样波形;曲线2为零输入电流响应采样波形;曲线3为B样条平滑滤波后的电压响应波形;曲线4为B样条平滑滤波后的电流响应波形;曲线5为不剔除直阻时应用差分算法得出的非理想电感曲线;曲线6为剔除直阻时应用差分算法得出的理想电感曲线。
图4 情形2下响应仿真数据、B样条平滑数据及差分算法计算的直流电感Fig.4 Simulative data,B-spline smoothing data and DC inductance calculated by difference algorithm in Case 2
由图4可见,除起始时刻后约5 μs的过渡过程外,电压响应采样波形数据较为平稳,与平滑数据的最大误差为0.75V,与最大值的相对偏差约为0.75%,远小于1/20;同样地,电流响应采样波形与平滑数据的最大误差为2.63A,与最大值的相对偏差为3.6%,也小于1/20,所以实验采集数据的方差比仿真数据的方差要小,由此得出的电感计算数据应该优于仿真数据,这从图4中的电感计算结果也可看出(波动小于图3中的电感计算结果)。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剔除直阻的电感曲线的平均值为289.1 μH,相对误差为3.25%;剔除直阻的理想电感曲线的平均值为286.4 μH,相对误差为2.28%,计算精度有所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电压响应L-M算法计算理想电感的步骤如下(电流响应L-M算法不涉及理想电感电压、差分法的理想电感电压只能使用校准的RL估算)。
步骤1:设置L0及RL0、终止控制常数ε,令k=1。
步骤 2:由公式 uL(k)=um(t)-i(t)RL(k-1)及电压响应L-M算法计算Lk及RLk。
步骤 3:如 εk< ε(k≥1),则输出电感量及直阻,结束流程;否则令k=k+1,返回步骤2。
图5 白噪声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20时的电感相对误差Fig.5 Relative error when white noise amplitude is 1/20 of maximum response
图6 白噪声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10时的电感相对误差Fig.6 Relative error when white noise amplitude is 1/10 of maximum response
图5、6分别为加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20和1/10的白噪声时,电感相对误差仿真曲线。从单幅图来看,应用电压响应L-M算法的相对误差最大,差分算法的相对误差次之,电流响应L-M算法的相对误差最小,特别是电流响应L-M算法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大部分数据点的相对误差小于0.1%,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对比图5、6可以看出,电流响应L-M算法抗干扰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
图7、8分别列出加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20和1/10的白噪声时,电感对应等效总电阻相对误差仿真曲线。由图7、8可见,电流响应L-M算法的相对误差小于2%,大部分数据点的相对误差小于1%,性能最优;电流响应L-M算法抗干扰的能力明显优于电压响应L-M算法,而差分算法则无法估算出等效总电阻。
图7 白噪声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20时的等效总电阻及其相对误差Fig.7 Equivalent total resistance and corresponding relative error when white noise amplitude is 1/20 of maximum response
图8 白噪声幅值为响应最大值的1/10时的等效总电阻及其相对误差Fig.8 Equivalent total resistance and corresponding relative error when white noise amplitude is 1/10 of maximum response
本文采用基于LCR电路零输入电流响应的L-M算法估算直流电感器的电感及待测电感的直阻R,计算相对误差在1%以内,小于电压响应L-M法及差分算法的相对误差;且本文方法只需高压差分探头、大电流柔性探头采集的电感端电压信号及回路电流信号即可,虽然计算时间较长(采用通用计算机时计算时间约为1 min,此时间与计算机主频有关),但在用户所能容忍的范围内。
[1]丁涛,陈光.基于自由轴法的RLC测量电路[J].自动测量与控制,2008,27(6):75-77,80.DING Tao,CHEN Guang.RLC measuringcircuitsbasedon free-axis method[J].Automatic Measurement and Control,2008,27(6):75-77,80.
[2]刘军,李智.基于单片机的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仪[J].研究与开发,2007,26(6):48-51.LIU Jun,LIZhi.High-precision instrumentformeasurement capacitor and inductance based on single chip [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26(6):48-51.
[3]曾兀彧.直流电桥法测量电感的自感系数[J].电测与仪表,2006,43(490):12-13,33.ZENG Wuyu.Measuring self-inductance coefficient via direct current bridge way[J].Electrical Measurement&Instrumentation,2006,43(490):12-13,33.
[4]何福运,罗晓曙.数字式电感电容测量仪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8,22(285):21-22,25.HE Fuyun,LUO Xiaoshu.Design of digital inductance capacitance measuring apparatus[J].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2008,22(285):21-22,25.
[5]吴欲晓,李正茂,孙超,等.一种纳亨级电感测试仪[J].应用科技,2013,40(1):35-41.WU Yuxiao,LI Zhengmao,SUN Chao,et al.A measuring inductor on nH level[J].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0(1):35-41.
[6]薛凌霄,钱照明,童立青,等.一种新颖基于半桥电路的功率电感测量方法[J]. 电力电子技术,2008,42(7):40-42.XUE Lingxiao,QIAN Zhaoming,TONG Liqing,etal.A novel method of power inductor measurement based on half-bridge circuit[J].Power Electronics,2008,42(7):40-42.
[7]梁志瑞,牛胜锁.串联附加电感的电感测量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3):94-95,99.LIANG Zhirui,NIU Shengsuo.Inductance measuring using series additional inductance [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5,25(3):94-95,99.
[8]吴文全,余华.基于单片机的大电感参数动态测量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9,32(12):99-101.WU Wenquan,YU Hua.Research on dynamic measurement of high inductance’s parameters based on MCU[J].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9,32(12):99-101.
[9]张威,言忆芳,施敏.基于 PIC16F688单片机的电感测量电路设计[J]. 微型机与应用,2013,32(15):25-27.ZHANG Wei,YAN Yifang,SHI Min.Design of inductance measurement circuits based on PIC16F688 [J].Microcomputer& Its Applications,2013,32(15):25-27.
[10]黄其新,孙黎霞,甄威,等.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的蚁群算法及扰动分析[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29(11):50-53.HUANG Qixin,SUN Lixia,ZHEN Wei,etal.Ant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disturbance analysis of synchronous generator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9,29(11):50-53.
[11]许国瑞,赵海森,刘晓芳.定转子电阻对同步电机瞬态时间常数影响[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34(6):50-54,61.XU Guorui,ZHAO Haisen,LIU Xiaofang.Influence of stator and rotor resistances on transient time constant of synchronous machine[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4,34(6):50-54,61.
[12]张鸿燕,耿征.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一种新解释[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9):5-8.ZHANG Hongyan,GENG Zheng. Novel interpretation for Levenberg-Marquardtalgorithm [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09,45(19):5-8.
[13]MARQUARDT D W.An algorithm for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of non-linear parameters[J].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1963,11(2):431-441.